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我们高中毕业了》

愚叟

<p class="ql-block">莘莘学子参加高考。</p> <p class="ql-block">  又到了一年一度夏天高中毕业季节。现在的高中毕业生大部分都在忙着高考、忙着填报志愿,等着高校录取通知、等着家庭同学的聚会庆祝,等着奔向心仪的大学出发报到。一切都是那么兴高采烈一切都沉浸在欢歌笑语之中,他们是多么幸福的高中毕业生呀!</p> <p class="ql-block">高考前鼓励。</p> <p class="ql-block">自信迈入考场。</p> <p class="ql-block">认真作答高考必胜。</p> <p class="ql-block">翘首以盼充满希望。</p> <p class="ql-block">胜利归来满面笑容。</p> <p class="ql-block">  回想五十年前那个特殊年代我的高中毕业真的是不堪回首一言难尽。一九七五年夏季我在福州第十二中学念高二,学校像征性进行各科考试就宣告高中毕业。</p> <p class="ql-block">福州第十二中学。</p> <p class="ql-block">  那年头各大专院校停止从学校招生,当兵也不应征在校生,招工只要照顾对象。除了少数留城照顾家庭对象外,其他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要响应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去农村插队落户生产务农。</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出生在城里、持有城市户口、吃着商品粮好不容易熬到高中毕业,从繁华的城市到艰苦的农村当农民赚工分说实在的谁都想不通。几年来上山下乡运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真正摊到自己头上对学生本人对家长对学校都是倍感压力。</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p> <p class="ql-block">  当时党委政府整个社会都把上山下乡视为头等大事,学校更是首当其冲,能否把学生动员到农村是衡量学校、段长、班主任的政绩考核指标。所以老师大会小会上课下课校内校外围绕着上山下乡这个主题唠叨不休,眼睛一直盯着迁户指标,生怕落后于兄弟班级。同学中也有极少部分不管是出于政治原因还是家庭原因极为狂热铁定了要去上山下乡,被班级年段学校捧为至宝极力宣扬的;大部分同学是随波逐流走上这条路;也有的同学被逼无奈走投无路去上山下乡的。也有在动员大会上高调表态要坚决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不去了当了逃兵落为笑柄。我上一届有一名女团干是上山下乡对象可是家里坚决不同意,躲在家里逃避不去,引起校方的震怒。有个校领导每次讲话都不断引用这个事例来奚落这个女团干。说在街上看到这个女团干虽然长胖了但是她的内心是空虚的,说她玷污了共青团组织,辜负了校领导重望。这个领导说我也是两个女儿,到时候一定亲手送她们上山下乡。现在看来时代给我们开了个大玩笑,这个校领导大大怱悠了我们每个青年学生单纯的心。我们一个个把户口迁移了农村,而他却把女儿身份移民到国外。</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p> <p class="ql-block">  我也是被上山下乡撞了一下腰,我们家是两个姐姐和我,我大姐按政策留城二姐一九七三年去北峰前洋村插队,一九七四年底校领导无中生有居然以我不会去上山下乡的莫须有理由把我从校团委委员位置调换到校红卫兵团任宣传委员,说是怕我会拖累团干部上山下乡指标,夏虫冰语草菅人命。至于当年动员上山下乡的手法举一个不适当的例子就像现在房子拆迁一样,他又不实行强拆但拆一家他就打掉一家,拆一幢打掉一幢,让那些还没搬走的住户恐惧万分坐立不安,心理防线崩溃就不得不搬走。</p> <p class="ql-block">姐弟都上山下乡。</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五年上山下乡实行厂社挂勾政策,城里企事业单位与农村大队挂勾办知青点,单位子女就集中到知青点便于管理。从五、六月份开始,我就不断去相关的知青点参观考察,为即将到农村落户找个相对好的环境。