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6.28</p> <p class="ql-block">隋代古刹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之意,更名国清寺。它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由天台宗创始人智,大师亲手规划,晋王杨广依其遗愿敕建而成 。</p><p class="ql-block">国清寺依山就势,层层递高,寺院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p><p class="ql-block">(1734年)奉敕重修。中轴线上分布着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布局严谨,庄严肃穆;隋塔、隋梅、唐碑等珍贵遗存点缀其间,无声诉说着千年往事。历史上,国清寺不仅是国内佛教圣地,还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唐代真东渡时曾慕名而来,日本僧人最澄在此求法后回国创立日本天台宗,将国清寺的佛法教义与建筑规制远播海外,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千余年来,国清寺历经兴废,却始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庄严的宗教氛围,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资料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在浙江天台,国清寺前那面"隋代古刹"照壁,承载着千年厚重。游客们或举着手机记录,或静静仰望,在斑驳黄墙与苍劲墨字间,触摸历史脉络,感受岁月沉淀的禅意,古刹的清幽与往昔的繁盛,都在这一方天地里交融,诉说着时光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参观的人排队有序进入国清寺</p> <p class="ql-block">天台国清寺 </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 始建于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地处五峰环抱之中,四周层峦叠嶂,树木葱茏。</p><p class="ql-block">· 历史变迁: 它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也是日本、韩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在历史上,国清寺曾多次受到朝廷的重视和赐封,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至今仍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古建筑风貌。</p><p class="ql-block">● 文化特色:全寺总面积为7.3万平方米,分为五条纵轴线,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禅房、方丈楼、迎塔楼等建筑。国清寺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庄重肃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中日韩佛教文化的源头。作为天台宗的祖庭,唐代高僧最澄、空海曾在此求法,将佛法东传至日本。寺内的"法乳千秋"碑亭,记录着这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交流史,让人不禁对这座古老的寺庙肃然起敬。漫步寺中,还能欣赏到王羲之的"独笔鹅字碑"、柳公权的摩崖石刻,以及藏经阁中的贝叶经等珍贵文物,它们无不诉说着这里曾是文人墨客与高僧大德的精神归宿。</p> <p class="ql-block">● 隋梅: 位于大雄宝殿右侧,是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梅花树,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国内发现的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这棵梅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濒临死亡,后又奇迹般复活,每年早春,依然花满枝头,疏枝横斜,香满古刹。</p> <p class="ql-block">图片由百度提供</p><p class="ql-block">季节来临,隋梅开出红色的花朵,飘香滿寺。</p> <p class="ql-block">在隋梅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隋塔: 是杨广为报智顫大师受菩萨戒而建造的报恩塔,残高59.4米,边长4.6米,六面九级,是浙江省内的最高古塔之一。原本是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遭火灾,飞檐斗拱被焚毁,形成了塔体四周上的空洞。塔建造别致,除砖砌塔壁上精雕佛像外,塔顶上没有通常的尖形塔头,站在塔内,可直接仰见蓝天。</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独笔"鹅": 传说这一个"鹅"字是王羲之当年在天台山峰顶练永字八法时一笔写成的,所以又叫"独笔鹅"。清朝咸丰年间,当地人曹伦上山时发现了只剩一半的"鹅"字,经过七年苦心研究,终于将另一半补全,后移碑于国清寺内保存。