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七律·桑梓之念五首

秋思sy

<p class="ql-block">制服装束少年与传统服饰的女子并肩而坐,神情庄重。那时的我尚年幼,还不懂他们背后的故事,只记得母亲说,他们是家族的骄傲。多年后,当我翻出这张泛黄的照片,才明白那不仅是两个人的合影,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他们的眼神中,藏着战火与岁月交织的坚韧,也藏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伊始开蒙一野童,土生土长爱辽中。</p><p class="ql-block">有缘来福依娘舅,秉性顽皮气外公。</p><p class="ql-block">朴素家风根叶正,贫农门第少年红。</p><p class="ql-block">身心自小忻无恙,衣食能安乐不穷。</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黉舍迎来八岁童,校徽闪闪挂前胸。</p><p class="ql-block">村溪载走儿时梦,翰墨开蒙稚子容。</p><p class="ql-block">根系家乡芳草地,苗成正气碧云松。</p><p class="ql-block">此身雨后兹甘露,斯处不愁鱼化龙。</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英气书声朗朗腔,乡黉六载守寒窗。</p><p class="ql-block">童心励志享春雨,铅笔磨光伴夜釭。</p><p class="ql-block">授业杏坛修远道,出关鲁壁振强邦。</p><p class="ql-block">程门不变千秋雪,稚嫩双肩把梦扛。</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得道传薪授业师,阴垂桃李蔚凡枝。</p><p class="ql-block">半根粉笔千秋慧,两片焦唇万古诗。</p><p class="ql-block">漫漫人生奢望识,莘莘学子渴求知。</p><p class="ql-block">龙门一跃江天阔,虎榜初中梦可期。</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夕朝同读奉天城,梦里萦怀桑梓情。</p><p class="ql-block">不见孩提遗宅处,空传豆蔻旧街名。</p><p class="ql-block">雄关我党驱倭寇,残邑他年败大清。</p><p class="ql-block">小句惊心承古训,青诗解意弄潮声。</p> <p class="ql-block">奉天城的晨曦与暮色,总让人想起家乡的旧街。豆蔻年华时,我常与兄长在巷口奔跑,听老人讲述那些关于雄关与旧朝的故事。那时的我们,还不懂“驱倭寇”“败大清”意味着什么,只觉得那些词句里,藏着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如今重读这些诗句,才惊觉,那些童年的耳语,早已在心中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的纪念碑静静矗立,行人匆匆,车辆缓缓驶过。这座城市的节奏不快,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庄重。我曾无数次走过这里,仰望那座碑,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它不说话,却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与牺牲。有时我会想,若当年的他们也能看到今天的和平,是否会觉得一切值得?</p> <p class="ql-block">田野间,锄头翻动泥土的声音清脆而有力。母亲常说,土地是最诚实的,你付出多少,它便回报多少。我曾跟随她下田劳作,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泥土里,竟也觉得踏实。那时的我们,没有太多言语,只有双手与土地的对话。如今回想,那是一种最朴素的传承,也是最深沉的爱。</p> <p class="ql-block">教室里,粉笔灰在阳光下飞舞,黑板上的字迹清晰而坚定。我的启蒙老师,便是那位站在讲台前的身影。她不苟言笑,却总能在讲台上点燃我们对知识的渴望。记得她讲《锄禾》那首诗时,语气低沉却充满力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时的我,尚不懂其中深意,如今才明白,那是对生活的敬意,也是对劳动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田野间,孩子们牵着手,走在金黄的麦浪之间。阳光洒在他们稚嫩的脸上,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柔。我曾是他们中的一员,那时的我们,不懂什么是忧愁,只知道奔跑、欢笑、追逐风的方向。如今再看这些画面,才懂得,童年是最纯净的时光,也是最珍贵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黑板上的诗句依旧清晰,老师手中的算盘轻轻一拨,便唤醒了我们对数字的敏感。那堂课,我们学的不只是“7×2=14”,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老师常说:“数学不只是计算,它是一种逻辑,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那时的我们,或许听不懂这些话,但多年后,当我在生活中一次次运用这些道理时,才明白,那些课堂上的点滴,早已融入了我的骨血。</p> <p class="ql-block">课本的封面,五位孩子手牵手走在乡间小路上,背景是炊烟袅袅的村庄。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本语文书,也是我与文字结缘的起点。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时,我被那幅画深深吸引,仿佛能听见他们的笑声,感受到他们的温暖。如今,那本书早已泛黄,但那些画面,却始终鲜活在我心中。</p> <p class="ql-block">那本旧算术课本,封面已有些破损,但“人民教育出版社”几个字依旧清晰。书页间,还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是我父亲写下的鼓励:“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那时的我,尚不知学习的意义,如今才明白,那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责任。</p> <p class="ql-block">1967年的那本中国地理课本,封面的手写签名依旧清晰,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翻阅它的温度。那时的我,对世界充满好奇,总爱翻看地图,想象远方的模样。如今,我已走过了许多地方,但最让我牵挂的,仍是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教室里,两名学生对弈象棋,周围的同学或学习,或小憩,氛围宁静而专注。那是我学生时代最熟悉的场景之一。课间十分钟,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围坐一桌,下几盘快棋,聊聊梦想。那时的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也对未来充满迷茫。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p> <p class="ql-block">合影中的我们,手捧奖状,笑容灿烂。那是我们共同努力的见证,也是青春最美好的注脚。如今再看那张照片,我仍能感受到那一刻的喜悦与自豪。我们曾一起奋斗,一起成长,那段时光,是我生命中最闪亮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古建筑,在灯光的映照下,宛如一幅静谧的画卷。我曾无数次在它脚下驻足,仰望那金黄的屋檐,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它不说话,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信仰。而我,也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桥梁,灯光勾勒出心形的轮廓,倒映在水面,如梦如幻。我曾与母亲在此散步,听她讲述那些关于爱与责任的故事。那时的我,尚不懂“爱”意味着什么,如今才明白,它不只是浪漫,更是一种坚守与付出。</p> <p class="ql-block">城市的夜晚,灯火辉煌,摩天大楼在夜色中熠熠生辉。我曾无数次站在窗前,凝望这座城市的天际线,心中充满敬畏。它不言语,却用它的高度,告诉我:只要努力,就能触及梦想。而我,也在这座城市中,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