<p class="ql-block">6月15号中午时分,我们离开霍州,赶往运城市万荣县,这里有两座令我心心念念的古建筑,一座是这个东岳庙的飞云楼,再一个更加重要的是因为汉武帝一首《秋风词》得名的秋风楼,它坐落于几乎与泰山齐名的后土祠中。</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内居然有一座我故乡的东岳庙,不禁暗暗感到高兴。</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巍峨宏伟,造型庄重气派,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与朔州市应县木塔合称“南楼北塔”。楼顶覆盖黄、绿、蓝几色琉璃瓦,阳光之下,更显富丽堂皇。楼角风铃在风和之日作响,甚是悦耳。</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为纯木质结构,明三层暗五层,高23.19米,平面呈方形,十字歇山顶。底层左右筑壁,前后穿通,中央四根通天柱直达楼顶,四周32根木柱构成棋盘状,共同支撑起楼体。</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初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曾经驻军在万荣县的城关镇,下令建筑了这座雄奇的木楼。</p> <p class="ql-block">这座木楼最吸引人的是斗拱结构,全楼共有345组斗拱,形态变化多端,如云朵簇拥、鲜花盛开一般,各檐翼角翘起,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p> <p class="ql-block">因为全楼木构件极其繁多,斗拱密布,紧密严实又富有变化,如云朵簇拥、云带缠绕,故得名飞云楼。</p><p class="ql-block">飞云楼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全楼为纯木榫卯结构,无一颗铁钉,斗拱层叠如云,表现出中国古代建筑师高超精彩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东岳庙的建筑体现出帝王宫殿的排场。</p> <p class="ql-block">献店</p> <p class="ql-block">香亭</p> <p class="ql-block">两根盘龙柱,尽显帝王的尊贵。</p> <p class="ql-block">东岳大帝的正殿,够气派!</p> <p class="ql-block">东岳大帝是佛教十殿阎罗之一的泰山王,这座阎罗殿里供奉的是掌管地狱的地藏王菩萨。</p> <p class="ql-block">唇红齿白眉清目秀的地藏王菩萨,据说他曾经发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的道场在安徽九华山。</p> <p class="ql-block">阎罗殿后有一个小房屋,是地狱入口,地狱建在地下,地狱的小门紧缩,不能进去参观。这样也好,说明我们不会下地狱。</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位于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的高崖上,紧挨着汾河汇入黄河的河口,距离万荣县城约40公里。汾河全长约713公里,流域面积39721平方公里,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仅次于渭河。</p> <p class="ql-block">对后土女神的崇拜,来自于先祖对大地母亲的感恩和崇拜。后土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据记载,轩辕黄帝曾在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后土”,开启了祭祀后土的传统。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始建汾阴庙,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正式创建后土祠,并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将其扩建为国家祠庙。此后,从汉武帝到宋真宗,先后有9位皇帝24次亲临后土祠祭祀,在这些皇帝的心目中,后土神几乎可以与泰山神相提并论了。。</p> <p class="ql-block">面对这漫长曲折的祭道,我不肯放弃,努力迈开沉重的步子慢慢地向着山上前进。</p> <p class="ql-block">祭祀后土大神,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的音乐,歌颂后土的功德,祈求她护佑。</p> <p class="ql-block">轩辕黄帝祭拜后土已经是5000年前的事了,因为黄河泛滥,后土祠先后经历了四次迁建,明隆庆年间,后土祠因黄河水患第一次迁移。 明万历年间,后土祠再次迁移。清顺治年间,后土祠第三次迁移。清康熙年间,后土祠第四次迁移。每迁移一次,就离黄河远一些,现存的后土祠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迁建的,坐落于这座小山上,离黄河更远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过亭台实际上是个戏台。</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的戏台很有特色,前面两个并排而立的戏台,透过过亭门可以看见有一个大一些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每当祭祀之日,三个戏台同时开锣唱戏,左边唱秦腔,右边唱蒲戏,中间的唱豫剧。琴曲与不同的唱腔交织,锣鼓声与喧闹声噪杂,何等热闹快乐!</p> <p class="ql-block">这根日月旗杆是从黄河里捞出来的,仍然骄傲地屹立在神祠前。</p> <p class="ql-block">龙凤柏,传说是后土神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五岳殿内供奉着五岳大帝神像,今天看了介绍,才得知五位大神的名讳。五位老大在自己的地盘称王称霸,而到了后土祠却只能是后土娘娘的扈从,可见后土娘娘地位之高!</p> <p class="ql-block">这两根盘龙柱是明朝正德皇帝所立,距今已经500多年。</p> <p class="ql-block">献店,存放供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从黄河底部捞出黄帝扫地碑,说明黄帝曾经在此打扫祭坛,祭祀过大地后土娘娘。</p> <p class="ql-block">从黄河里捞出来的石碑,雕刻着当年后土祠的画面,非常宏大的神庙啊!</p> <p class="ql-block">这些有精美雕刻的器具都是从黄河下面打捞出来的,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后土圣母店为同治年间所建。</p> <p class="ql-block">后土娘娘塑像雍容华贵,慈祥亲切,深受黎民百姓敬仰。</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刘彻非常尊崇大地后土,他认为,如果只祭拜老天,不祭拜大地,就是忘记了母亲。所以,他六次巡视河东,五次祭拜后土。在一次乘船游览汾河时,心有所感,写了一首秋风词。汉武帝武功盖世,但是文才欠佳,毛主席都曾经说过,“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但是,汉武帝这一首《秋风词》却流芳千古。</p> <p class="ql-block">《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p><p class="ql-block">这首祠的悲伤情绪似乎和他的先祖刘邦的诗作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p><p class="ql-block">两首诗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清朝同治年间,荣河知县戴儒珍为纪念汉武帝这首名作,建筑了这座秋风楼。</p> <p class="ql-block">楼高32.6米,三层,砖木结构,高大伟岸,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萧墙,照壁的意思,“祸起萧墙”的意思就是祸患来自家庭内部。</p> <p class="ql-block">这间房子内有宋真宗写的萧墙碑,石碑面积很大,也是从黄河下面捞出来的,成为后土祠的镇馆之宝。我想拍照,结果因为门窗透进的光线充满窗户上的花纹,碑文完全看不清楚,只好放弃。</p> <p class="ql-block">在秋风楼下面有一条古道,自古就是秦晋之间的通道,传说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经过这条道路从魏国进入秦国拜相。1937年秋,朱德、邓小平等率军经过这里北上太行山抗日战争前线。</p> <p class="ql-block">出了这座后门,登上旁边的小山顶,回首即可遥看秋风楼和后土祠。我因为疲劳,就坐在山脚下等候。</p> <p class="ql-block">在山头的亭子下面转头望去,可见黄河汾河犹如两条白色的飘带蜿蜒起伏在辽阔的大地上。</p> <p class="ql-block">相传轩辕黄帝发现汾河与黄河交汇处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扫土筑坛,祭拜大地后土。公园前113年汉武帝追随黄帝步伐,在这里设后土祠,祭拜后土,设置汾阴县。后来有人发现一个铜鼎。唐玄宗来祭拜后土时,修缮后土祠,发掘出一大一小两个铜鼎,认为是吉祥之兆,非常高兴,于是改汾阴县为宝鼎县。宋真宗来后土祠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黄河河面上闪耀着大面积五彩祥光,不由得龙颜大悦,改宝鼎县为荣河县。后土祠所处地点为荣河镇,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黄河是神州大地的母亲河,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后土圣母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我对后土祠期盼已久,今天终于了了心愿。呼吸着黄河汾河上清新的空气,我的心醉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