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鲁迅先生的《故乡》第206篇

繁星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繁星</p><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繁星</p><p class="ql-block">音乐名称:半夏花开</p><p class="ql-block">编辑日期:20250628</p> <p class="ql-block">最近我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与《呐喊》,这两本书都是我比较熟悉的短篇小说组成。今日重读《孔乙己,药,风波,阿Q正传,祝福,故乡》等等,方知熟悉的文字写于100多年前,对我来说,跨越了半个世纪,故事从曾经的懵懂不解到如今的内心理解与震颤,这是对社会、人性、生活的层层剥离。</p> <p class="ql-block">读着一百年前的文字,相对于今天互联网时代的快餐文化,是需要耐心和内心的安宁方可做到。让心灵保有一丝如初的温良,静坐岁月一端,细读鲁迅先生的《故乡》,感慨颇深。他与闰土在童年追逐的快乐里,有我的祝福,在岁月无声的斑驳陆离里,有人过的风华正茂,熠熠生辉;有人如中年闺土,一声“老爷”中看见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让人内心不禁悲凉起来。</p> <p class="ql-block">故事大意是鲁迅家境很好,那年是他家做大祭祀的值年,正月里供祖像,祭器很多也很讲究,怕被偷,于是做“忙月”的闰土父亲说,可以让儿子来帮忙。那时还是孩子的鲁迅自然是高兴,之前他听说过闰土的名字,闰土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叫闰土。</p> <p class="ql-block">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鲁迅飞快的跑去厨房见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脖子上戴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十一二岁。”看着描写,曾经也是个可爱的少年,“只是他有些怕羞,却不怕我,没旁人的时候,跟我说话,不到半日便熟悉了。”</p> <p class="ql-block">熟悉之后,闰土是主角,带鲁迅玩遍农村孩提时的各种各种,时光神偷,小时候的童真有趣,根植难忘。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给予闰土在大自然里畅游,让富家孩子的鲁迅欣喜,羡慕和难忘。小时候有个无所不知啥都懂的小伙伴在生命里是会念念不忘的,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改变,他俩的友情令人唏嘘失落,甚至惋惜和遗憾。</p> <p class="ql-block">读着书里的文字,从前的一声“迅哥儿”,如今的一声“老爷”,在时空中,我感到甚是悲凉。二三十年的岁月变迁,雕栏玉砌应犹在,朱颜已不似当年,中年的闺土为了一群生养的孩子们,在劳作里变得辛苦麻木,满脸沧桑。</p> <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使两个少年的生活变成了平行线,再无交集的可能。想起便是遗憾,不胜感慨,儿时在心里开过的友情之花,只能酸楚地藏在记忆里,“想起总觉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人隔成孤身,非常气闷,西瓜地里的银项圈小英雄忽得模糊了。”读到这些文字,心里愁肠百结不时的有些痛楚。</p> <p class="ql-block">生活不该这样,但它就是这样了,一声叹息,轻轻翻过岁月,唯有真诚的祝福,但它有多大的用处呢?是不是自欺欺人啊?不经意的数着日历,生活需要一些美好来支撑,那就把童年的记忆放大再放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