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这样的70后,对周总理的敬仰是发自于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他老人家是我辈的楷模,是我们穷尽一生学习的榜样。这次终于找到时间能去淮安一游,最大的心愿就是探访周总理的故居。 周恩来故居坐落于镇淮楼西路驸马巷7号。您听听这名字“驸马巷”,说明这是多么好的地方。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共有大小房屋32间,为青砖、灰瓦、木结构,具有明清时期典型的苏北城镇民居建筑风格。由于这里是免费参观,再加上周总理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所以游客非常多。又因为我参观的当天时不时下阵雨,因此许多照片都是抢拍的。 上面的三张图片都是周总理在家读书处。从里面的布置就可以看出,不愧是书香门第,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这四张照片是周总理父母的住处,其中一间房是周总理出生的地方。可惜当时人太多,我被挤得东倒西歪,拍的照片非常模糊,所以没有放进来,甚是遗憾。 上面四张照片是周总理祖父住房。他曾任五品官职,代理过三县知县,为人正直,清正廉洁,不置田产,只购买了一座大宅子,就是如今的周总理故居。从房中的布置来看,不仅尽显书香世家的风范,更可以窥见其才能和抱负。 这是周总理嗣父母的住处。周总理的嗣母陈氏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文化水平很高,因此,周总理在她身边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堪称周总理在文化教育上的启蒙老师。 这棵榆树异常高大,有100多年的树龄了。 哇,好大一棵观音柳。近前一看,也有百年历史了。 在周总理乳母的住房边,有一眼古老的水井,石刻的井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见底。 在屋中的照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张周总理和邓妈妈的合影。我从周总理卫士的回忆录中得知,周总理从12岁离开故乡,到逝世时的66年中,一直没有回来过。但他始终惦记着家乡。书中写到,有一次周总理乘坐的飞机经过淮安上空,他特地叫飞行员飞慢一点,在故乡上空盘旋一圈,好好地看了看家乡。每次读到这段,我都饱含热泪。 周总理纪念馆位于淮安区永怀路2号,离周总理故居并不远,我步行较快,约十来分钟就走到了。 这里也是免费的。游客比故居那边还多。这是主馆,二层为瞻仰大厅,厅内设周总理全身汉白玉坐像一尊,许多人在此献花。 除了主馆,还有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广场和仿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到处都是排的长队。为了避开人群,我直奔仿西花厅。这里按照北京中南海西花厅格局,以一比一比列设计和建造。院内由西向东依次是周恩来的活动室、办公室、总理卫士值班室、后客厅、邓颖超卧室、邓颖超办公室和周恩来卧室。东西两侧厢房分别为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周恩来亲属和烈士子女的用房。 这尊铜像高度为7.8米,其中底座3.6米,像身高4.2米,总高度寓意周总理走过的78个光辉的人生春秋。其姿势取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周恩来与工人、农民亲切交谈时的习惯动作——双手叉腰、面带微笑,显现出周总理平易近人的风范。这尊铜像雕塑得非常逼真,也尽显周总理的风采,许多人与之合影,我也请人帮我与铜像拍了张合影。 最后我要介绍的是周总理童年读书处旧址。此处离他的故居甚远,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漕运西路174号,我从纪念馆打车前去都要四十多分钟,车费是50多元。再加上去的时候天下大雨,所以这里几乎没有什么人参观。 因为没人,所以更显清静。这里是周总理外祖父万青选的家,也是一处私塾。周总理童年和表妹几人曾经在这里读书。 在此处,我首次看到了周总理最早的照片,就是图中标注“1”的那张。 这里并不大,却十分洁净,给人古朴宁静感觉。当然,这里也是周总理的伤心之处。因为正是在这里,生母万氏、嗣母陈氏相继离开了人间。一连失去两个慈爱的母亲,年仅9岁的周总理十分悲痛,也使他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由于失去了亲人和经济来源,周总理和他的两个弟弟返回驸马巷居住。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一品梅”,它由周总理亲手培植,每到腊月,傲霜斗雪,清香四溢,花开年年。可惜现在不是梅花绽放的时节,否则必能闻到梅香。当地人敬称它是"一品梅",寓意周总理“官居一品、德至一品、人至一品”,寄托着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敬仰之情。<div> 这真是:青砖黛瓦映岁月,</div><div> 简朴生活显高风。</div> 一生奉献为家国,<div> 两袖清风留世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