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向党颂沂蒙 丰碑永驻映初心

阳光

<p class="ql-block">  “七一”前夕,2025年6月27日,襄阳市老年大学大礼堂内,由音乐系党总支书记李文玲老师编导的沉浸式党课《沂蒙山永远的丰碑》再次震撼上演。这场历经三天高强度打磨的红色教育盛宴,在学校艺术总监方勇老师的专业指导下,以“艺术+思政”的创新形式,为全市老年大学(学校)校长培训班呈现了一堂涤荡心灵的党性教育课。为庆祝党的生日献上了厚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音乐系党总支书记李文玲老师,演出前修改主持词。</p> <p class="ql-block">  研修班党总支书记张毅劲,承担了解说人的重任,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他反复训练普通话,在导演李老师和艺术总监的指下功夫苦练语气情感表达!</p> <p class="ql-block">  一、创作初心:让红色基因在艺术中鲜活传承</p><p class="ql-block"> 作为襄阳市老年大学“政治立校”系列活动的核心项目,沉浸式党课《沂蒙山永远的丰碑》脱胎于经典民族歌剧《沂蒙山》,但突破了传统舞台表演的局限。李文玲老师带领团队深入挖掘沂蒙革命历史,将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等真实事件融入剧情,通过20几个教学课时将声乐训练与党性教育有机融合,开创了老年教育“教学演一体化”新模式。剧中不仅重现了“海棠送夫上战场”“用自已的孩子引开敌人,救八路军后代”的感人场景,更通过“时空对话”环节,让演员以现代视角解读革命先辈的壮举,使红色精神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方勇老师作为市老年大学艺术总监,以其深厚的舞台经验为演出注入灵魂。他主导的三天密集排练中,从合唱声部的精准把控到群舞队形的动态设计,从灯光音效的氛围营造到演员情绪的细腻引导,每一环节都力求“以艺术之美传递信仰之力”。参演学员张敏感慨道:“身着粗布戏服演绎革命故事时,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岁月,每一次排练都是对沂蒙精神的再学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方勇老师的指导则凸显了艺术在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作为襄阳市老年大学艺术总监,他擅长将民族舞蹈语汇与革命叙事结合,在三天排练中反复打磨每个动作的情感表达:行军时的坚毅步伐、支前时的佝偻身形、牺牲时的悲壮定格,无不传递出革命先辈的崇高气节。这种专业把控使演出兼具艺术感染力与思想穿透力,为老年教育的“课程思政”探索提供了新范式。</p> <p class="ql-block">二、舞台呈现:沉浸式体验唤醒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 演出以抗日战争为宏大背景,通过《沂蒙山永远的爹娘》等经典唱段串联起军民一心的革命史诗。当老年学员唱响“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时,全场观众掌声雷动,激昂旋律在礼堂久久回荡。舞台设计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蒙山沂水的自然景观与战火纷飞的战斗场景无缝切换,配合演员质朴而深情的表演,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沂蒙根据地的烽火岁月。</p><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九龙叔等乡亲顶替八路军赴刑场”的英勇壮举。这一极具冲击力的画面,让现场不少校长眼眶湿润。来自老河口市的一位校长表示:“这种沉浸式的教育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更能触及灵魂,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沂蒙山永远的丰碑》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老年教育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李文玲老师介绍,参演学员涵盖声乐研修班、戏曲表演班等多个专业,年龄最大者79岁,他们从课堂走向聚光灯下的蜕变,印证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教育理念。这种“教学演一体化”模式,既提升了学员的艺术素养,更通过角色扮演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承”的思想升华。</p> <p class="ql-block">  三、深远影响:让沂蒙精神成为新时代奋进动力</p><p class="ql-block"> 此次演出得到校长培训班成员的高度评价。多位校长在交流中表示,《沂蒙山永远的丰碑》为老年大学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它证明了红色教育不必拘泥于传统课堂,通过艺术化表达同样能让历史“活”起来,让信仰“燃”起来。正如襄阳市老年大学负责人所言:“这是老年教育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我们计划在全市开展巡演,让更多人感受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把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经党中央批准,沂蒙精神基本内涵正式表述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与新时代老年教育的使命高度契合。未来,襄阳市老年大学将继续深化“政治立校、红色铸魂”办学理念,通过更多类似《沂蒙山永远的丰碑》的创新项目,引导老年学员在艺术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为培育“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银发群体贡献教育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不仅为校长们提供了办学思路的启迪,更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鲜明信号:红色教育没有年龄界限,只要用心用情,革命先辈的精神火炬就能在代代传承中永远闪耀。正如演出尾声所昭示的——沂蒙山的丰碑永远矗立,沂蒙精神的光芒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文字:周华玲</p><p class="ql-block">图片:雷毅红</p>

沂蒙

沂蒙山

老年大学

教育

丰碑

老年

精神

永远

红色

李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