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探大同云冈石窟奥秘

金秋

<p class="ql-block">大同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是北魏时期开凿的佛教石窟寺。最初,这里作为北魏的都城平城,后来在孝文帝时期,由于政治和宗教的需求,开始大规模的佛教石窟建设。</p> <p class="ql-block">为了方便游客和研究者,云冈石窟新建了昙曜广场、礼佛大道、礼佛浮雕墙等附属设施,以及多个博物馆和展览馆,展示了云冈石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拥有石佛古寺、莲花大道、蜗牛公寓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建造的人工湖碧波荡漾、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仿佛塞外江南。</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十窟,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也是云冈石窟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一座造像,此窟大概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这座洞窟本来也是三世佛的题材,但主尊右手边的佛像因岩石坍塌而不复存在了。主尊大佛结跏趺坐,高13.7米,石像上部风化较少,较为完整。佛像高肉髻,方额丰颐,高鼻深目,眉眼细长,嘴角上翘,大耳垂肩,身材高大威武,两肩宽厚平直,着袒右式袈裟,内着僧祇支,边饰联珠纹,具有犍陀罗造像艺术雄浑刚健的特点,也就是前面说的胡貌梵相。东立佛为磨光肉髻,耳朵垂肩,深目高鼻,颈短肩宽,着通肩式袈裟,衣纹厚重凸起。</p> <p class="ql-block">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古代车马</p> <p class="ql-block">彩绘壁画</p> <p class="ql-block">  第五窟面积非常大,宽约18.7米,进深有13米,整体洞窟平面呈椭圆形,顶部为穹庐顶。主像布局为三世佛,其中主尊释迦牟尼像高达17.4米,是云冈石窟的第一大佛,膝上可站100余人,中指长2.3米,两膝之间距离为14.3米。这尊佛像是云冈石窟的万佛之冠。</p> <p class="ql-block">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7]。</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10日,云冈石窟第11窟至第13窟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古木参天</p> <p class="ql-block">菠萝状的大香炉</p> <p class="ql-block">别具一格的灵塔</p> <p class="ql-block">香塔</p> <p class="ql-block">塞外原野</p> <p class="ql-block">景区商业街雕塑喝汤</p> <p class="ql-block">吃面</p> <p class="ql-block">郦道元水经注文:真容巨壮</p> <p class="ql-block">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云冈石窟为“真容巨壮,世法所希”,这句话的意思是云冈石窟的规模和雕刻的壮观程度是当时社会所少见和难以超越的。这里的“真容”指的是石窟及其内部的佛像真实面貌,“巨壮”则强调了其雄伟壮观的规模。这样的描述反映了云冈石窟在北魏时期的重要地位和艺术成就,它不仅是宗教艺术的展示,也是当时社会文化和技术水平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云冈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