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老珠子具备“外在”和“内涵”的两面性,一般意义上的珠子,指的是一种偏向于圆形,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的形制。但在老珠子收藏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小而精致的物件,其外形和圆形相差甚远,却依然被归为“珠”类。这不免会令人产生困惑:究竟何种事物能被归为老珠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西方学者从功能性将珠子分为五类:一是具天然孔道的自然物,如菩提子、骨类,因与人类活动关联被当饰品;二是经人工加工的物件,无论圆或鼓珠、桶珠等不规则形,只要有意识作饰品制造使用;三是人工制成的徽章、纽扣等,虽非为珠子加工,但具小而精特点,串联使用时可称珠子;四是算盘珠、弹球等,非为珠子制作且未作装饰,形制类似但属失效珠子;五是华鬘、璎珞等挂坠,形制不似珠子,但加工目的类似,也归为珠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上述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珠子进行了规范,它强调了生产、加工珠子的目的,同时认可了珠子的诞生和使用必须与人类的活动相关。这里我们再补充文玩、收藏界对于珠子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不一定要细小或有孔,可把玩或收藏;形制多样,为搭配美感或受材质限制制成各种形状;单颗大小一般在手持范围内;大器型文玩或收藏品掉落的残片,如小瓷片、老鼻烟壶盖等,也可制成文玩珠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珠子是文玩收藏界的主流存在,集美观便携于一身,文玩文化赋予的 “讲究” 增添了其魅力与收藏性。了解珠子定义能帮助把握其特性与收藏价值,避免与生活中其他珠子混淆。文玩珠子收藏性体现在材质稀缺性、文化性及加工目的上,新珠子专为文玩制作,老珠子若厘清来龙去脉,其文化特征、收藏价值和故事性会充分展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在收藏领域,"老" 是时间与人文交织的度量衡。当藏品被冠上 "老" 字,其价值便超越物质本体,进入文化与历史的维度。老珠子的珍贵性体现在三方面:时间赋予的不可替代性让其收藏价值倍增;民族特色与时代印记构成的文化历史价值;以及包浆、光气、磨损与工艺融合的独特美学 —— 这意味着收藏老珠子不仅是对材质工艺的欣赏,更是对历史积淀的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文玩行业中,"老料子" 与 "老物件"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储存五年以上的原材料,如小叶紫檀老料,强调自然陈化的时间成本;后者则指成型后经数十年至千年留存的器物,无论是传世品还是出土物,均承载着人类使用的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对 "老" 的认知常存在误区:并非年代越久价值越高。衡量老物件的核心在于其与人类活动的关联度 —— 过往经历、文化艺术性等因素,共同构成其价值坐标系。就像老珠子,除了制式加工,更因被佩戴、把玩的漫长历程,形成独一无二的包浆与磨损痕迹。这种由时间与使用共同镌刻的历史指纹,让每颗老珠子都成为不可复制的文明标本,其表面的每道划痕都是人类掌心留下的时光密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图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