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盛唐气象》 《大唐遗宝展》

老师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阶段,国都长安(今西安市)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都市。通过繁盛的丝路,中国与世界广泛交往,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这一时期的陕西文物反映出大唐盛世文化兼收并蓄、创新发展的辉煌成就和时代风采。</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脊砖</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1994年西安市唐曲江池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方砖</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馆藏</p> <p class="ql-block">兽纹砖</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咸阳市礼泉县昭陵献殿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跪拜女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彩牵马俑及三彩马</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渭南市富平县节愍太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高髻持如意仕女图壁画</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西安市唐贞顺皇后敬陵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鸳鸯莲瓣纹金碗</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造型饱满庄重,纹饰华丽流畅,是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金银器皿壁面锤揲出凸凹起伏的多瓣装饰,最早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唐代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密切,大量西方金银器和金银工匠进入东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金银加工工艺的发展。唐代金银器皿在吸收异域风格的过程中加入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体现了唐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唐人的创新精神。</p> <p class="ql-block">镂空缠枝纹银香囊</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2008年征集</p><p class="ql-block">唐代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大批西域香料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抵中国,香囊成为唐代贵族妇女的流行饰物。这件镂空银香囊顶部设有环链和挂钩,熏球分内外两层,外壳镂空缠枝花鸟纹,内层用轴心相互垂直的平衡环支撑一个小香盂,以圆环转轴和香盂的彼此制约,使香盂始终保持水平,所盛香料不会倾覆。这件1000多年前的香囊装置原理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相同,其设计之科学巧妙,体现了古代中国发达的科技与工艺水平,令人叹绝。</p> <p class="ql-block">赤金盆</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p><p class="ql-block">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金盆是唐代皇宫内常用的洗漱器具。皇子(女)出生后三天,皇宫中要举行隆重的洗儿会,用金盆为皇子(女)洗身。因此,也有人将金盆称作洗儿盆或浴盆。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两件唐代金盆,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现存时代最早、分量最重的古代金盆。</p> <p class="ql-block">三彩梳妆女坐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西安市东郊王家坟90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女俑坐在束腰形座墩上,左手握铜镜(已残),右手似正往额上贴饰"花黄"。简单的动作、简洁的造型,将一位举止优雅,衣着华丽的唐代女子刻画得淋漓尽致,形象展示了唐人使用铜镜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p><p class="ql-block">金银平脱是唐代器物装饰的一种方法,其工艺流程是把金银箔纹片粘贴在器物上,然后髹漆打磨,使纹片与漆面平齐,突显出漆地上的金银图案,以取得华丽夺目的艺术效果。此镜以4只口衔绶带、昂首展翅的鸾鸟为主题纹饰,四周以金丝同心结环绕,贴饰花叶形银片。鸾鸟自古被认为是带来幸福的吉祥鸟,"绶"与"寿"谐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p> <p class="ql-block">鎏金铁芯铜龙</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1975年西安市南郊草场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鎏金蔓草花鸟纹高足银杯</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西安市韩森寨电车二场出土</p> <p class="ql-block">鎏金蔓草花鸟纹八棱银杯</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西安市韩森寨电车二场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贴金武官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咸阳市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文官俑头戴进德冠,上身穿红色阔袖短袍,外罩桶裆,下穿乳白色长裤,足蹬黑色如意云头履,双手合抱胸前,似持笏板,文雅含蓄而不失威严。</p><p class="ql-block">武官俑头戴兜鍪,护耳垂肩,身着明光铠,肩披绿色披膊,腰带以下着膝裙,绿地宝相花战裙长垂至靴面,右臂前屈握拳,似持长柄武器,左臂下垂微屈,似握佩剑。