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打酱油,万能的鸡蛋

黄段泥

<p class="ql-block">作者:黄段泥</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0894125</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传说中的打酱油,万能的鸡蛋</b></p><p class="ql-block">到做饭的点了,忽有敲门声。姥姥急忙去开门。但见是小外孙屁颠屁颠地拿着酱油瓶子过来了,说妈妈让他到姥姥家打酱油来了。姥姥听罢乐得直不起腰来了。</p><p class="ql-block">坊间有种说法,说孩子大了懂事了,能帮大人干点活了,就说孩子能打酱油了。多带有调侃和爱溺的意味。</p><p class="ql-block">不曾想俺家小子还真来打酱油了。</p><p class="ql-block">我听罢说,下次再来时让你妈给你仨鸡蛋,拿来姥姥家换酱油。</p><p class="ql-block">孩子光是开心地笑,知道大人是在逗他,在开玩笑。他还不知道这背后的真实,不理解这其中的内涵。</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们这代人差不多都帮大人打过酱油。这与生活在城市和农村没有关系。这是那个年代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放学后经常会有孩子拿着酱油或醋瓶子去小卖部打酱油醋什么的。有的大人还奖励一下孩子多给几分钱,孩子便买几分钱的糖豆豆犒劳自己。那糖豆豆是五颜六色的,不但好吃,还好看。</p><p class="ql-block">那时的酱油、醋和食用油包括酒等,就是液体的商品都是零打(卖)的。商店(小卖部)里有盛放酱油醋等的大瓦缸,计量工具是不同容积的提子,就是把一个柱状的小桶(叫提子)固定在一根小棍子的一端,就像是盛饭的勺子似的。这提子有一两的,二两的,半斤的,一斤的不等,有木质的提子,有铁质的提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就是商店里的酱油醋“专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就是这样打酱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个提子应该是一斤的</span></p> <p class="ql-block">顾客来买酱油醋什么的了,就用提子从缸里舀出来,再通过一个漏斗倒进顾客的瓶子(容器)里。相比现在,这种计量工具很环保,简单实用且可重复使用。很节约材料。</p><p class="ql-block">我小的时候就经常打酱油醋。一手攥着大人给的钱,一手拿着酱油瓶子。很得意,还经常忘形。</p><p class="ql-block">我非常喜欢干这活,尤其是喜欢打醋。因为打醋后我可以偷着喝一口两口的解解馋。有时喝的太多了,瓶子里的醋下去一大块,就赶紧灌自来水补齐,好回家给大人交差。我想大人其实心里很明白的,只是不戳穿而已。小孩子的这点小把戏能瞒得过大人吗?</p><p class="ql-block">喝醋时我还时常被呛着过。就是一口喝的太多了,咽得太快了。至今我一直很纳闷,我小时怎么那么能折腾呢?说给孩子们听,他们说什么都不相信这是真的,不可能!因为我在小孩子们的心里是一副人模狗样的形象。</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孩子可能很好奇,干嘛喝醋呢?</p><p class="ql-block">这说来也怪可怜的。谁让那时没有饮料呢?如果那时有可乐橙汁雪碧的话,谁还去喝醋呢?你看眼下,有谁还能见到调皮的孩子偷喝醋的?都是要冰激凌,要可乐,要奶茶什么的。是吧?</p><p class="ql-block">现在的酱油醋等都是论瓶卖,或论桶卖了,整整齐齐地摆在货架上任你挑选,干净又卫生,更方便携带。要想在半道上截胡也不容易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酱油厂卖酱油的大阵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都是大家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满屋子的酱油味</span></p> <p class="ql-block">是不是“吃醋”一说就是这么来的?这肯定是瞎掰。</p><p class="ql-block">“吃醋”一词的典故源于唐朝名相房玄龄与其夫人卢氏的轶事‌。