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8日上午,邓会长开车导游,引领我们去西楼观,参观吾老洞、老子祠、老子墓。</p><p class="ql-block"> 西楼观在楼观台西五华里的大陵山上。对比而言,东楼观,即古楼观景区,地处田峪口,是老子说经之地;西楼观地处就峪口,是老子隐居及升天之地。西楼观比东楼观的地磁场高约20微特,适合练功。</p> <p class="ql-block"> 吾老洞位于大陵山顶,海拔约730米,是一个天然石洞,高约2.18米,宽约1.40米,深不可测。相传老子在此隐居并坐化,洞内有老子坐像,像的西侧是向下的洞口,洞中积满了清水。民间还有说法称此洞可直通四川成都的青羊宫。</p> <p class="ql-block"> 吾老洞是否真的通往青羊宫至今无法验证。曾经有专家进入吾老洞探险,但是由于洞内曲里拐弯,而且脚下暗河流水湍急,行走了几里后,只好退回。如今,为了安全起见,吾老洞口已经被封闭,禁止入内。</p> <p class="ql-block"> 老子祠位于吾老洞上侧偏东,始建唐初,后多次重建和修复。祠内有供奉老子的玉石像,其身首是聚合之体。此外,还有救苦殿、斗姥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老子墓位于大陵山下,有周老子墓碑。</p> <p class="ql-block"> 重修老子墓碑志 </p><p class="ql-block"> 太上老君金书序云:季在癸丑,尹喜迎老子于东楼观,说道德五千言。明年甲寅四月老君在大陵山升腾紫云,上登天界。因之,指大陵山为墓。《水经注》卷十九:“渭水,就水注之,水出南山就谷,北迳大陵西,世谓之老子陵。”历有建筑,残留墓碑。今有江苏省徐州市李世秀女士,因夙有慧根,崇奉老君,时有缅怀之志,今施善举,解囊奉献重修此墓,镌碑以志。</p><p class="ql-block"> 撰文 任法融</p><p class="ql-block"> 立石 西楼观台道观</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九九八年戊寅岁九月十二日</p> <p class="ql-block"> 从上面的碑记结合老子与尹喜的故事看,老子的确是在终南山升仙的,后转化到成都见尹喜后又一次飞升,并没有“老子化胡”一说。</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老子化胡之争,有一篇文章是这样说的。</p><p class="ql-block">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见深远。在此之前,道家思想虽然久已流传于世,但作为完整宗教形态的道教尚未形成。到了东汉之末,道家受佛教教团组织的影响,正式成立了道教,推老子为教祖,以为道教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便已成为汉人的传统宗教。</p><p class="ql-block"> 道家之演变为道教,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为了与佛教抗争,维护自家的地位。所以,自道教成立时起,佛道二家之间的交涉论争便激烈地进行起来。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佛教论争的一个重要理论便是,佛教乃是西方夷狄之教,不堪行化于中国,而道教则是老子所创,为中国传统信仰。为了维护中国人的自尊与威严,清除胡夷的影响,中国应扶植道教而废除佛言。然而,佛教那时已深入朝野之心,道教虽一再攻击佛教,佛教实际上却越发展越快,越传播越广,势头难以遏止。道教无办法,便想出另一办法,欲将佛教置于道教之下,抬高自己的地位。这一办法,就是伪造老子化胡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据说,老子晚年西出函谷,不知所终。道教发现这是个可利用的题材,便加以发挥,杜撰出一部《老子化胡经》来。西晋惠帝年间(290-306),道教中出现了一位名叫王浮的道士。他对佛教的发展势头极为不满,便挺身而出,与佛教僧侣帛远进行论辩,以明佛道二教的邪正。