第一个是去看我妈单位福州火柴厂设在闽侯县洋里乡田档村的知青点,那天我跟同班同学又同是火柴厂子弟的王金官、吴卫国跟带队干部陈活水乘厂车一大早从火柴厂出发开往田档村,老爷车在国道省道县道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梁,在盘山公路乡村小道跑了三个多小时,快到闽清古田交界的地方才到田挡村,看了卧藏在深山老林中的村庄,看了被层层梯田包围矮小民居,亲眼目睹了将来可能要落角的地方心里有点发悚。在村里吃了一餐午饭我们便匆匆往回福州。我考察的第二个知青点是我爸爸单位福州五金交电站,挂勾大队是在闽侯的大湖乡,具体那个大队忘了,只记得是在去雪峰寺那条路上附近,这次人去的比较多,基本上单位里有上山下乡对象的子女与家长都去了,开了两辆大客车,在村里考察完还去了一趟雪峰寺游览。二个单位的知青点都在闽侯的西北部,山高路远条件都比较艰苦。</p> <p class="ql-block">左一王金官左三吴卫国左四笔者。</p> <p class="ql-block">  我爸有个朋友跟闽侯县荆溪镇关东村比较熟,推荐我到关东村插队。我们一家还去了几趟关东村,拜会了几个村干部感觉良好。关东村离福州才二十多公里,每天从福州汽车站早晚各发一趟班车途经该村,有两条溪流经村庄灌溉着几百亩高产良田,村里还盛产粉干等主打副业,交通与经济条件都为闽侯关源里之最。锚定目标后又通过关系从关东村厂社挂勾单位鼓楼区华大街道中拿个上山下乡指标,把户口移到关东村。我的户口是六月三十日前迁出的,可以证明是在上半年就己到农村落户了,自认为对今后的工龄会占有优势。</p> <p class="ql-block">  户口一迁出上山下乡就成了板上钉钉,老师心里松了一口气,亲戚朋友都上门送行。我妈单位火柴厂医疗室阿姨们集体到我家慰问,那年医疗室最多子女上山下乡,洪美英阿姨女儿高玲娜、黄护士阿姨女儿张海燕连我有共三个都上山下乡了。那几天收到不少礼物,大部分是饼干、饭盒,北峰岭头公社知青办姓杨的朋友送我几本知青办印发的知青实用手册,十二中周和通老师知道我爱照相送我一本相册至今珍藏着。</p> <p class="ql-block">  虽然户口已迁但每个单位出发时间都是不确定的,有单位、有村里的各种因素来决定。学校这边还没放假,还没上山下乡的同学也经常到学校走一走,毕竟在此也有四年半求学时间。有一天几个班干部在班级里聊天,大家提议每个人在黑板上写一句话构成七言律诗,轮到我就写了一句:依依不舍衣襟湿,刚好校团委书记张荣金路过说这句话太伤感了,不够体现革命青年乐观主义。那段大家都准备了一本精美的笔记本,逢人便掏出来留言签名纪念。大部分师生对即将分别的同学都以同窗之情的留念与坚定上山下乡的信念给以鼓励,但有个照顾对象拿着笔记本给那刻薄的校领导留言时,他故意写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来讽刺挖苦这位照顾对象同学。也不知道现在有几个同学还保藏的当年离别赠语笔记本,如果还在的话一定很有价值。</p> <p class="ql-block">给照顾对象“题词”有点不地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最后几天是照集体相,班级、年段、团员,那几天校领导特别忙,这个班刚拍完那个班己经跟在屁股后面预约了,班级刚拍完团员的已经排好队准备拍照了,忙的不亦乐乎。我们高二(1)班团支部还组织一次会餐,那天中午在魏忠达家搞了几碗菜,还上了酒。魏忠达家还比较宽畅摆得下大圆桌,当时经济条件与物资供应都有限,只比平常粗粮炎饭多几道面汤青菜,大家推杯换盏,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表达十年同窗情谊,毕业聚餐还算热闹激情。餐后全体团员及班主任姜守青老师到照相馆拍合影,黄元浩同学因喝多了错过合影机会。</p> <p class="ql-block">高二(1)班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七五届高二团员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高二(1)班团员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校班级最后一次集体活动是全班同学去游览福州西湖公园。西湖公园位于福州西北部鼓楼区湖滨路 ,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园林式公园。一九七五年福州的公园还屈指可数,大型活动都首选此处。