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包头师范学校大门</p> <p class="ql-block">青春在岁月中绽放</p><p class="ql-block"> 1976年的秋,如诗如画,微风轻拂,捎来丝丝凉意。我怀揣着包头师范的录取通知书,满心欢喜又略带忐忑,收拾起简单的行囊,毅然踏入了包头师范的大门。那时的我,心中豪情万丈,对即将开启的全新学校生活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憧憬,仿佛前方有着无数的惊喜在等待着我。</p><p class="ql-block"> 从东兴火车站乘坐火车,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便抵达了沼潭火车站。学校坐落在京包铁路线以南的荒野之上,四周略显荒凉。东边是沃土壕村,宁静而质朴;南边有个轻织厂,与现麻池乡相邻,增添了一丝工业气息;西边则是伊盟货场转运站,货车整日川流不息地转运货物,喧嚣声不断。下车后,学校派来的汽车挂着醒目的欢迎新同学条幅,热情地将我们迎接。当到达校门口,“包头师范学校”的校牌赫然映入眼帘。用如今的眼光来看,当时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很难让人将其与一所学校联系起来。那些散落在郊外的屋舍,更像是农场、军营,甚至会让人误以为是一个大菜窖。那时的包头师范学校,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十几幢低矮的平房,一块块麦田和菜地错落分布,还有奶牛在学校操场上悠闲地漫步。学校最高的建筑当属蔬菜公司庞大的菜窖,每年秋天储存冬菜的季节,操场就会无条件地“让位”给大白菜,因为这些冬菜关系着市区居民冬天的蔬菜供应。那时菜窖上,毛主席语录“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格外醒目,彰显着那个时代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群农家子弟,曾接受过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幸运地乘着招收工农兵学员的东风,踏入了包头师范学校的大门。享受着生产队推荐保送的待遇,却也戴上了“社来社去”的“帽子”。好在当时读师范是免费的,每个学生每月能获得国家补助的12.5元助学金。虽然生活条件艰苦,吃得不太饱,但大家都很知足。学生宿舍曾是军营,十多个人睡在一张用木板搭建的大通铺上,空间虽挤,却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每天都过得不亦乐乎。学校里最美丽的风景,莫过于那一排排挺拔的白杨和顽强的沙枣树。它们耐干旱、抗风沙,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最美、最傲人的风姿展现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每当同学们在宿舍、教室、餐厅之间三点一线地往返时,那些白杨仿佛有了生命,用纯真的“眼神”与我们交流,诉说着专属于年轻学子的激情与浪漫。</p> <p class="ql-block">数理三班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那个特殊的年代,在这片略显荒凉的土地上,汇聚了一群令人骄傲的优秀教师,他们组成了一个容纳全国众多高材生的优秀群体。这一切,都得益于“五七”师范特殊的地位。在此之前近十年的时间里,包头教育界一批被认为需要改造的知识分子,被发配到这个远离城市的地方,种地、养猪,接受再教育。后来,随着工农兵上大学,这里才从五七农场更名为五七师范,直至后来的包头师范。老师们来自天南海北,操着不同的口音,有着各异的生活习惯,大多数处于中年段,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中,许多人夫妻分隔两地,或是与儿女父母难以团圆。尽管物质生活匮乏,精神上也饱受磨难,但这些并没有改变他们骨子里的性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学生身上,用渊博的知识、不倦的付出,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用宽和的人生品性,给予我们启迪与思索。那时,老师们大多住在学校,办公室与家几乎融为一体。在这个充满故事与感动、沉淀着深厚底蕴的地方,我们这群学子抖擞精神,在激情与理智的碰撞中砥砺前行,书写着属于包头师范学生的青春华章。</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上课的教学资料极其匮乏,很多课程甚至连教材都没有。大多数老师只能自编讲义、习题集。没有打印设备,他们就用腊纸衬着钢板刻印,再用油滚子一张张地推印出来。当我们翻开带着油墨清香的讲义时,那如饥似渴的眼神,便是对老师们最好的回报,足以让他们感到满足和欣慰。在我们学生的眼里,这些老师个个知识渊博,个性十足,魅力非凡。