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美篇昵称:翰林·(何世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美篇称号:207579438</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爷爷的离去,如同一颗巨石,在我心中激起无尽的波澜,整个世界仿佛都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一个陈旧的木盒安静地躺在衣柜深处,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望者,周身落满了岁月的灰尘,似乎在无声诉说着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轻轻地打开了盒子,刹那间,几道金属的光芒夺目而出——竟然是一枚枚军功章。它们宛如沉睡许久后被唤醒的星辰,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散发着独属于爷爷的熠熠光辉,也悄然揭开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帷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是个沉默寡言的老人。夏日傍晚,夕阳的余晖将院子染成一片金黄,爷爷总喜欢静静地坐在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柿子树下,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像是在追寻着什么。我常常依偎在他身旁,缠着他讲过去的故事,他却总是微笑着,用那布满老茧的手摸摸我的头,讲述一些平淡的生活琐事。无论我如何软磨硬泡,他对于在部队的经历始终守口如瓶,让那段过往充满了神秘的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爷爷生前战友的深情讲述,以及在爷爷葬礼上对他生平的整理,我终于拼凑出了爷爷波澜起伏的传奇一生。爷爷出生在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少年时期,生活的重压让他难以喘息,为了生存,他只能跟随熟人背井离乡,踏上了前往南洋的艰辛旅程。在南洋,爷爷在异国他乡饱受欺凌,做着最苦最累的工作,可即便身处困境,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也从未熄灭。多年后,爷爷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然而,命运并未就此放过他,刚回国不久,他就被国民党抓壮丁,被迫加入了国民党军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国民党军队的那些日子里,爷爷眼里看够了部队里的乌烟瘴气。军官们把士兵当牲口使唤,稍不如意就鞭子棍棒加身,军饷被层层克扣得所剩无几,弟兄们饿着肚子站岗,却连“为谁扛枪、为谁打仗”都说不清道不明。这样的军队,这样的体制,像块巨石压在他心头,愤懑的火苗越烧越旺。终于在一场炮火连天的激战中,当冲锋号再次吹响,当身边的战友倒在不明不白的硝烟里,爷爷攥紧了枪杆。他和几个早就心有灵犀的弟兄交换了眼神,那眼神里有决绝,更有期盼。在枪林弹雨的掩护下,他们毅然调转枪口,扯下了旧番号的臂章,迎着炮火冲向了对面的革命队伍。这一起义,不是一时冲动的冒险,而是对光明的奔赴——从那天起,他才算真正明白“为人民解放而战”的分量,脚下的路也终于踩得踏实而坚定。就此踏上了为人民解放事业拼搏的伟大征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战争的烽火燃遍了华夏大地,爷爷随着部队投身到解放东北的残酷战场。东北的冬天,冷得超乎想象,寒风像锋利的刀刃,轻易地刺透战士们单薄的棉衣。爷爷和战友们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前行,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大自然抗争。厚厚的积雪没过了他们的脚踝,冰冷的雪水渗进鞋子,到了夜晚,双脚如同被无数根针扎着,钻心的疼痛让他们难以入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一场决定战局的激烈战斗中,敌人的火力异常凶猛,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身边的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滚烫的鲜血瞬间染红了洁白的雪地。然而,爷爷丝毫没有畏惧,他眼神坚定,抱起炸药包,在枪林弹雨中开始了艰难的匍匐前进。耳边是子弹呼啸而过的尖锐声响,身旁不断有炸弹爆炸掀起的巨大雪浪,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但爷爷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智慧,成功抵达敌人的碉堡附近,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碉堡被成功炸毁,为部队开辟出一条血路。