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br>--中国十大佛教宗派之天台宗<br><br>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宗派,又称法华宗。天台宗始于河南净居寺,盛于浙江天台山。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称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并于9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另有以慧文禅师为初祖,或以智顗大师为初祖。智顗大师为慧思禅师之徒,承继中国南方的禅观,与北方三论宗的中观见,尊奉《妙法莲华经》,因此也被称为法华宗。<br>创立于陈隋之际的法华宗又称"天台宗",是中国最早的本土化的成熟佛教宗派。由于"天台宗"这一称谓本身实际上已经潜涵了相当明显的地域意味,而在历史上对文学产生过相当大影响的,还应包括荆州和衡阳两大祖庭为中心的支系学理,历史上"天台宗"的称谓至中唐湛然才正式提出,之前往往称为"华宗";另外,《法华经》思想是法华宗义理学说创造和推衍的核心依据,同时《法华经》极高的文学价值使它本身就与隋唐文学存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更能直观体现法华宗与文学的因缘关系,所以论文通称该宗为"法华宗"。 佛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必须要通过彻底透入佛学核心义理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二者的关系,所以论文"上编"部分主要就是对法华宗思想源流、实相境界、以及《法华经》本身的文学性进行了深入发掘和思考。法华宗思想以"中道实相"学说为中心义理,表征在这种学理体系中的美学意味通过"实相境界"得以凸显,包括能所俱泯的直觉境界,主要体现在"一念三千"的学说之中;同体相即的圆融境界,主要体现在"三谛圆融"学说之中;亦真亦俗的日用境界,主要体现在"诸法实相"的学说之中。这三种境界为法华宗与文学的关联绾合提供了可以生发的观念依据。<br>天台宗讲究将"教观"两者发挥到极致并圆融一体。天台宗讲"真空妙有",以其"真空",所以了无一念一尘,法界无相,万物一体;因其"妙有",所以森罗万象,头头安立,缘起三千,法界无碍。慧思在慧文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心三观"的理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这是观空;但虽然如此,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像貌,这是观假;然而空与假是同一的,此谓观中。在这个基础上智顗认为世上有3000种世间,但这3000种世间都出于一念心中,因此称之为"一念三千"。能将这一切都领会,那么人就达到了顿断三惑,圆证三智的境界。这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天台宗的宗旨是《妙法莲华经》,指南是《大智度论》《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扶疏是《大般涅盘经》,观法是《大般若经》。<br>天台宗创始人智觊(538-597年),俗姓陈,18岁出家,聪明好学,23岁拜慧思为师。公元567年到金陵(今南京)。不久,开始讲《法华经》。智觊认为大乘佛教《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众经中最重要的一部经。《法华经》全名叫《妙法莲花经》,是用美丽纯洁的莲花来比喻这部佛经的美妙。《法华经》认为人人都具有佛的本性,这是与生俱来的。如果通过修行,克服各种贪欲,转迷为悟,人人都可以觉悟成佛。这是大乘佛教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把小乘佛教所追求的修行到阿罗汉的最高理想提升到成佛的境界。"大乘"和"小乘"是佛教两个重要派别。大乘佛教在公元1世纪时形成于印度,后来传入中国。"大乘"的中文意思是大的运载车辆或康庄大道。比喻修行者可以乘坐这辆巨大的车辆,从痛苦的人生中达到觉悟与解脱。大乘佛教把原始佛教和稍后形成的部派佛教贬为"小乘"。大乘和小乘有很多不同处,主要的不同是:小乘佛教认为佛只有一位,就是释迦牟尼佛,除此再无其他的佛;大乘佛教认为人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这种观点成就了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以及十方世界-东方、南方、西方、北方、西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无量多的佛;小乘佛教只求自我修行,最高目的是修成一个"阿罗汉"。大乘佛教认为小乘佛教的最高目的-修成"阿罗汉"所追求的目标不高。因为"阿罗汉"之上还有菩萨和佛陀,佛弟子要把修行成佛作为最高追求目的。而且仅仅自我觉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以大慈大悲的精神去救度他人,让尽量多的众生-包括人类以外的生灵都能够觉悟,共同达到佛的境界。<br>隋代智顗创立天台宗,在进入唐代以后,由来华求法的日本学僧最澄传入日本,以京都比睿山为中心创立日本天台宗,对日本历史文化发生深远影响。在日本佛教和文化发展史上,天台宗甚至被称为"日本文化之母"。在平安后期和镰仓时代陆续形成的新佛教宗派中,融通念佛宗、净土宗、净土真宗、日莲宗的教祖以及从中国传入的禅宗临济宗、曹洞宗的日本教祖,原来都是日本天台宗的学僧。<br><br> 2024年1月27日星期六<br> 于斌园<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