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这一生,如白驹过隙,再华丽的生活,也不过是一日三餐,柴米油盐。再简单的生活,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点挺好!</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复杂呢?为什么要勾心斗角,扮深沉让人琢磨不透呢! 人心本无尘,心静自然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祖慧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禅语是禅宗思想中的经典表述之一。从字面意义来看,“菩提本无树”,首先打破了人们对菩提树这一象征智慧觉悟具象实物的执着。在传统佛教认知里,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菩提树因而被赋予神圣意义,成为智慧开启的标志。但惠能却超脱物象,直言其 “本无树”,意即所谓的菩提树不过是人们心中的概念、虚幻的意象,本质上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实体化的 “菩提树”。通俗来说就是一切皆由心生,心若不执,树亦非树。“明镜亦非台” 亦是同理,明镜常被喻为能映照万物、洞察本心的工具,可惠能指出,这看似实在的 “明镜台” 同样是虚妄构想,它并非如我们肉眼所见、意识所认定的那般真实存在,只是心识投射的幻影。 “本来无一物”,这是对前两句更深层次的升华与总结,也是惠能禅学思想的核心精髓。它宣告了一种极致的空性智慧,既世间万物,无论山川大地、人畜草木,乃至我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欲望,在最究竟的实相层面,皆为空无自性。一切现象也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实体,如同梦幻泡影,刹那生灭。既然本质为空,那么 “何处惹尘埃” 的追问便水到渠成。我们都知道尘埃象征着世俗的烦恼、贪嗔痴等杂念,那么倘若万物本无,心亦不执于物,烦恼又从何处而来,又怎会沾染纯净本心呢?这是一种对尘世纷扰的大彻大悟,也是从烦恼牢笼中解脱而出的自在宣言。在修行实践层面,这句偈语代表着禅宗顿教的法门,惠能同时倡导顿悟,认为无需漫长繁琐的渐修过程,一旦领悟到 “本来无一物” 的真谛,便能当下斩断烦恼,立地成佛。</p><p class="ql-block"> 简单来说就是不必执着于外在的修行形式、清规戒律,或是对身心境界的刻意雕琢,只需回归本心,于日常生活点滴中洞察一切皆空的实相,就能破除我执、法执,开启内在的智慧之光。在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当下,人们为功名利禄奔波,心中装满焦虑、嫉妒、贪婪等尘埃,可谓身心俱疲。惠能大师的这句偈语宛如当头棒喝,也是在提醒我们停下匆忙脚步,审视内心:我们所追逐的诸多事物,是否真如想象中那般真实且必要?</p><p class="ql-block"> 而那些看似重要的名与利、得与失,不过是心识所造幻影,只有放下执着,回归本真,方能在喧嚣尘世寻得内心安宁,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不为烦恼所困,以澄澈心境拥抱生活的每一刻,领悟到生命的自在真意。千百年来,这句偈语穿越时空,在寺庙经堂、文人书房、百姓心间回响。它不仅是佛教禅宗的智慧珍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同时也是在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净,不被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执着所束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自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又让我想起了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原词为: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p><p class="ql-block">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点出地点,题目是《过洞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说,当是别有意味。“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其实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指的,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界”又作“鉴”,玉界也好,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其中,该是多么惬意,这是一;点出了过洞庭的方式,进一层紧扣题目,这是二。紧承“更无一点风色”,从秋月写到秋水。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的显示了诗人的才华。“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与肝胆皆冰雪可以集成一副对联,而且给人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此言良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人格魅力所在,表里如一,如冰雪一样纯洁晶莹,一尘不染。“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太简单明了了,没有丝毫的繁琐之意。这与六祖慧能的偈语有异曲同工之效。一切皆空,去繁就简,不拘泥于形式。既是外形的简单明了,更是内心深处的高洁无瑕,一尘不染。</p><p class="ql-block"> 说心里话,为人处世还是简单点好,没有必要装深沉。佛说:人生,是一个不断醒悟的过程。学会低调,懂得藏拙,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才可能赢得整个人生。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良田万顷,得一床足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冯梦龙在《智囊》卷三《通简》就主张要简单明了。原文为:世本无事,庸人自扰。唯通则简,冰洧日皎。集《通简》。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找之。只有通达的人,遇事才会化繁为简,就像太阳一出,自然化冰消雪。集此为《通简》卷。在这里化繁为简已经是有没有智慧的体现了,文中列举了诸葛亮征南中任用当地人为官的做法,曹参“萧规曹随”的无为而治之法,张辽军营以静治动抓住叛乱之人的情况,都充分证明了简单明了的智慧化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简单不是一种弊端,而是智慧的体现和化身。要保存好自己的一份本真,不要让世俗蒙蔽了自己,丢失了自己的纯洁与率真。</p><p class="ql-block"> 简单点挺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8日 酒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