教代数的方式老师,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分析方向,是一位风度翩翩的高材生,高个背头,他的课严谨认真,板书函数图像时一丝不苟;教微积分的苏蒙光老师,头发稀疏,是个南方小老头,他的课深入浅出,把原本难学的微积分讲得生动有趣,仿佛赋予了其生命;任解析几何的毕胜老师,工作态度极为认真,每天的晚自习都会随堂辅导,让清灵空逸的解析几何所蕴含的智慧和文化充满了吸引力;二班的数学老师吴光夏,他的宿舍和办公室合二为一,傍晚时分,常常能看见他坐在院里的藤椅上,或沉思休憩,或瞭望星空,那股学者风度令我十分羡慕,后来才知道他是个天文学爱好者,有次陨石坠落,他及时与国家天文馆联系并发表了论述;教平面几何的卢祥坤老师,来自浙江,操着浓重的南方口音,讲课说话不太好懂,但他对平面几何课证明过程的讲解却非常透彻,他对教材的把握以及对证明题切入点的独到方法和口诀归纳,让同学们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有教化学的王怡中老师,她是北京老三届知青,高高的额头,戴着白色眼镜,清秀瘦美的高挑身材,尽显标准知识女性的形象。她虽是学化学的,一手漂亮秀美的钢笔字却令人惊叹,据说文学功底也相当深厚。因为她和我的好同学张喜兰的姐姐同住一舍,我常跟着喜兰去玩,看到王老师床铺墙上密密麻麻地贴着好多分子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小纸条,当时我还很惊讶,都当老师了还如此刻苦学习、强迫自己记忆呢?原来,王老师心中有着更大的志向,她曾多次想调回北京,在当时难度极大,但她凭借真才实学,在恢复高考后如愿以偿地考回了北京,在学习境界上,自己真是小巫见大巫了。</p> <p class="ql-block">数三班女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些可敬的老师们,在恢复高考后,先后离开了学校,有的考上了北大、浙大等名校,有的到了全国其他高校,还有的走出了国门。但他们把严谨的治学精神、认真的教学态度,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留在了当时的包头师范,传承给了我们这些学生。正是他们,用青春传承了包头师范浓厚的文化积淀,用奉献铸就了包头教育坚实的基础,那片土地会永远铭记他们年轻的身影。老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师者的典范,正是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撑起了一座文化的殿堂。</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届共招收了十个班,语文、数学各三个班,政治、生化、蒙语、体育各一个班,专业性较强,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报专业。在选班时,我征求了高中班主任鲍言诚老师的意见。鲍老师是教数学的,他告诉我,师范毕业当老师,教数学,1 + 1永远等于2,相对稳定;但教语文,即便有成就出了作品,在当时的环境下,今天可能被视为香花,明天或许就成了毒草。这是他多年从教的经验,也是那代人经历过动荡的政治风云后得出的感悟。听从老师的建议,尽管我一直偏爱语文,最终还是毅然选择了学数学。当时,大多数同学都来自农村,大家纯朴善良,家庭生活条件也都差不多。我们班39名学生中,只有10个女生,分别来自市三区和土、固、郊。这些满怀理想、带着泥土气息的农村青年,为校园带来了纯净的文化和醇厚的情感。在数学班,紧张的学习生活体现得更为明显。同学们基础参差不齐,又刚从农村来,纪律意识不强。夏天,烈日炎炎下,常常能看到鲁亮校长坐在菜窖顶上,等着午睡过头迟到的学生;还有王瑶老师,深一脚浅一脚地夜查宿舍。这些认真负责的老师们不辞辛劳,规范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开学之初,我怀着对新学习生活的新奇与向往,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记得当时每个班墙上都布置了学习专栏,入学初,每位学生都要写一篇新学期的打算贴在上面。我写了一篇题为“踏进师范校门所想到的……”,开头是这样写的:“乘着浩荡的东风,我满怀豪情地踏进了包头师范的大门,此时此刻,我所想到的是应该怎样起步又该怎样长征……”。不知是题目新颖,还是字体还看得过去,同学们观看专栏时,眼神中满是欣赏。新生整顿过后,学校要成立新的校团委,每班推荐一个学生,我有幸被班级推荐。参与到校团委工作后,我接触到了其他不同学科班级的干部,领略到了许多不同于数学班的风采。那时,数学班每天与数字打交道,学习比较枯燥,不像语文班思维活跃、文化气氛浓厚。一般情况下,数学班下午户外活动时间很少,老师留的作业又非常多,每天埋头做习题,感觉手忙脚乱,总也做不完。