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京楼(崇本書院)一曲跨越时空的孝亲悲歌

白云山人

<p class="ql-block">望京楼:一曲跨越时空的孝亲悲歌</p><p class="ql-block"> 在河南卫辉古城的东北角,一座巍峨的楼阁静默矗立,历经四百余年风雨,依旧傲然挺立。它,便是望京楼。它不言不语,却承载着一段跨越时空的孝亲悲歌,诉说着一位藩王对母亲深沉的思念与无尽的牵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间,朝堂风云变幻,而在卫辉城中,一段关于亲情的故事悄然展开。万历十二年(1584年),潞王府的修建正如火如荼。潞简王朱翊镠受封于此,远离京城,也远离了他最深爱的母亲——李太后。自幼在母亲膝下承欢,母子情深,初至卫辉,面对陌生的风土人情,他心中满是对母亲的思念。每当夜深人静,他便独自遥望京城方向,思绪万千,仿佛能穿越千里,回到母亲身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潞王府原有崇本书楼,修葺一新后成为朱翊镠读书抚琴之所。然而,书楼虽雅,却难掩思母之情。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落楼阁,他的心便随光影飘远,忆起与母亲共度的点点滴滴。他渴望一座更高、更特别的楼阁,能让他更清晰地遥望京城,寄托思念。于是,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决意修建一座前所未有的高楼——望京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望京楼的修建,实为改建。坊间传言纷纷,有人说这是潞王为彰显尊贵,也有人说是为了震慑四方。然而,真正的原因,却藏在朱翊镠心中最柔软的角落。他未曾刻下“望京楼”三字,也未题写思母之词,但在那座石坊之上,雕梁画栋之间,处处皆是孝心的流露。坊额“诚意坊”三字,下有童子拜寿图;四柱龙冠华表,对联雕工精美,字字句句,皆似在诉说对母亲的敬仰与思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望京楼的建造,是一次技艺的挑战。朱翊镠召集卫辉周边工匠,采用罕见的石构无梁结构,全以青石砌筑,未用一根木梁。在那个没有机械助力的年代,工匠们肩挑背扛,将一块块沉重的青石运送、堆砌。每一块石头,都凝聚着匠心与汗水,也承载着一位藩王对母亲的深情厚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时两年,望京楼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竣工。整座楼阁通体青石,高约三十米,基座边长十九米,气势恢宏,巍峨壮观,成为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构无梁殿建筑。它不仅是潞王府的象征,更是一座情感的丰碑,矗立于卫辉古城,见证着一位藩王对母亲的深切思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望京楼上,极目远眺,京城方向尽收眼底。朱翊镠常在此伫立,遥望母亲所在之地,仿佛能穿越时空,与母亲对话。他希望这座高楼,能将思念传递至千里之外。然而,后世学者却对“望京思母”的传说提出质疑,认为时间跨度过长,难以成立。有人推测,望京楼之名或源于眺望太行山景,或暗含政治寓意。但无论真相如何,这座楼承载的情感,早已超越史实本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卫辉民间,关于望京楼的传说层出不穷,虽无确凿史料,却饱含人情味。有传说称,吕洞宾听闻潞王思母建楼,感其孝心,亦忧其劳民伤财,遂施展仙术,幻化出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朱翊镠见之惊叹,以为天意,遂停建望京楼。又有“潞王运糕”的故事,讲述他在修建期间犒劳工匠的趣事,为这座楼阁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 历史无情,战火无情。清顺治年间,潞王府遭毁,昔日辉煌化为废墟,望京楼亦未能幸免,仅存石构基座。然而,它依旧屹立不倒,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荣光与深情。如今,望京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无数游客驻足。人们仰望这座古楼,不仅为它的建筑之美所折服,更为那段跨越时空的孝亲之情所动容。望京楼,不仅是一座楼,更是一首悲歌,一首关于亲情、思念与坚守的史诗。它用青石与雕纹,记录着一位藩王对母亲的深情厚意,也映照出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无论传说真假,无论史实如何,这座楼所承载的情感,早已融入华夏文化之中,成为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