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颜色,白颜色

刘剑桦

<p class="ql-block">  蓝颜色,白颜色,两种性格迥异的颜色。这种迥异,差点就使蓝与白成了两个极色。因为我所说的蓝,是那种有点质感、有点深沉感的蓝。这么说,不是蓝与白和我们有着特殊关系,而是我们和蓝与白有着特殊关系。</p> <p class="ql-block">  蓝与白首先缘附在纺织品上——我想应该是这样的。纺织在我们这个民族历史太悠久了,从嫘祖算起,大概也有5000多年的时间了。当然,她与我们说的蓝白配伍是否有着直接关系,不曾考证,但至少她是纺织的一脉渊源。</p><p class="ql-block"> 蓝印花布起源于民间,即使是嫘祖也只能说是民间。嫘祖是事必躬亲的劳动模范,“养天虫以吐丝轮,始衣裳而福万民”,尽管后来嫁给了轩辕,她还是一边辅佐黄帝,一边传播养蚕技艺。我其实并不想考证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是谁发明的,或许就是许多工人在一个染坊里你一言我一语无意中弄出来的。他们当然就不知道这是一个穿透时间和空间的伟大创举——用这简素的二重色,锁定了一个民族的美学密码。肯定他们更不知道它的价值,因为认识价值有时需要时间。就像曹雪芹并不知道自己写作《红楼梦》最难捱的日子,就是自己登上文学圣坛最有价值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蓝与白的配伍,只有在时间里流淌复流淌,才让人感觉到它原来是一条美丽的河。典雅朴素的蓝印花布的诞生,让东方女子的清丽、温婉,一下子凸现在天下所有男人和女人眼前。</p> <p class="ql-block">  “青花”始于唐,鼎盛于明清,至今3000多年中不乏珍品,所以有人曾说“中国青花”是中国人的审美精品。于是忽然记起“青花”在历史长河里的一段小折子:主管烧造瓷器的大臣请示五代后周皇帝柴荣,瓷器烧什么颜色?柴荣大笔一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烧将来。”真是潇洒,烧瓷的大臣和工人们你们去琢磨吧,想象的空间大着呢。毕竟中国百姓高智商者不少,终于烧出了令主子满意的作品——这大概就是恐惧效应一说了——以至于到了宋代,人们索性就将青花叫作“天晴”、“天青”。看看,这不艳不晦的光与色,这缠枝莲、折枝桃、三果图等变化万千的图案,这刻画、画画、印画的装饰技艺,凝聚了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然而,不管是帝皇的“威”也好,百姓的“慧”也罢,创造总有一个主观依据。不知怎么,我忽然就觉得中国人白晰细腻的皮肤、柔和舒展的人体轮廓与青花洁白细致的釉面优雅流畅的造型,中国人敦纯绵厚的文化渊源与青花质朴深邃的色彩,何其相似乃尔。这固然印证了环境酝酿文化的说法,而反过来思考,这已生成的文化,很大程度也是人的自恋。</p> <p class="ql-block">  蓝与白印在布上,烧在瓷上,融在血液中。当我们置身在蓝与白的世界里,我们的心情恬淡而宁静,我们的目光澄明而深邃,我们的思维辽阔而高远。</p><p class="ql-block"> 蓝与白,美伦美奂的中国色,勤朴与智慧之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