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学书当晓分间补白</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昧于布白艺道皆空</span></p> <p class="ql-block"> 书法结构的关键就是把握布白,书法结构漂亮是一个美学范畴。单纯的会笔法,书法结构也不一定漂亮。没学过书法的人,照样不耽误有的人写一笔好字。原因在哪?这些人审美不错,知道怎么安排结构的分间补白。其实古人对结构的理论的阐述很简单,就两个字:布白。</p>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布白?</p><p class="ql-block"> 就是一个字中的留白。通过留白的大小,笔画产生“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效果。结构漂亮,其实关键就是布白。布白太匀称,笔画就不会有疏密对比效果,结构就呆板。布白匀称,留出透气的地方,字也就活了。为什么布白会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呢?</p> <p class="ql-block"> 晚清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书法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熙载,他被誉为“东方黑格尔”。刘熙载说,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空白是神韵的出发地,空白是气脉的出入地。所以,古人重视留白超过笔画。计黑当白,就是例子。</p> <p class="ql-block"> 古人看似在写黑的笔画,实际脑中想的是布白,也就是笔画间的留白。学结构,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弄乱了。比如我们背这条结构理论,左右结构的字,必须相让,不错。但有的书法家就不这样写照样很好看。比如王羲之写的这个“流”字,左右写得很开,并没有相让。但是结构很漂亮,反而动感十足。当然这与各种字体的变化特点分不开。</p> <p class="ql-block"> 一个字你留出透气的地方,其余笔画间的留白处缩小,从而形成一个对比。这种结构就透气,疏朗、漂亮。古人思考结构的着眼点是“活”,是气脉,有进有出,比如留出透气的地方,就是布白法。今人思考结构的着眼点是,怎样把笔画堆积好,插接好。这样写出的字,整整齐齐,适应楷书。但不免有点呆板、僵硬。</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就是一个结构布白高手。当年学书法,看到《笔阵图》这篇文章,很难理解书法怎么会和杀气腾腾的战场连系在一起。当时很肤浅地认为,可能是王羲之是一个将军的缘故。后来随着对书法的理解,才感悟到这是王羲之结构布白的核心思维。王羲之在《题笔阵图后》中说,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p> <p class="ql-block"> 既然是战场,就得有敌人。敌人是谁?敌人就是空白。这是一场黑与白的厮杀。黑与白厮杀的结果就是产生有生命力的书法。</p> <p class="ql-block"> 只有被黑分割的白才有生命力,这就是结构布白的核心思维。学结构,核心其实就是学布白。因为布白可以赋予结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人的书法理论往往是很简单,今人给添油加醋弄复杂了。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故弄玄虚,彰显自己才高,忽悠了大批书法爱好者的学习。造成好多人走了弯路、学歪了。比如结构法。忽略最重要的布白法,去讲笔画间的穿插,把结构学成搭积木了。结构僵了,字也就死了。大道至简,越简单的理论越好用,学书法也是这个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