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旅行实录(一)湖南大学南校区、岳麓书院、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等地参观游览随拍

毛庙根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1日,在结束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及花明楼刘少奇同志故居的参观后,当天晚上与北京知青吴战友乘坐高铁到了长沙,开始对长沙市有关景区景点的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12月22日早饭后,我们从酒店出发,坐地铁二号线换四号线到湖南大学站,出站上来就是湖南大学。</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坐落于长沙市岳麓山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为教育部、工业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办学起源于公元976年创办的岳麓书院,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第15所国立大学;1950年由毛泽东亲笔题写校名。1953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校名。2000年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开放式校园,有南校区和财院校区。我们参观游览的是南校区。</p><p class="ql-block"> 图片是位于东方红广场上的诗词碑,碑上刻有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p> <p class="ql-block">  科学馆(现为校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科学馆始建于1933年,由时任校长胡庶华推动,土木系蔡泽奉教授设计,1935年6月竣工,因其红砖外墙得名红楼。该建筑原为二层,西洋古典风格。砖混结构,中轴对称布局,是当时湖南规模最大的公共建筑。抗战胜利后由建筑大师柳士英教授加建一层,形成现今格局。</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15日,抗日战争中国战区第四方面军长衡岳地区受降仪式在红楼205会议室举行,王耀武中将作为中方代表接受日军投降。</p><p class="ql-block"> 红楼为湖南大学标志性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湖南大学红楼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自卑亭位于东方红广场东北角,由长沙郡臣赵宁于清康熙27年始建。</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自卑亭及周边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  东方红广场是湖南大学南校区内的一个重要的地标,毗邻岳麓山南门。</p><p class="ql-block"> 广场建于1976年,中央矗立着一尊毛主席塑像。底座标注为“湖南大学全体师生员工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敬立”。塑像高9.5米,采用混凝土材质,底座为花岗岩砌筑,整体造型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 东方红广场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曾宪梓楼(化学化工学院)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环境馆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逸夫楼为研究生院教学楼的一部分,于2004年建成。</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逸夫楼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复临舍</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湖南大学多次被日军轰炸,学校被迫西迁辰溪。1946年1月,学校完成从辰溪的回迁,利用运回的辰溪校舍的木料等建了“光复后的临时宿舍”简称复临舍,后改为教学楼。2000年由魏春雨教授设计重建为一栋四层高的综合教学楼。</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现(复临舍)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外语楼始建于1957年,折衷主义风格,系东方红广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外语楼为长沙市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外语楼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中楼位于麓山南路2号,是湖南大学主要公共教学场所,建于1957年,由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湖南大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中楼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有三个图书馆,图片是位于南校区的,建于1979年的总图书馆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老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老图书馆由柳士英教授设计,砌体结构,1948年竣工。该建筑采用官方绿色琉璃大屋顶,色彩淡雅、明快;两翼以洞门小井联系,适应长沙气候条件,以利分流,整个建筑实用、典雅。与大礼堂组成的建筑群为《中国现代建筑史》所载入的湖南四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老图书馆为长沙市近现代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老图书馆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礼堂</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礼堂兴建于1951年,1953年竣工,由柳士英教授设计。建筑主体为中国传统坡屋顶,并采用西方建筑造型手法,建筑个性独特。内部三层,建筑面积2266.86平方米,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长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礼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礼堂建筑正立面及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  力学楼始建于1956年,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现主要用于办公和实验教学,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使用。</p><p class="ql-block"> 力学楼为长沙市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力学楼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原湖南大学第二院</p><p class="ql-block"> 原湖南大学第二院,由刘敦桢教授设计,1926年竣工。