从放下锄头重新拿起笔杆,我深知这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所以每天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由于高中毕业后回乡劳动了两年,再重拾书本学数学,尽管学习态度端正,但知识上的断层需要时间来弥补,当时学数学,我心里总觉得底气不足,选学数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数学课从最基础的有理数开始学起,提纲挈领,进度很快。这些知识虽然初、高中都学过,但作为专业课来学,仅知皮毛远远不够。数学科的代数、平面几何、解析几何都有专任老师,在系统学习过程中,我重新认识了数学,全面了解了其知识体系。数学的严谨性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数学讲究方法,要学会举一反三,各知识点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可以触类旁通。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系统归纳,知识形成了网络,更显学科的趣味性,慢慢地,我喜欢上了数学。每当经过艰苦思索,成功求证出一道几何证明题时,心中便会涌起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在师范,我们不仅学知识,还要学教法,这就是科班学生与非科班学生的区别。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只有这样,将来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教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基本素质。这也正如今天所说:真正的教育,给予人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诗和远方,以及发现美、向往美、创造美的能力。日后漫长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当时老师教诲的用心良苦。</p> <p class="ql-block">李云超老师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在学好本学科知识的同时,我特别关注学校的墙报专栏,尤其是语文班的墙报,排版精美,文采斐然,常常让我看得如痴如醉。进入校团委会工作后,我接触到了更多不同层面的人和事。记得当时音乐班有个女生叫李秀明,是北京人,也是校团委的文艺委员,每逢学校开大会,都由她指挥唱国歌,她清秀的脸庞和挥动双臂指挥时的飒爽英姿,至今令我难以忘怀。那时看到音乐班的学生们上自习时,背着心爱的手风琴到学校旁边的小树林里吹拉弹唱,我心里满是羡慕。一次和秀明交谈,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告诉我:“别看我们表面上比你们数学班轻松,其实不然。老师教的曲目和乐理,我们必须熟练掌握,考试还要考独立作曲,压力可大了。”听了她的话,我才明白,任何学科都有其深度和广度,都需要不断探索,并非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只是自己不了解罢了。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我越发觉得自己需要学习和了解的东西太多了。每到重大节日庆典,语文班的学哥学姐们就会紧锣密鼓地排练配乐诗朗诵、小型话剧,有时在学校大礼堂排练,我总会跑去观看,看着他们激情四射、充满文学韵味的表演,内心十分羡慕他们学语文的学生。我对书法也很感兴趣,教书法的李云超老师,是个不修边幅的半截老头,从形象上看,很难将他与一手超俗的书法字体联系起来。他的书法作品在全市书画界颇有名气,每个班里张贴的条幅大多出自他手。他的宿舍就是办公室,我记不清他是哪里人,说话口音也不好懂,妻子不在本地,他独自一人生活。出于对老师的崇拜,我曾去过他的宿舍兼办公室,看到墙上挂着他的书法作品,便大胆向他索要一幅小作品留作纪念,李老师随手从办公桌玻璃板下取出一幅极小的作品送给我,这幅作品我一直珍藏至今。每每看到它,就仿佛看到了一位知识分子在学术领域不懈追求的身影,虽然我对书法一知半解,但对李老师严谨的学风和敬业精神,发自内心地敬佩。</p> <p class="ql-block">麻俊爱、朱福兰、于贵琴、李玉梅、刘青云</p> <p class="ql-block">我由衷地感谢岁月赐予我这两年的师范生活,在这座文化殿堂里,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方知识的养分,不断充实自己。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我深刻领悟到“学为人师”意味着从容地教化学生,“行为世范”体现为能不断砥砺前行、追求卓越。“朝霞似火,晨钟嘹亮,迈步走进明亮的课堂。张张笑脸像鲜花开放,阳光下新苗茁壮成长。