据传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房玄龄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打算赐给房玄龄一美女为妾。而其夫人卢氏坚决反对,并不惜以饮"毒酒"(实则为醋)明志拒纳妾之态度。唐太宗由此而感叹其刚烈的性格,而"吃醋"一词也由此成为了形容嫉妒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所以,此之吃醋非彼吃醋也。我等吃醋乃自娱自足自残傻帽也。</p><p class="ql-block">再说说鸡蛋换酱油。</p><p class="ql-block">你别说,那时老百姓过日子还真有拿鸡蛋换东西的,大都是些生活用品,油盐酱醋针头线脑啥的。那是那个年代的一种生活常态,尤其是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尤为常见。</p><p class="ql-block">比如说家里有客人来了要吃饺子或擀面条招待,自己家又没有面粉,怎么办?就用鸡蛋找邻居家换点面粉。</p><p class="ql-block">面粉在那个年代是妥妥的奢侈品,老百姓不是随时想吃就能吃的到的。逢年过节能吃上个白面馍馍,吃顿饺子就很有幸福感了,满足了。</p><p class="ql-block">借着这个话题插说一件我经历的真事,就发生在孤山我上小学时。</p><p class="ql-block">一天,老师给了我一斤粮票和几毛钱,就是买一斤馒头的钱,具体多少记不清了,要我帮他买一斤馒头。他父亲病了。我就拿着母亲单位食堂的饭票给老师买了一斤馒头(三个大馒头)。</p><p class="ql-block">可以想像一下老师家是怎样的一种状况,老人生病了为了养病增加营养都没有白面吃,还要去借馒头,去兑换馒头来给老人吃。这还是一个老师的家庭,一般情况下比普通百姓的家庭条件要好点。</p><p class="ql-block">问问现在的孩子谁能相信这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好了,把话说回来吧。</p><p class="ql-block">家里没酱油醋了,就让孩子拿几个鸡蛋去小卖部就能换回来。还有就是类似针头线脑的小的生活用品都是能用鸡蛋换的。妥妥的易货贸易。</p><p class="ql-block">因为那时的老百姓平时手里几乎是没有什么钱的,没有来钱的路子,就是指望着生产队年终决算了可能能分到点钱,但很多时还是打白条欠着。</p><p class="ql-block">那时百姓的生活就是这么得艰难,这么的苦。</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在广大的农村,在老百姓的生活里,鸡蛋就犹如美元似的是硬通“货币”,家里养了几只老母鸡就好比是家里有黄金储备或优质股票一般,就好比是有几套房子放在那里,过日子就特别踏实,生活就能转得动。那时的要求也不高,能吃饱饭就行,别无他求。</p> <p class="ql-block">“鸡腚眼子是银行”说的就是这么回事。这句话还是我家在鲁西北农村时我听队里一叔叔说的。要么说那时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养鸡呢,</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鸡蛋对老百姓来说,它就是生活的定海神针,是夜晚的那盏灯,是小孩子的欢乐时刻,是男人的烟酒,是女人的点心糖果。</p><p class="ql-block">要说那时的鸡蛋也没有什么柴鸡蛋、笨鸡蛋、山鸡蛋之说那么复杂,就一种叫法:鸡蛋,唯一的区别就是白皮红皮和个头的大小。</p><p class="ql-block">在那悠悠岁月里,万能的鸡蛋它和睦了邻里街坊,和谐了社会,增砖添瓦了时代,把自己的特质定格在了那里。</p><p class="ql-block">而那时的酱油醋什么的,包括酒,都是实实在在地酿造出来的,没有勾兑一说。</p><p class="ql-block">现在在一些酿酒厂的大门口还有这样卖酒的,一字摆开一排酒缸,用传统的提子打酒,很有时代感,透着文化润,沧桑并时髦着。</p><p class="ql-block">在自媒体时代的当下,一些小的酱油醋作坊也喜欢沿用这种传统的打酱油打醋的操作模式,并加以大力包装宣传以凸显其工艺纯正,用料传统,正宗。</p><p class="ql-block">总之,就是俺家的酱油好吃。</p> <p class="ql-block">2025-06-28 于 泉城</p><p class="ql-block">文字/黄段泥</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编辑/黄段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