</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踏入国清寺,古朴的建筑间,香烟袅袅升起。香客们或虔诚跪拜,或静静祈福,身影在岁月沉淀的寺宇景致里,诉说着对生活的祈愿、对心灵的慰藉,千年古寺因这份人间烟火与信仰交融,满是宁静又温热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在国清寺的五百罗汉堂前,古朴的香炉静静伫立。阳光洒落,给这厚重的青铜添了几分岁月的温度。站在旁侧,触摸历史与信仰交融的痕迹,仿佛能听见往昔善男信女祈福的轻声,每一道纹路、每一个字符,都藏着关于平安与美好的期许,在悠悠时光里,传递着亘古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的青石板路上,小师傅身着素袍,正在和游客讲解寺庙里的故事。游客听的津津有味,我们也学到了不少佛教,佛规。在古树遮荫,蝉鸣作伴,悠悠历史中,佛法智慧,小师傅说的明白,清楚。喧嚣的心暂归宁静,我们站在这方古刹聆听岁月与信仰交织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上拍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国清寺内的"知恩报恩"碑。由赵朴初提写。"知恩报恩"体现佛教感恩思想,佛弟子应感恩佛陀教诲、以修行与利他践行报恩,也传递出对恩情珍视、回馈的文化内涵,是国清寺佛教文化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体现,提醒人们铭记与践行感恩之道。我们每个人也应懂得"知恩报恩″,对人要真诚,善良,做事要认真负责,回望远去的路, 惦记有缘的人,常怀感恩的心,珍藏难忘的情。做一个大肚能容,容天下的人,相信世界会变得更美好!</p> <p class="ql-block">麒麟浮雕。麒麟是中国传统瑞兽,象征吉祥、仁德,蕴含祈福、守护等文化寓意,体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内种植的花草</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刹国清寺,佛法无边度众生。</p><p class="ql-block">国清寺里寻禅意,万法归一悟真理。</p><p class="ql-block">佛光普照国清寺,智慧明灯照大千。</p><p class="ql-block">入得国清寺,方知佛法深。</p> <p class="ql-block">赤城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古便声名远扬。它是天台山的南大门,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闻名,山体色赤如霞,宛如一座天然的赤色城堡。早在晋代,高僧昙猷就在此建寺清修,开启了山中的佛缘之路,此后,众多寺院如梁妃塔、紫云洞等在此落成,佛事兴盛,梵音袅袅,使其成为佛道文化交融之地。这里还留下了大量文人墨客的足迹,孙绰《游天台山赋》赞其"赤城霞起而建标",李白写下"赤城连天向天横"的壮美诗句,陆游也曾在此留下诗篇。深厚的宗教文化与灿烂的文学遗存相互交织,让赤城山的每一寸土地都发着古朴而迷人的气息,承载着千年岁月沉淀的故事与情怀。</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小路缓行,便能向赤城山进发。脚下石板古朴,两旁林木繁茂,绿意将阳光剪碎,洒在路面。偶尔撞见的指示牌,是山林温柔的指引。每一步都向着赤城山奔赴,与人文胜景、山野清风进行一场约会。</p> <p class="ql-block">赤城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西北方向,整个景区面积1.3平方公里,高338米,是由水成岩剥蚀残余的一座孤山,也是天台山中唯一的丹霞地貌景观。</p> <p class="ql-block">葱郁山林间,梁妃塔如历史遗珠静立山巅。塔身古朴,砖石纹理藏着岁月故事,六角形制在绿意簇拥中,既有佛塔的庄严,又因山景衬出几分悠然。塔影与层峦叠翠相融,风过林梢,似在轻诉往昔梁妃祈福的传说,于天地间勾勒出一幅人文与自然共生的诗意画面,见证着赤城山的岁月流转与人文积淀。</p><p class="ql-block">文章由Ai编写</p> <p class="ql-block">赤城山与国清寺:自然与禅意的交融之旅</p><p class="ql-block">在城市的喧嚣中久了,总渴望寻一处静谧之地,让疲惫的心灵得以栖息。听闻赤城山的丹霞奇景与国清寺的千年禅意,我满怀期待地踏上了这场天台之行。</p><p class="ql-block">抵达赤城山时,正值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远远望去,赤城山犹如一座被岁月尘封的红色城堡,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中显得格外夺目。正如古人所云"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它以独特的丹霞地貌,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此次赤城山与国清寺之行,让我收获颇丰。赤城山的丹霞地貌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而国清寺的千年禅意则让我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生活的本真。而这次旅行,就像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学会了放下与释怀。我相信,这段美好的经历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看了美篇,不知你有何感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