为了接班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多少次从深夜忙到天亮……”,这首由梁国栋老师作词、何仲涛老师作曲的包头师范学校校歌,歌词朴实,旋律深情,凝练了包头师范人在特殊年代、特殊环境下塑造的一种精神,一种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师者精神。老师,就像学生命运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作为老师,是一份职业,而成为师匠,则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脚踏实地又敢于创新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上师范虽然不收学费,但生活十分清苦,学校伙食也很差。饭票有限,粗粮多、细粮少,副食常常是烩冻白菜加土豆片,主食大多是馒头、钢丝面,还夹杂着一些高粱米饭和高粱面馒头。记得班里有个叫郝金宝的男同学,每次开饭看到褐色的馒头,就会敲着饭盒喊“毡帽万岁”,现在想来,既幽默又透着苦涩。为了省钱,周末回家时,我们总会尽量多带些吃的回学校,喝炒面糊糊、不买菜,是我们共同的“省钱秘诀”,省下来的伙食费攒起来,买些生活必需品。我们九个女生商量后,每人花12元买了双低腰系带皮鞋,穿着它们下课时齐刷刷地站在教室门前晒太阳,倒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是我人生中第一双皮鞋,所以记忆格外深刻,真如那句话所说“从零开始就容易满足”。每逢周末回家,我们来回坐火车都逃票。因为学校在火车站南侧,上下车不用经过进站口检票,这给我们提供了“便利”。每个周日下午,常常能看到车站工作人员追赶我们这些逃票的穷学生,其实大家都是迫不得已,车站工作人员也只是尽责吓唬吓唬罢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冬天格外寒冷,大通铺宿舍只靠一个火炉取暖,墙壁上挂满了白霜。通铺下面,是同学们从学校废菜窖搬回的煤块。白天上课,宿舍没人,等晚自习回来,我们就猛烧一通。洗漱完后,都不敢把衣服全脱掉睡觉,感觉刚把被窝捂热,天就快亮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分秒构成日夜,日夜累积成年华。这两年艰苦的求学生涯,成就了我美好的青春芳华。师范时光,虽只是我人生旅程中的一段,但此后无论前路如何,包头师范永远是我心中最美的存在。我们用青春传承了包头师范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份经历,让我们自豪,每每想起,感慨万千。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这届学生本是为中学培养的师资力量,仿佛站在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平台上,然而“社来社去”的规定,让我们毕业后只能全部返回原选送单位。毕业前夕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晚自习上,倪国龙在黑板上画的手提网兜的流浪漫画;灯火通明的教室里,同学们互相书写离别赠言;大家前途迷茫、无助的眼神;火车启动时,互送道别的悲凉场景……与老师朝夕相处的岁月,和同窗并肩奋斗的时光,都成为了我珍贵的回忆。所有的努力,都让我们能够自信地说一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回忆在师范苦读的日日夜夜,我坚信,有了包头师范文化的洗礼和积淀,有了校训的浸润,我们拥有了兼济天下的气魄。毕业后,同学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代课教书,有的备战再考,有的继续在农村劳作,还有的凭借顽强毅力再次考回包头师范,拿到了两个同样的文凭。我们是时代浪潮中的弄潮儿,是独一无二的“社来社去”师范生。在繁华的城市里,总有一盏灯为我们而亮;在芸芸众生中,命运为我们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往后的岁月里,同学们在困境中拼搏,在职场上奋斗,磨炼了心智,也成就了精彩的人生。过程虽艰辛,但结局还算美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望这两年的师范生活,没有太多华丽的篇章,却充实而有意义;青春岁月,没有太多豪言壮语,却踏实而有价值。在包头师范的两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光。这段经历所带来的文化积淀,是我一生工作与学习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它拓宽了我的文化视野,夯实了我的数学基础,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让我在最好的年纪遇见了对的人,收获了爱情,也让我圆满完成学业,满怀信心地踏上新的征程。当时的心境,正如两句古诗所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