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潜山市源潭镇的佛子禅寺(古称佛子庵),藏经阁中静卧着一块饱经沧桑的古匾。此匾以“節孝仁慈”四个大字为主体,字体取法传统书法,笔画刚劲雄浑,粗壮饱满,古朴之风扑面而来。匾额整体色调暗沉,表面磨损斑驳,每一道痕迹都是时光镌刻的印记。左侧竖排文字“光緒二十年冬月立 缘璐公裔仝贈”清晰可辨,右侧竖排小字则满含对受匾者的赞誉。认真查阅族谱与县志后,这块古匾背后的神秘历史终于缓缓揭开,让人在触摸历史纹理的同时,深深感叹历史的厚重与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佛子庵始建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源于沙河徐氏十三世祖徐有乔的一片善念。徐公发愿修建佛子庵是为供奉聂司菩萨。聂司生前本是万岁山下一名兽医,却有着治病救人的高超本领,尤善针灸之术,行医于潜、怀、桐三县之间。方圆百里,聂司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不计其数,且贫者分文不取,一时在当地被传为“救世菩萨”,受人崇拜!聂司去世后,人们心中还时常感念着“聂司菩萨”。</span></p> 聂司菩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四十六年《潜山县志》载:“佛子庵,在县北四十里塥水畈,生员徐有乔建,捐田五担”。匾中的缘璐公系有乔公与第三夫人汪氏之子。时光推移至道光年间,缘璐公孙子徐荣贵(字朗照)以国学生身份踏入仕途。《徐氏族谱》对徐荣贵生平有详细记录:“荣贵公,字朗照,国学生,例授登仕郎,遇缺即补从九品管带兆字左营军功五品衔。道光十四年甲午十一月十八辰时生,配怀邑天长县教谕宣眉公孙女,廪贡生文塾公四女,例封孺人,公同治三年甲子十月二十辰时卒…”。经仔细比对,古匾右侧小字译文为:“恭祝荣贵公德配宣老宜人六旬荣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宣氏宜人在二十九岁时便守寡,却以非凡的坚韧和美德践行着匾额所书的“节孝仁慈”。她誓死坚守,只为抚育子嗣、完成先人遗愿。她不仅慷慨捐田,让缘璐公得以立祖祭祀,还心怀悲悯,对贫苦乡邻关怀备至,寒时赠衣,饥时施食,受其恩泽者数不胜数。在对待子侄方面,她更是倾尽心力,为他们操办婚事,如此种种善举,即便须眉男子也难以企及。其事迹被收录于民国九年《潜山县志》,成为儒家妇德的光辉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徐氏家族老人回忆,佛子庵初建时,曾特辟三大间作为徐氏族务寮房。乾隆年间,徐氏伯蓝公祠的三乐堂建成后,这三间寮房转而成为徐氏女性践行善举的重要场所。佛子庵僧众、徐氏女眷及社会各界信佛人士在此共同努力,承担起覆盖源潭周边地区的慈善事业,有效弥补了清代女性不得参与祠堂事务的制度空白。这里不仅是佛门清净地,更是一处融合佛教慈悲、儒家伦理与徐氏宗族文化的交汇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朝律令对女性参与祠堂事务多有限制,佛子庵却为女眷们开辟了一方行善修佛的净土。宣氏晚年向佛行善,其寿匾入寺仪式,深刻映照出儒家节孝观念与佛教慈悲精神的交融。从徐有乔捐田建寺到宣氏的善行义举,佛子庵始终践行着赈济乡邻的使命,其宗教慈善实践有效补充了官方社会保障体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绪二十年的寿匾,穿越百年时空与我们相遇。通过这次对古匾的解读和溯源,它不仅是一位儒门节妇的生平注脚,更是中国乡土社会调和家族伦理、儒家教义与佛教信仰的生动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的佛子寺,在党和政府引领下,初心如磐,倡导正信正行,坚定走宗教中国化道路。寺院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发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积极回馈社会,如助力乡村修路,定期向源潭养老院和困难群众捐赠生活物资,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传统文化添砖加瓦。佛子禅寺已成为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感悟人生的修行圣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