</p><p class="ql-block">此俑不同于一般釉陶,其烧制工艺可看作唐三彩的前身。因其以绘画方式作为装饰手法,敷彩、描画、贴金等装饰彩绘工艺复杂繁难,在三彩器出现后就不再生产,故此类彩绘釉陶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贴金文吏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咸阳市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组玉佩</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西安市长安区刘智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唐代五品以上官员服饰,在腰部以下的装饰品主要是玉佩和绶,男女均可佩戴,并以玉佩所使用的玉料和绶的尺寸、质地、颜色不同区别等级高低。</p> <p class="ql-block">三彩载乐骆驼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西安市中堡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开放包容的唐代迎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能歌善舞的各国艺人在都城长安这个大舞台上,尽情演绎着人们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件载乐骆驼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唐代艺术家用浪漫的手法将舞台设置在驼背上,七名身着汉服的男乐手各持不同的胡人乐器,面朝外盘腿演奏,中间立一女子正在歌唱。整组作品中人物形象个个生动鲜活,可谓匠心独具。</p> <p class="ql-block">三彩镇墓兽</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西安市西郊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天王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馆藏</p> <p class="ql-block">三彩凤首壶</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馆藏</p> <p class="ql-block">白瓷螭柄壶</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馆藏</p> <p class="ql-block">绿色琉璃瓶</p><p class="ql-block">隋(公元581年﹣公元617年)西安市东郊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蓝玻璃盘</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宝鸡市法门寺地宫出土</p> <p class="ql-block">总领军马铜印</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延安市子长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象牙白菜</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36年﹣公元1911年)馆藏</p> <p class="ql-block">象牙萝卜</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36年﹣公元1911年)馆藏</p> <p class="ql-block">朱雀铜熏炉</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公元263年)西安市蓝田县吕氏家族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瓷提梁倒灌壶</p><p class="ql-block">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79年)馆藏</p><p class="ql-block">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凤凰作提梁,狮子当流,腹部刻缠枝牡丹花,集鸟中之王、兽中之王、花中之王于一身。梅花形注水口设于壶底中央,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将壶倒置注水,盛满放正,滴水不漏,符合物理学中"连通器液面等高"原理。造型大气,设计独特,饰纹精美,釉色莹润,是耀州青瓷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镂雕七级象牙佛塔</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咸阳市旬邑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卷草纹银棺</p><p class="ql-block">辽宋时期(公元916年﹣公元1279年)2001年4月征集</p> <p class="ql-block">金棺</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年)咸阳市武功县北报本寺塔地宫出土</p> <p class="ql-block">鎏金錾花经筒</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2009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钟山石窟</p><p class="ql-block">钟山石窟位于子长县安定镇东1公里处钟山南麓。始凿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其后历代均有凿修。现存5窟,坐北面南,总面积约500平方米。中央主窟平面呈长方形,面阔16.7米,开窟口3个,并建有5间歇山顶大殿。窟内顶部为3个莲花藻井。中央佛坛高1.4米,宽11.5米,进深5米,坛边有8根石柱上承窟顶。佛坛上下有16尊高2至3米的圆雕佛像。窟四壁和坛柱四面浮雕大小佛像万余尊,雕刻细腻,极富神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出土近千件珍贵文物,全部盛放于两瓮一罐中。其中一件陶瓮出土时,口部覆盖有一块表面粗糙、呈不规则圆形的灰色银渣块。</p> <p class="ql-block">九环白玉鞢躞带</p><p class="ql-block">唐代章服制度规定,五品以上武官腰带悬挂小刀、算袋、针筒、砺石等七种用品,称为"鲽鞍七事"。鲽鞍带以革带上的环数和镶嵌物(跨)的质地来显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唐制规定天子用九环带,三品以上饰以玉。