我们同学大部分住在仓山区,交通又不便利除了少数有自行车的同学外其他同学进城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p> <p class="ql-block">福州西湖公园。</p> <p class="ql-block">高二(1)班在西湖合影。</p> <p class="ql-block">支部组织团员在西湖活动。</p> <p class="ql-block">关东知青在西湖活动。</p> <p class="ql-block">  福州西湖始于晋太康三年为筑子城时所凿用于灌溉农田。唐末已成为游览胜地,五代时是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的御花园,清道光八年林则徐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扩大福州西湖公园回到人民的手中,成为福州百姓喜爱向往的公园。记得六、七年前我们还上小学时班级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也曾经来过这里,那是在特殊年代干着荒唐的事把西湖公园当着是资产阶级奢侈娱乐场所彻底铲除,西湖水被抽干种水稻,动物圈栏养起大肥猪,许多名贵花草树木付之一炬生灵涂碳。后来西湖又经修复形成了如今的“一池三山” 布局的古典园林,媲美杭州西湖。</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p> <p class="ql-block">破四旧立四新。</p> <p class="ql-block">参加改造西湖活动。</p> <p class="ql-block">  那天我们步入西湖正门走过柳堤,长道卧波垂柳夹道,两岸湖光水色,波光粼粼。明朝诗人洪信一首“薄宦榕城踏碧芜,平湖如练水禽呼。印波粉蝶摇鱼网,隐树朱栏入画图。一带柳堤红叱拨,几家花巷绿屠苏。风光如此应抛醉,种秫难邀旧酒徒。” 诗词正是描写眼前的福州西湖。</p> <p class="ql-block">  姜守清老师最后行使一次行使班主的权力,组织大家入湖泛舟荡桨竞渡。同学们按照学习小组登船坐稳劈波斩浪自由自在漂荡在西湖里。谁曾知道当初在这小小西湖划船的吴卫国同学七七年恢复高考后考入集美航校轮机系,毕业后的成为驾驭万吨巨轮、闯荡五大洲四大洋远洋轮船的轮机长。</p> <p class="ql-block">泛舟西湖。</p> <p class="ql-block">七七年准考证。</p> <p class="ql-block">后排右二吴卫国。</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荡起双桨,船儿推开波浪”。小船荡漾不免船檐刮蹭水花四溅,两船同学先是打口水仗,再就操起划桨泼水打真水仗,湿透了衣衫,这是学生时代常见现象,尽管明天就要各奔东西。下午时分住在西湖边上的十二中教化学卓琴老师到西湖散步有缘相遇,课堂上不管喜欢不喜欢这门学科的学生都争相与卓琴老师合影,年龄一大把的卓琴老师也乐乐呵与各组同学合影留念。西湖活动结束,我们告别了中学生涯,走向社会。</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荡起双桨,船儿推开波浪”。</p> <p class="ql-block">怒不可遏奋起反击。</p> <p class="ql-block">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高二(1)班火柴厂子女合影。</p> <p class="ql-block">后排右二姜守清老师,后排左二卓琴老师。</p> <p class="ql-block">笔者等同学同姜守清、卓琴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先后送走了火柴厂、造纸厂知青及黄水惠等人奔向农村,自己也于八月十三日告别福州前往闽侯走向上山下乡的道路。至此高中毕业仪式到此结束。</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p> <p class="ql-block">笔者高中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王卫平二0二五年六月二十八日于福州市</p> <p class="ql-block">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马上纠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