帛远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僧侣,俗姓万,河南武陟(zhì)人氏。年少出家,取号法祖,在长安建造寺院,以讲席为业,听众常达千人。河间王司马颙(yóng)对之崇敬有加,帛远因而声闻关陇。帛远才思敏捷,辩才无碍,孙绰作《道贤论》曾把他比作玄学名士嵇康。王浮为了道教的事业挺身出面,勇气虽然可嘉,辩才却与帛远相去甚远。多次辩论,王浮皆大败而回,讨不到一丝半点好处。眼见辩论无法取胜,王浮便采用迂回策略,静下心来翻阅佛典道经,作出了一部《老子化胡经》。其文本一卷,后人增为十一卷,声称老子西出函谷关,来到了天竺的迦毗罗卫国,此国王后名曰净妙,老子乘其白日午睡之机,化为日精自口而入,居胎十月,于第二年的四月八日夜半时分,自左腋而生,堕地即行七步,此人便是佛教祖师佛陀,佛教由此而兴。</p><p class="ql-block"> 此书一出,对当时的影响极大,为许多知识分子所认可。虽然佛教盛传于世,也为许多知识分子所信仰,但佛教毕竟来自异国他乡,是夷人的教化,汉人信奉佛教在心理上确实有些隔阂。《老子化胡经》一出,这种隔阂便随之消失,因为这样一来佛教便成了中华文化的产物,算不上胡夷之教了。所以,后世许多文人便先后采用此说,南朝宋范晔作《后汉书》,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之语,齐朝顾欢作论,亦以老子至天竺化为佛陀。从王浮开始,老子化胡便成了道教攻击和贬低佛教的主要依据,《化胡经》的真伪也成佛道二家争论的关键问题。</p><p class="ql-block"> 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曾命沙门道士对讲宫中。道士姜斌说:“依《开天经》所说,老子于周定王3年生,年85岁时西入化胡,以佛陀为侍者。”沙门昙谟最反驳说:“佛陀生于昭王26年,灭于穆王52年。自灭之后至于定王3年,已有345年之久。姜斌不详史实,而胡说什么老子化胡,不是荒谬绝伦吗?”孝明帝令群臣详定此事真伪,太尉萧综等人说:“《开天经》是道教伪造,欺世惑众,当流放姜斌,废止开天伪经。”孝明帝于是采纳其建议,流放姜斌于马邑。</p><p class="ql-block"> 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诏百官僧道会于百福殿,议《老子化胡经》的真伪。沙门法明排众而出说:“此经既无翻译朝代,不是伪经是什么!”道士愕然,无人能应。高宗遂令搜集伪经,尽数焚毁。然而,《化胡经》早已广传民间,实难一举烧尽。武则天登位后,沙门慧澄上书,请求依照高宗之例,焚毁《老子化胡经》。武则天令刘如睿等8位学士集体讨论,皆言《化胡经》于汉隋诸书有载,不应削除。慧澄的建议未被采纳。</p><p class="ql-block"> 自《老子化胡经》一出,道教以此事攻击佛教,凡有道观,必画老子化胡成佛之相,佛教亦于诸寺画老子之形,予以丑化。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下诏说:“如闻道观皆画化胡成佛之相,诸寺亦画老君之形。两教尊容互有毁辱,深为不然,自今并须毁除。其化胡经屡朝禁断,今后有留此伪经,及诸记录有言化胡者,并与消除,违者准敕科罪。”此令一下,《老子化胡经》逐渐绝迹,化胡之争才日见消停下来。那时,佛教已与中国文化结成一体,除了道士之外,很少有人认为佛教是夷狄之教了。</p><p class="ql-block"> 老子化胡,是中国佛教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虽然最后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废除了,但在佛教发展史上,《老子化胡经》确实给佛教带来极大危害,有多次佛教法难皆与此事的争论有关。故而佛教对此经的始作者王浮着实痛恨到了极点,他们认为王浮死后身入地狱,为械具夹住,痛苦万分。阎罗王贵骂王浮说:“你伪造经书诽谤佛陀,需当世间伪经尽毁,你的罪恶才会免脱。”足见佛教对化胡经的痛恨程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