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家国情怀志未休<br> 中华儿女欲何求,家国情怀志未休。<br> 苟利国家生死以,匹夫有责自当酬。<br><br> 论家国情怀的精神力量<br> 翻开泛黄的史册,屈原投江时怀抱的石头,是家国情怀最沉重的注脚;岳飞背上“精忠报国”的刺青,是家国情怀最深刻的印记。家国情怀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流淌在中华血脉中的精神基因,是连接个人命运与民族兴衰的精神纽带。它如同无形的长城,千百年来守护着中华文明的精神疆域。<br> 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对故土的深情眷恋。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种对国家的思念,是家国情怀最朴素的情感基础。东晋诗人陶渊明“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牧歌,唐代诗人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深沉思念,无不诉说着中华儿女对故土的永恒眷恋。这种情感如同大树的根系,越是远离故土,越是紧紧抓住那片精神的原乡。<br> 家国情怀,更是体现为对国家民族的忠诚担当。南宋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近代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铿锵誓言,都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钱学森放弃美国优渥生活毅然回国,邓稼先隐姓埋名投身核事业,他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家国情怀,是在国家需要时义无反顾的奉献,是在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担当。<br> 在和平年代,家国情怀又有了新的表达方式。黄大年教授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效力,南仁东二十二年如一日打造“中国天眼”,他用科学报国诠释时代的家国情怀。而在抗疫斗争中,无数医护人员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社区工作者日夜坚守在防疫一线,普通人自觉配合防疫措施,这些平凡之举,同样闪耀着家国情怀的光芒。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br>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家国情怀已经内化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它提醒我们:个人价值只有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才能充分实现;民族的复兴需要每个公民的自觉担当。让我们传承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新生代家国情怀的壮丽篇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