有学者推测,这副九环白玉鞣鞍带的使用者为皇室贵族或三品以上官员,这为研究唐代舆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斑玉带跨</p> <p class="ql-block">唐代"开元通宝"金银钱的用途</p><p class="ql-block">唐代宫中经常玩抛掷金钱的游戏。《开元别记》载:"明皇(李隆基)与妃子(杨玉环)在花萼楼下掷金钱,以远近为线,赛其元掷于地者,以金觥为赏,今里巷犹效之。"</p><p class="ql-block">"戏掷金钱"</p><p class="ql-block">《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明皇未得妃子,宫中嫔妃辈投金钱赌侍帝寝,以亲者为胜。召入妃子,遂罢此戏。"</p><p class="ql-block">"投钱赌寝"</p><p class="ql-block">唐代有一种"洗儿"习俗,婴儿出生后三天或满月的时候要给婴儿洗身,举行"洗儿礼"。届时,亲朋集会庆贺,此时客人要赐赠金银钱,称"洗儿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p> <p class="ql-block">线刻鸳鸯纹银盒</p> <p class="ql-block">"东市库郝景五十二两四钱"银饮</p> <p class="ql-block">"拾两太北朝"银铤</p> <p class="ql-block">鸳鸯莲瓣纹金碗</p><p class="ql-block">基于汉代以来"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的观念,唐人凭借其巧智和热情制作了金碗这类奢华的器物。何家村窖藏出土了2件鸳鸯莲瓣纹金碗,造型饱满庄重,装饰富丽华美,制作考究精细。金碗的装饰主次分明,动静有序,成功地将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与兴旺和谐的民族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是西方金银器工艺与东方审美情趣完美结合的上成之作。</p> <p class="ql-block">孔雀纹盝顶银方盒</p><p class="ql-block">孔雀纹益顶银方盒是用来盛放贵重物品的方形盒子。周身布满了纹饰,正面两只孔雀对立于莲蓬之上,背面一朵荷花轻盈盛开。盒身一侧两只鸾鸟对立于高树之旁,另一侧两个儿童嬉戏耍闹。孔雀振翅欲飞、鸾鸟翩翩起舞、儿童活泼可爱。主题纹饰旁各色花草自由舒展,各种禽鸟凌空漫步、祥和生动的气息扑面而至。</p> <p class="ql-block">鎏金线刻飞廉纹银盒</p> <p class="ql-block">鎏金团花纹银盒</p><p class="ql-block">鎏金团花纹银盒由捶揲技法加工而成,錾刻纹饰并鎏金。中国古代器皿的形制多为圆形,多瓣花形器物于唐代武周以后在金银器、铜镜和瓷器中渐趋流行,多曲花瓣形是唐代银器的重要特征,8世纪以后,这种造型风格向外流传,逐渐渗透到中亚以及北方草原地带的银器中。</p> <p class="ql-block">素面银锁</p> <p class="ql-block">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p><p class="ql-block">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仿草原游牧民族的皮囊形状制成、银质的壶身略扁,两面各凸起一匹通体鎏金的骏马,马首微昂、前腿直立、后腿屈膝、口衔金杯、颈系飘带、舞马随着乐曲翩旋律动,曲终时向皇帝跪拜献酒、这一画面再现了千年前舞马"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的精彩场景,</p> <p class="ql-block">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p> <p class="ql-block">狩猎纹高足银杯</p> <p class="ql-block">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p> <p class="ql-block">赤金走龙</p><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12条赤金走龙,均纯金制成,体形虽小而神态逼真,被认为是道教"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在道教"投龙"仪式中,于坛场上呈列龙、璧、简等以供奉诸神。仪式结束后,用青丝将龙、璧、简等捆绑在一起投向山洞、河湖、大地,向天、地、水诸神祈愿。</p> <p class="ql-block">玛瑙长杯</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p> <p class="ql-block">玛瑙长杯</p> <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3件玛瑙器,分别是镶金兽首玛瑙杯、玛瑙长杯、玛瑙臼,其纹理自然交错,为酱红地夹杂棕、黄、白色缟带。这种上好材料制成的玛瑙器皿色泽光亮,质地细腻,深受唐代贵族的喜爱,在宴会中常用作酒器。唐代诗人钱起在《玛瑙杯歌》一诗中写道:"瑶溪碧岸生奇宝,剖质披心出文藻。良工雕饰明且鲜,得成珍器人芳筵。含华炳丽金尊侧,翠斝琼觞忽无色。"</p> <p class="ql-block">镶金兽首玛瑙杯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物证,原型为来通,公元前2世纪开始流行于西亚,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飨等礼仪场合。杯体由一整块缠丝玛瑙雕琢而成,杯流为兽首形状并插有金塞。无论材质还是工艺都极为罕见,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孤例,反映出唐人对外来文明的好奇、向往与包容。</p> <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2件八曲长杯,器形和制作技法相似,有八个横向分层式的曲瓣和椭圆形矮圈足,具有萨珊多曲长杯的典型特点。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以和田白玉制成,口沿一圈很薄,从杯口至杯底,器壁逐渐增厚。水晶八曲长杯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唯一的唐代水晶容器,在古波斯地区至今尚未发现类似的水晶制品。这两件八曲长杯制作工艺精湛,反映出唐人高超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香囊直径多在5厘米以下,顶部安有环钮、链条、挂钩,可随身携带,可作为手中的赏玩,可任意摆放,可四处悬挂,用途广泛,使用十分方便。女性随身暗藏一枚小巧的香囊而不被人所知,走动时,周围始终萦绕沁人的芳香,可以达到玉体飘香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仿佛穿越千年时光隧道。鎏金铜蚕诉说丝路繁华,唐三彩骆驼载满异域风情,青铜器上的铭文镌刻着古老文明。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历史,无声讲述着三秦大地的沧桑变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