时为法、商两科的教室,现为物理实验室。当时湖南大学有三院,一院为岳麓书院,三院为借用抗战时期南迁长沙的清华大学在左家垅的一栋校舍,二院即为此楼。</p><p class="ql-block"> 第二院为长沙市近现代保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第二院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吹香亭位于岳麓书院正门北侧的,始凿于宋代的黉门池中。相传为宋代尚书钟仙巢所建,宋理宗曾亲题“仙巢吹香亭”匾额及杜荀鹤诗句作为亭联。清乾隆年间重建称“东亭”,嘉庆年间恢复原名,抗日战争时期被毁。现亭为1984年按原貌重修。</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吹香亭、簧门池部分随拍。</p> <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内集贤学术交流中心(宾馆)建筑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  创办于1952年的湖南大学幼儿园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外国语学院</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97年岳麓书院创建的译学会,1912年至1917年设立英语预科和本科部,1943年成立外国语文学系,2000年正式组建外国语学院。</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外国语学院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  胜利斋</p><p class="ql-block"> 胜利斋建于1948年,由柳士英教授设计。其名称“胜利”取自“抗战胜利”,象征着对历史的纪念。该建筑为西洋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由红色砖石砌成,墙面上写有胜利斋的黑体字样且用圆圈框起。</p><p class="ql-block"> 胜利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目录。</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胜利斋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图片是位于环境馆前草坪上的大理石雕塑“手手相护”随拍。该雕塑寓意学生与师长之情:心手相传,手手相护。</p> <p class="ql-block"> 校园部分风光、人文景观等随拍。</p> <p class="ql-block">  在湖南大学走一圈后,我们从位于湖南大学的南门进入岳麓书院参观。</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元、明、清在此相沿办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名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宋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赐“岳麓书院”匾额。张栻、朱熹、王阳明等思想家曾来院讲学。</p><p class="ql-block"> 现岳麓书院占地面积31000多平方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和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书院主体现存建筑物多为明清遗构,抗战时期,部分被毁,院内保存有大量碑刻匾额。1981年后分期修复。</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由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是湖湘文化的重镇和楚材培养的摇篮。而今,书院依托湖南大学的现代教育资源与自身厚重的文化底蕴,成功实现古老书院的现代转型,成为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现代书院,被誉为“千年学府”。</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岳麓书院游客检票大门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山长罗典在水池中修筑了一座蘑菇状的草亭。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山长欧阳厚均重修,改名风雩亭。抗日战争被毁,现亭为1984年重修。</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风雩亭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正门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进正门就是赫曦台的后面。</p> <p class="ql-block">  赫曦台为湖南地方戏台典型形制,前部单檐歇山顶与后部三间单层弓形硬山结合,青瓦顶,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墙,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开敞。</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赫曦台正门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一门局部及人文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  一门旁的古树“皂荚”随拍(树龄116年)。</p> <p class="ql-block"> 二门及其背面的“潇湘槐市”匾额随拍。</p> <p class="ql-block">  讲堂是麓山书院的核心区域,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是书院教学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讲堂自北宋开创以来,一直是师生们讲学论道的地方。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与张栻在此进行的“朱张会讲”,开创了中国书院会讲的先河,奠定了岳麓书院在理学传播中的核心地位。</p><p class="ql-block"> 讲堂正上方高悬的“实事求是”匾额,由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所撰,强调从实际出发,追求真理。</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讲堂建筑局部及人文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  讲堂内悬挂的两块鎏金匾额,分别是康熙帝御赐的《学达性天》和乾隆帝御赐的《道南正脉》。这些匾额不仅展示了皇帝对岳麓书院的认可,也体现了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讲堂内部部分场景随拍。</p> <p class="ql-block">  御书楼是岳麓书院的核心藏书建筑,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为潭州知府李允则所建书楼,后历经元明时期的尊经阁演变。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为收藏康熙帝御赐的《十三经》、《二十一史》等典籍,正式定名“御书楼”。1938年毁于日军轰炸,1986年按原貌重建,匾额集朱熹字迹而成。