战后,一枚“1943年解放东北纪念章”挂在了爷爷的胸前,可他却从未向人炫耀,仿佛这只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小小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解放战争的持续推进,爷爷又转战华北。在一次攻城战役中,面对敌人坚固无比的防线,爷爷主动请缨,带领突击小队趁着夜色悄悄靠近城墙。清冷的月光洒在冰冷的城墙上,映出敌人哨兵晃动的身影。爷爷他们小心翼翼地顺着绳索攀爬而上,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生怕发出一丝声响。就在他们刚登上城墙的那一刻,敌人突然发现了他们,刹那间,喊杀声、枪炮声交织在一起,如同山崩地裂。爷爷挥舞着大刀,寒光闪烁,他像一只勇猛的猎豹,冲向敌人,将敌人杀得片甲不留。战斗结束后,爷爷因表现英勇,荣获“1950年华北解放纪念章”一枚,并立下了一等战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华中南的战役打响后,爷爷再次踏上了新的征程。南方的气候潮湿闷热,蚊虫如乌云般肆虐,战士们不仅要时刻应对敌人的进攻,还要忍受恶劣自然环境带来的折磨。爷爷和战友们在茂密的丛林中穿梭,与敌人展开了艰苦的游击战。由于物资匮乏,他们常常缺衣少食,只能以野菜、野果充饥。在一次激烈的遭遇战中,爷爷不幸身负重伤,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衫,剧痛让他几近昏迷。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能后退!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坚守阵地,直到战友(援军)赶来,才松了一口气。凭借着这次的英勇表现,爷爷又收获了“解放华中南纪念章”一枚和二等战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3月5日,解放海南岛的战役正式打响。海南岛战役以分批偷渡试探防御拉开序幕,经主力强渡海峡实现大规模登陆,最终通过纵深追击完成全岛解放。尽管国民党军依托海陆空“立体防御”(薛岳“伯陵防线”),但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力,在琼崖纵队接应下成功突破封锁,创造了渡海登岛作战的经典战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受四野前委和中央军委直接指派,统一指挥第40军、43军及配属部队共10万余人,负责制定渡海作战计划并组织实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40军118师加强营首批偷渡登陆海南岛西部。 3月6日-11日第40军攻占涠洲岛,第43军加强营登陆海南岛东北部。3月26日-31日两军实施第二批偷渡,加强团登陆临高角、北湾港。4月16日主力部队强渡琼州海峡,突破薛岳“伯陵防线”。4月17日主力登陆海口至临高角一线,建立滩头阵地。4月20日-23日美亭决战歼灭国军主力,解放海口。4月24日-30日三路追击南逃国军,解放三亚、榆林。5月1日攻占北黎、八所,海南全境解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爷爷的老战友回忆说:当时最惊心动魄的还得是4月16日那晚。主力部队的木帆船队黑压压一片,朝着琼州海峡对岸冲。我爷爷就在这支队伍里,部队乘坐着简陋的木船,向着海南岛进发。海上波涛汹涌,敌人的军舰不断向他们开炮,炮弹掀起的巨大浪花仿佛要将木船吞噬。木船在风浪中剧烈摇晃,随时都有被掀翻的危险。然而,爷爷和战友们毫不退缩,他们迎着炮火奋勇前进,心中只有胜利的信念。成功登陆海南岛后,又经过几番激烈的战斗,(部队从部署到结束战斗历时56天)海南岛终于获得解放,爷爷也获得了“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颁奖解放海南岛纪念章”一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历史资料,海南战役战果:歼灭国民党军3.3万余人,解放海南岛全境。解放军伤亡约4500人,以较小代价取得重大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海南岛后,解放海南岛的主力部队(第40军和第43军)在战役结束后大多撤离,但部分部队继续驻守海南以巩固新政权,参与后续的建设和防御工作。其中,最显著的是1952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一师”(简称“林一师”)。爷爷和7612名解放军指战员组成,主要负责海南岛的橡胶种植和垦荒工作。爷爷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再次荣获“1962年广州军区颁发五好战士纪念章”一枚,还多次立下三等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抚摸着这些军功章,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爷爷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身影。