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文 春九美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 98225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取景地 汉口咸安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题图 咸安坊满月型月亮门</b></p> <p class="ql-block">武汉的长夏有多长?夏至来了,夏至就开启热浪滚滚的火热生活,夏至的悠长,足够我们拥抱梦想和诗行,在“热”的期许下,人们去寻找烈日下的清凉世界,去感受炎炎夏日的美好,回想武汉晚霞中的竹床阵邻里之间的快乐,怀想绿豆汤、西瓜的清甜在舌尖化开的甜蜜,遐想凌波门被夕阳西下染红的湖水上乘凉人的惬意,遥想当年老街坊在居住的里分摇着蒲扇,悠然自得地笑看黄昏里的一缕霞光,里分邻里烟火伴儿孙绕膝……。这些便是最生动的武汉曾经的夏日长卷,而今武汉变了模样,但“温度”照旧,“长夏”的日子却是越过越舒心!这个夏日我们用心去寻找躺在心中的已久的“桃花源”。</p> <p class="ql-block">在反复雨天的天气中,气温略显“低调”,但闷和湿却是突出的表现,6月25日带着和夏日同样“热”的心情,走进了汉口有着历史故事和风土人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如今首店汇集的潮流之地咸安坊。经过2024年全面提档升级改造,保留了红砖石库门建筑,吸引了众多知名品牌首席入驻,已然是武汉的新晋地标,成为武汉近代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雅致的咸安坊坐落于汉口历史风貌区内,位于江岸区南京路与胜利街交界处,和武汉市中心医院一路之隔。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石库门建筑群之一。由“棉花大王”黄少山兴建。</p><p class="ql-block">咸安坊是汉口里分建筑的典型代表。里分之于武汉,如同北京的胡同,汉口的里分是汉口开埠之后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的结合体,是百年民居文化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房屋最初系由集资而建,分属英、俄租界,此路段房屋多为欧式建筑,租界遍布教堂、公寓、餐厅、商店、曾是汉口典型的“洋街”,为汉口高等住宅区。如轮船巨头卢作孚、药业大王陈太乙、汉剧大师陈伯华、民国著名的天才女作家萧红等都曾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咸安坊见证了武汉的百年变迁,承载着武汉人民的记忆与情感,它用崭新的姿态牵手前世和今生,敞开环抱迎接八方来客,续写着属于“坊”的曾经辉煌,进一步揭晓这座城市的精彩未来。漫步咸安坊,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中。红墙黑瓦、长长的巷子、百年洋房的大阳台,创始人的住所,当年汉剧大师陈伯华和民国天才女作家萧红等都在这里留下印迹。曾经,“中国船王”卢作孚、“药业大王”陈太乙等名流在此居住,他们的故事为这里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风格优雅的坊前巷</p> <p class="ql-block">陈伯华曾经的居住的9号寓所</p><p class="ql-block">当年住在咸安坊的人们偶尔能听到练功吊嗓、弹琴之音,住在9号寓所的陈伯华当时已凭借《霸王别姬》《风尘三侠》成为名噪武汉三镇的“筱牡丹花”。汉剧大师陈伯华一生与挚爱的先生在此度过了最馨香的时光,这也是陈大师一生唯一的一次爱情,令其刻骨铭心!</p> <p class="ql-block">踏着青石板路,仰望带着厚重历史气息的红色洋房,老砖墙斑驳如诗,雕窗花棂藏着旧时光的故事,当年的装修档次足见奢华,室内都是打蜡地板,钢窗都是锻打铆接的。因而“钢窗蜡板”成了当时民间对高档住宅的认定标准。</p><p class="ql-block">咸安坊的整体设计以石库门风格为主,屋内装有抽水马桶和“钢窗蜡板”,即金属窗户和打蜡的地板,这也是当时衡量住宅是否高档的标准,雄心勃勃的黄少山要把咸安坊建成高端住宅区,先人成就了高档住宅的咸安坊,咸安坊就成了武汉百年民居文化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民国才女作家萧红住所</p><p class="ql-block">在这座别致的小楼里藏着多少萧红的爱情故事,她在此起笔《呼兰河传》。1938年5月,萧红穿着自己做的紫红色连衣裙,和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在武汉大同饭店举行了婚礼,那时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咸安坊就见证了这位传奇女子的婚礼。</span></p> <p class="ql-block">1937年“船王”卢作孚曾居住在此。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船王”卢作孚住进了紧挨着江汉路的咸安坊,和棉花大王是隔壁邻居。</p> <p class="ql-block">棉花大王黄少山旧居</p><p class="ql-block">1913年起,里分的开发商们开始建设“模范区”,汉口出现了近10年的建房热。这一年,湖北监利的日后的“棉花大王”,32岁的黄少山带着雄心和抱负举家迁居汉口,经营棉花生意。两年后,他买下了汉口的一块荒地,以如今的咸安坊15号为样板房,修建咸安坊。于繁华商区之侧,起里弄式宅,命名之义,取“群贤毕至,全家平安”,名曰“咸安坊”。</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棉花大王非独商海之巨擘,实乃明大义、怀仁心之贤士,于国难之际之坚毅立场,及对新邦之深信与鼎持,乐善好施,家国情怀,昭然若揭,诚为后世所敬仰!</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咸安坊内没有见到居家在此的居民,只有一楼的商户和络绎不绝的游人,经打听,好像居民已迁出(不知是否)。也得知,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后,咸安坊被收为国有,作为公房,安置了包括南下干部、国家企事业单位职工在内的众多居民,再到后来住进来的人也包括外来租户。一栋两层洋房,最多时有7户人家合住。当年能住的进咸安坊的人家都是很自豪很骄傲的,洋房楼上楼下、抽水马桶,油光瓦亮的木地板、钢窗等都是战乱后的人们的急切向往。</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库门式的建筑一幢幢去抚摸,发现历史已融入到建筑物的魂魄之中,而现代元素却是比比皆是,入驻咸安坊的品牌店超过90家,首店占比超过三分之二,这让首店经济成为咸安坊的核心特色,其首店密度也远超国内同类商业体。就此,一批批年轻人不断来访,潮流新店入驻,他们就构成了咸安坊新的叙事主体,新生和老去都在红色的建筑中交汇,传承和光大在“坊”间继续流转!</p> <p class="ql-block">咸安坊老宅基座一隅</p><p class="ql-block">很难注意到改造后的洋房基座还保留当时有的人家在修建房屋时的青石雕刻印迹,我们发现了四处,而且都是不同的人家留下的镌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创新历史文化保护优秀民居文化传承,汉口咸安坊百年后再成“顶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咸安坊的故事历久弥新,咸安坊的历史记忆犹新,咸安坊的回忆温故知新。在岁月长河的悠悠流淌中,紧邻长江之滨的咸安坊这条百年老街,它的沧桑褶皱里镌刻着武汉这座城市的沧海桑田,宛如一首低吟浅唱的古老诗篇。看到年轻的商人在这里忙碌,试想,一定会有棉花大王式的传奇人物雄起。百年老街一定会在传承中拥抱每一个美好的明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