</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御书楼建筑局部及人文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有教学斋和半学斋,分别在讲堂的两边。两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据说,两斋历史悠久,自宋太祖开宝始建斋舍52间,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改建,定名为教学斋、半学斋。</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教学斋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教学斋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教学斋、半学斋内有关湖南大学办学历史展览内容部分随拍。</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寓室</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与湖南大学渊源深厚。1917年至1919年,毛泽东曾两度寓居岳麓书院平学斋(半学斋)湖南大学筹备处。书院独特的教育理念及书院讲堂“实事求是““整齐严肃”等碑刻匾额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间,毛泽东提出了岳麓山新村建设的构想。与蔡和森等共同组建了新民学会,组织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活动;1919年毛泽东在湖南大学前身之一湖南商业专门学校主编《湘江评论》,后转移到湖南大学筹备处。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为湖南大学亲自题写校名;视察湖南期间,重游岳麓。</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展出的毛泽东寝室布置场景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展出的湖南大学筹备处办公室布置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部分图片随拍。</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园林内的其他建筑及人文景观等随拍。</p><p class="ql-block"> 时务轩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时务学堂而建的纪念性建筑,由旅泰校友罗武子等人赞助修建。</p><p class="ql-block"> 时务学堂由维新派于1897年创办,次年与岳麓书院合并为湖南大学堂。</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时务轩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麓山寺碑,为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丹,江夏黄仙鹤刻。叙述麓山寺沿革及历代来此主持之名僧说法传经情况。因其词章、书法、刻艺俱精,故有“三绝碑”之称。原碑刻在古麓山寺中,后移至岳麓书院右侧,明知府钱澍建亭护碑。</p><p class="ql-block"> 麓山寺碑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图片是麓山寺碑亭随拍。</p> <p class="ql-block">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四川绵竹县人,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师从五峰先生胡宏,承继湖湘学统。自乾道元年(1165年)开始主持岳麓书院,提出“传道济民”的办学宗旨,从学者达千人,书院一时声闻天下,弟子显著者数十人,以“岳麓巨子”名于世,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访院,与张栻论“中庸”义,“三昼夜不能合”,开书院不同学派会讲之先河。张栻学行著称于世,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张栻雕像随拍。</p> <p class="ql-block">  附属岳麓书院的,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文庙是岳麓书院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存,整体保存完好。作为民办书院附属文庙,每月初一、十五由山长带领师生朝拜孔子,春秋两季举行大型祭典,强调师生需遵循儒家礼规。</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文庙门口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德配天地</p> <p class="ql-block"> 孔子行教像</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屈子祠又称三闾大夫祠,专祀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清嘉庆元年(1796年),长沙知府张翽、学政范鏊与岳麓书院山长罗典等人,创建屈子祠于岳麓书院北侧。1938年因日军轰炸彻底毁坏。2006年,改建屈子祠于今址。2010年前后旧址因校园改造消失。</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屈子祠大门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屈子祠主殿建筑部分随拍。</p> <p class="ql-block">  主殿内屈原画像及“日月同光”匾额随拍。</p><p class="ql-block"> 据查阅“日月同光”匾额的“日月同光”四字源于屈原作品中“与日月兮同光”的表述。</p> <p class="ql-block">  屈子祠部分建筑及人文景观等随拍。</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园林内其他建筑及人文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  在岳麓书院参观游览后,我们出北门直接登山,游览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部分景点。</p><p class="ql-block"> 岳麓山位于长沙市岳麓区湘江西岸,其山脉属南岳衡山,古人把岳麓山列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称灵麓峰。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故名岳麓。</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游山者渡江而来,上岸过柳堤牌楼口,沿梅堤古官道,过咏归桥,濯清池、自卑亭、先游岳麓书院。出院后过仙巢吹香亭,,即循此山脊之道登山,自“道中庸”达“极高明”,登高一望。于是怀抱恢廓,自卑顿消,继续攀登,则可达赫曦台,睹禹王碑。禹王碑被称为“岳麓之奇当无最此已”。</p><p class="ql-block"> 2019年春,长沙市、岳麓区政府投资重修,重现古道风采。重修后的古道游分两段:一段为文化步道,全长1公里,自卑亭,湖南大学历史建筑群、东方红广场等,人文风光,钟灵毓秀;一段为历史步道,全长2公里,爱晚亭、道中庸亭、极高明亭、禹王碑等,麓山古韵,积厚流光。我俩选择徒步历史步道,饱览沿途风光,了解儒家文化。</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岳麓书院北出口景观随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出北门就望见远处的,在树林中山石上,醒目的爱晚亭。