他的眼神坚定而无畏,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爷爷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的卓越功勋,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爷爷的身影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给予我勇往直前的勇气。这一枚枚军功章,不仅是爷爷的荣誉,更是我们家族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一段永不磨灭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受爷爷精神的感召,年仅16岁的父亲在解放前就偷偷加入了地下党。解放初期,他又主动请缨参与土改工作。记得他常给我们讲,那时候白天挨家挨户丈量土地,晚上组织村民开会,脚上的布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家里那摞补丁摞补丁的布鞋,数都数不过来。最悬乎是解放年初期那次,土匪来抢地契,他二话不说抱着文件就扎进冰河,冻得嘴唇发紫,上岸后还咧着嘴笑:“地契保住了,乡亲们的命根子还在!”后来修水利,他把攒了多年的钱、粮票全捐了,母亲气得直跺脚,他倒好,摸着皱纹里的灰说:“等水渠修通了,咱们喝上甜水,就知道值不值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这样,父亲把一辈子都扑在了革命建设上,直到在商业系统退休。那些布满补丁的旧布鞋、冻出病根的老寒腿,还有他眼角越来越深的皱纹,都是他用热血写就的人生勋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哥哥戴着大红花踏上军列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那天清晨,母亲偷偷抹着眼泪,父亲却用力拍着哥哥的肩膀说:“好男儿就是要保家卫国!”哥哥在部队表现优异,曾参与国防建设重要任务,立功的喜报寄回来时,父亲捧着信纸看了又看,笑得合不拢嘴。哥哥退伍后,又穿上警服扎根县公安局,从青葱小伙干到两鬓斑白,把半生岁月都融进了守护一方平安的使命里。那些泛白的军装、磨破的警服,还有他骨子里的英气,就是他用热血铸就的无声勋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1976年高中毕业,本想继续深造复习参加高考的。当我穿上崭新的军装,抚摸着父亲传给我的那枚“为人民服务”的徵章,突然明白了什么是血脉里的传承。在部队的日子里,每当训练苦得撑不下去时,我就想起爷爷在战场上冲锋的身影,想起父亲在田间奔走的脚步,想起哥哥在边疆坚守的背影。这些画面就像永不熄灭的火种,推着我咬着牙一次次突破极限,在摸爬滚打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退伍后,我开过货车、客车跑遍大江南北,也在政法系统扎下了根。工作再忙,我愣是挤出时间啃下法律大专,又一鼓作气考上公务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我从一个青涩的新兵,变成了司法战线上的老兵。办公桌上的荣誉证书堆了厚厚一摞:“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年度先进工作者”“十佳干警”“禁毒工作先进工作者”……2019年拿到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的“优秀记账户”证书时,我特意把它和那些司法系统的荣誉放在一起,因为在我看来,哪怕是记好每一笔账,也是在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11月新冠疫情来袭,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穿着防护服在社区卡点值守,给隔离群众送物资,那段日子很累,可每当想起“令必行,召必回,战必胜”的誓言,想起父辈们面对困难时的挺身而出,就浑身充满了力量。当收到“首善先锋志愿者”证书和三等功奖章时,我把它们轻轻放在那枚“为人民服务”的徽章旁边,它们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兜兜转转几十年过去,现在回头想想,爷爷的军功章躺在木盒里,铜面上的划痕藏着老故事,指尖划过那些高低纹路,就摸到了几十年的光阴——这道是战火里崩的弹痕,那处是工地上蹭的锈迹。这些功章,哪枚都带着温度,它们是战火炼就的硬气,是建设磨出的韧劲,更是日子里闪的微光。每道划痕都在说:这民族的精神,早刻进了一辈辈的骨血里。并且支撑我一路走到今天的,就是祖辈父辈传给我的这股子韧劲儿。这份精神比任何奖章都珍贵,我得好好揣在心里,一辈子都不撒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谢谢你欣赏评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撰写/编辑:翰林·何世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图片:翰林·何世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音乐:《军人的样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