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廖春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近,</span>中国稀土圈炸开了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稀土圈发生的一连串事儿,让不少人捏了把汗。中国稀土集团技术总监廖春生一纸 “工作安排” 的辞职公告,看似轻描淡写,却在行业内掀起惊涛骇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掌握着重稀土萃取核心技术的他,离职后竟火速出现在加拿大某实验室。更让人不安的是,这不是个例,短短两年,12名稀土高管神秘离职,其中5人现身国外竞争对手机构,一场围绕 “工业黄金” 的无声战争已然打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3年底,中国商务部和科技部就联合发布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把大量稀土相关技术列入禁区。2024年4月,又对部分稀土产品祭出出口管制大旗。中国这边在筑墙,美国那边却在想方设法挖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香了!年薪翻五倍,孩子上学全包,连住房都安排好了。”一位刚被外企面试的稀土工程师小李(化名)透露,“我身边已经有同事悄悄收拾行李了。”这哪是招聘,简直是挖墙脚的“黄金大礼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刺激的是,2025年6月23日,中国稀土集团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国安带着3名高管集体辞职,公司只回应是“正常人事调整”,但压根没说去哪儿。<span style="font-size:18px;">更扎心的是,包括前面提到的该集团副总经理、技术总监廖春生。</span>短短两年多,这家稀土企业“丢”了多名高管,这事儿还能叫正常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光明网》爆料,2023年有个姓成的稀土专家,收了外国资本51万美元后,把行业内幕全抖出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稀土这东西,别看名字里带个 “稀”字,但是在现代工业里,它就是实打实的 “万能钥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到手机、电脑里的芯片,大到导弹制导系统、隐形战机涂层,都离不开稀土。中国凭借全球 23% 的稀土储量,供应着全球 87% 的市场,靠的可不是矿多,而是领先两代的稀土分离提纯技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技术,就像是给普通金属开了 “外挂”,让它们具备超强性能,所以稀土才被叫作 “工业黄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如今,这门看家本领却面临着巨大危机。相关部门披露,境外机构为了挖走中国稀土人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他们通过第三国设立 “科研基金会”,用百万美元年薪和全家移民的优厚条件当诱饵,短短几年就挖走 7 名核心技术人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还有,很多名专家携带着核心技术投奔外国,其中包括47名专家在过去一年多内更新了海外任职信息,其中12人是重点企业的骨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专家中,有人带着萃取工艺参数去了韩国,导致企业亏损上亿研发费用;还有人去了澳大利亚担任矿业公司顾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方国家的这一波“人才挖掘行动”绝非偶然。在中国稀土禁令发布后,他们正陷入“求贤若渴”的窘境,于是从资源争夺转向了人才争夺的新战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这场“供应链大战”从争夺矿山转向了争夺人才。西方国家正试图通过高薪挖角绕过中国的资源封锁,重建他们已经失落的稀土产业链。这种做法不仅是对中国战略利益的侵害,更是对全球供应链安全的破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去年,南方稀土集团的一起案件,更是撕开了这场暗战的残酷真相。一位副总把稀土分离的 “温度梯度控制法” 整套工艺参数给卖了,最后被判了十一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更狡猾的,有的离职高管把关键技术拆解开来,分别传授给三家境外企业,妄图钻法律的空子。一位干了几十年的老工程师说起这事,满是痛心:“这就好比把咱们三十年的心血,拆成零件贱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流失的技术,已经开始显现出恶果。欧美市场上,频繁出现参数和中国产品雷同的稀土制品。美国一家企业新研发的新型钕铁硼磁材,性能和中国最新专利高度相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军工领域,警报更是拉响。导弹制导系统必需的高纯铽,提纯工艺被破解;隐形战机涂层的关键材料氧化钇,境外新建的生产线和中国设备几乎一模一样。国防专家直言,技术代差每缩小 1%,咱们的防御成本就得激增 20 亿,这可不是个小数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好在国家迅速行动起来,开始构筑技术护城河。在江西赣州,区块链溯源系统已经覆盖了所有核心工艺文件,只要有人调阅,就会自动生成加密水印,谁动了文件、什么时候动的,都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技术护照” 制度也应运而生,关键岗位人员离职得签三年竞业禁止协议,出入境记录还会实时同步到国资监管平台,想偷偷把技术带出国门,难如登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家稀土技术研究院更是火力全开,加速攻关新一代防御技术。AI 工艺自毁系统,一旦设备被非法拆解,就会自动清除数据;量子加密传输,让技术资料在传输过程中得到物理级防护;“数字双胞胎” 模拟产线,实际工厂只保留关键参数,把技术风险降到最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有的企业新建的智能车间,核心工艺由三组工程师分段掌握,一个人根本不可能拿到完整技术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场稀土保卫战,可不只是中国自己的事,全球都在参与这场生死竞速。美国能源部豪掷18亿美元研发海底稀土开采;日本丰田宣布 “无稀土电机” 2027 年就要量产;澳大利亚的实验室甚至宣称实现了稀土全程机器人提纯,大大降低了对人力的依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这些挑战,中国也打出了技术反制组合拳。包头稀土院的离子型稀土绿色提取技术,良品率突破 99.995%,废水排放还减少了九成;江西的企业从废弃硬盘里回收的钕铁硼,纯度比原矿提取的还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赣州的 “城市矿山” 基地,每分钟 12 万转的离心机正从旧手机里 “榨取” 战略资源,这些回收的稀土能满足中国军工年需求的 1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当美国在格陵兰岛勘探新矿脉时,在包头的实验室里,新型镝铁合金在超导磁场中慢慢成型,它的磁能积比传统材料提升了三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稀土保卫战的胜负,关键不在矿脉多少,而在于能不能留住人才、守住技术。国家出台的每一项保密新规,都是为了守护那 0.001% 的纯度优势,因为这 0.001% 里,藏着大国重器的 “基因密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还在继续,而中国,正在用智慧和决心,守护着属于自己的工业命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稀土元素简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稀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存量稀少的金属元素,</span>指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钪、钇等元素的总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早发现稀土的是芬兰化学家加多林(John Gadolin)。1794年,他从一块形似沥青的重质矿石中分离出第一种稀土“元素”(钇土,即Y2O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18世纪发现的稀土矿物较少,当时只能用化学法制得少量不溶于水的氧化物,历史上习惯地把这类氧化物称为“土”,因而得名“稀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文图片来自百度和老黑图片库,文字素材参考网络有关文章和资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