</p><p class="ql-block"> 爱晚亭位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内东侧清风峡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因唐朝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而得今名。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p><p class="ql-block"> 1913年至1918年间,毛泽东、蔡和森等常在此聚会、读书、探讨革命真理。该亭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52年重建,1987年大修。重建时,毛泽东题“爱晚亭”三字。</p><p class="ql-block"> 爱晚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爱晚亭及周边风光人文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与爱晚亭合影的游客随拍。</p> <p class="ql-block">爱晚亭侧面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二南石刻碑”为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所刻,碑刻原位于爱晚亭内。1952年,重修爱晚亭,特将此碑迁入放鹤亭。“二南”是指南宋岳麓书院主教张栻(字南轩)和清乾隆湖南学政钱沣(字南园)。碑文中的“罗鸿胪”,即爱晚亭的修建者罗典。</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放鹤亭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放鹤亭内的“二南石刻”碑刻随拍。该碑刻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舍利塔又称“隋舍利塔”,始建于隋朝仁寿二年(602年),五代时被毁。民国初年,僧众寻此古址复建,为僧帽式须弥座石塔。1957年加修石栏。1979年再次修复。</p><p class="ql-block"> 隋舍利塔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隋舍利塔及周边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  “长沙会战”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指挥所遗址局部随拍。</p><p class="ql-block"> “长沙会战”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指挥所旧址建于1941年,是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为抗击日本侵略军而设立的临时指挥机关驻地。1941年12月,日本侵略军发动了第三次进犯长沙的战争。12月30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便于就近指挥督战,将指挥部从长沙城内的二里牌迁至岳麓山,并在此设立临时指挥所,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重大胜利。现存防空洞即为当时指挥所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长沙会战”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指挥所遗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清风泉古井位于清风峡,涓涓细流,破石而出,清冽甘甜,与白鹤泉齐名,人称“麓山第二芳涧”。清代诗人著名学者魏源曾题联赞曰:“峡里青枫,云中白鹤。山间明月,岭上清风”。</p><p class="ql-block"> 在爱晚亭周边观光拍摄后,我们从清风泉拾级而上过道中庸亭、极高明亭、直上到禹王碑。</p> <p class="ql-block">  道中庸亭系岳麓山古登山游道中的一亭,原亭为朱熹题额。早毁,清时多次修葺,又毁,今存遗址。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从福建来岳麓书院拜访当时任山长的张栻:“二先生论《中庸》之义三昼夜不缀”,为书院史中著名的“朱、张会讲”。建亭取名“道中庸”,为纪念朱熹主张中庸之道。现勒石于此以存史迹。</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道中庸亭遗址随拍。</p> <p class="ql-block">  极高明亭始建于宋代,与道中庸亭同为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亭名取自《中庸》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清康熙年间重建,后毁于战火,现仅存遗址。</p><p class="ql-block"> 极高明亭遗址为岳麓区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极高明亭遗址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禹王碑位于岳麓山巅的苍紫色石壁上,面东而立。相传原在衡山岣嵝峰,故又名岣嵝碑,俗称夏碑、神禹碑、禹碑。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拓摹其文后刻于岳麓山巅。碑高1.84米,宽1.4米。碑文9行,共计77字,形似蝌蚪鸟篆。明嘉靖九年(1530年),太守潘镒搜寻复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太守张西铭造亭护碑。明崇祯三年(1630年)兵备道石维岳重修亭台,围以石墙,南北设门司启闭。清康熙年间,周召南、丁思孔又重修。现碑亭为1935年周翰重修,并在碑文上方加刻碑额“禹碑”两字。</p><p class="ql-block"> 禹王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禹王碑前人文景观等随拍。</p> <p class="ql-block">  位于禹王碑一侧的,清代欧阳正唤的“大观”石刻随拍。</p> <p class="ql-block">  参观禹王碑后,我们来到禹王碑观景台。观景台在岳麓山东边,视野开阔,凭栏眺望岳麓山顶电视塔和正在维修的索道上站建筑随拍。</p> <p class="ql-block">  正在维修的岳麓山索道上站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在观景台,凭栏远眺,湖南大学美丽的校园静卧在岳麓山下,校内楼宇林立,枝叶叠翠。</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俯视湖南大学局部景观。</p> <p class="ql-block">  凭栏眺望湘江北去,橘子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其他部分人文风光随拍。</p> <p class="ql-block">  结束岳麓山的游览,快十二点了,由于索道维修,我们只好坐观光车下山,从东门出景区。</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东门部分人文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岳麓山东门口随拍。</p> <p class="ql-block">  本美篇所有照片均为原创,文字材料部分取自网络和有关简介。背景音乐选用纯音乐(浏阳河)</p><p class="ql-block"> 谢谢观看!</p><p class="ql-block"> 发表时间:2025.07.0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