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独特秉赋铸就精神丰碑

云水书院(坐家谈玄)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发扬光大大别山精神,各地也纷纷对其内涵展开深入解读。要精准把握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关键在于厘清其独特秉赋,明晰它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异同。大别山精神,这座矗立在民族精神疆域中的不朽坐标,于险峻地理与严酷斗争的熔炉中,锻造出非凡勇毅、开拓创新与深厚民本的独特秉赋,共同铸就了其独一无二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大别山精神最震撼人心的独特秉赋,是在险关隘口前淬炼出的非凡勇毅,这是一种“绝地韧性” 。回顾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前有重兵围堵,后无稳定依托,邓小平同志高呼“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振聋发聩的呐喊,正是大别山精神中勇毅品格的生动体现。二十八载红旗不倒,绝非偶然。徐海东大将甘愿栖身阴湿窑洞,把阳光留给战士;自己啃着野菜树皮,却把粮食让给乡亲。这种“不畏难、不惧死”的铮铮铁骨,在崇山峻岭间竖起了一座不可撼动的精神丰碑。大别山斗争的残酷和环境的险恶,堪称革命历程中最为持久的“炼狱”之一,其韧性如大别山的岩石般粗粝而不可摧毁,成为精神图谱中最深沉、最震撼的底色,与井冈山“星星之火”的初创气魄、延安“灯塔”式的理论成熟期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大别山精神的另一独特秉赋,是在困顿绝境中磨砺出的开拓创新锐气,也可称之为“边界智慧”。大别山山深林密、交通闭塞、资源匮乏,地理上的“绝境”却成了革命者智慧的“试验场”。敌人严密封锁导致物资奇缺,红军就地取材,用土布代替洋布,竹签替代钢针,桐油点燃照明,在微光中绘就革命蓝图。面对敌我力量悬殊,创造性地实行主力部队、地方部队与民兵“三结合”的武装体系,将山势之险转化为战略纵深,使革命力量在敌人的围剿中顽强生长。大别山横亘南北,既是天然屏障,也是四战之地,革命者将地理的“边界劣势”转化为战略的“枢纽优势”,这种在夹缝中腾挪、在边界处周旋的智慧,是“于无路处踏生路”的灵动创造,与井冈山依托崇山峻岭的初期游击、延安依托黄土高原的系统建设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 大别山精神最深沉的独特秉赋,是与当地百姓血脉交融、生死与共的深厚民本情怀,即“流动根基”。红军初入大别山,便立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军纪,徐海东同志“三让窑洞”的佳话,尽显革命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赤诚之心。当地百姓“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构筑起“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铜墙铁壁。在敌我拉锯、根据地反复争夺的残酷环境下,这种“鱼水情深”的生死相依,让革命力量获得了最深厚的滋养与庇护,使大别山成为“打不垮、摧不毁”的堡垒。这既不同于井冈山初创时相对流动的群众支持,也有别于延安时期在稳固边区形成的深厚土壤,是军民以血肉共同浇铸的“流动堡垒”,根基深厚,足以承受任何风暴的摧折。</p><p class="ql-block"> 大别山精神,凭借勇毅、创新、民本的独特秉赋,在历史的激流中矗立起精神的高峰。其所蕴含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锐气,“于无路处辟新途”的智慧,以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诚,历经岁月洗礼愈发璀璨。当新时代的征程展开,大别山精神如不灭的火炬,照亮我们跋涉险阻的勇气,激发我们革故鼎新的锐气,提醒我们永葆根植人民的志气。它穿越时空,激励我们在这片精神沃土上续写新的传奇,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凭借在边界处求生的智慧、在绝境中奋起的坚韧、在人民中扎根的深情,于困境中突围,在挑战前创新,在人民中汲取无穷力量,书写新时代的精神华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