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匠心:徽州楮皮纸

小松鼠

<p class="ql-block">  3月21日上午10点半,我们在“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祖籍地——婺源县段莘乡庆源古村落结束摄影采风,随后驱车返回黄山市歙县。途中,因时间尚早,大家提议前往休宁县县城就餐。午餐后稍作休息,临近下午1点,我们乘车前往黄山市休宁县凝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参观安徽省非遗传承保护项目。在现场,我们拍摄了“徽州皮纸古法制作工艺”,沉浸式感受千年纸业的生产流程。在公司管理者的详细介绍下,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非遗项目“徽州楮皮纸”的手工制作过程,并参观了企业文化展示馆。下午2点半,我们从休宁县启程返回歙县,至此,春摄婺源采风活动圆满结束。</p> <p class="ql-block">  黄山市休宁县凝霜文化有限公司前身为黄山市三昕纸业有限公司,2003年于休宁县海阳镇正式创立,专注于徽州皮纸传统手工艺的恢复与传承。其“凝霜”商标,灵感源自古徽州久负盛名的楮皮纸品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在发展历程中,公司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2018年,成功入选中国手工纸文库,成为手工纸领域的重要研究样本;2019年,获批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标志着其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认可;2022年,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授牌,同年更凭借精湛工艺,成为北京冬奥会专用纸生产企业。公司出品的徽州楮皮纸被应用于冬奥会纪念品及主题便笺纸,非遗传承人朱建新也因此获得“北京2022年冬奥会参与证书”,这不仅是对个人技艺的肯定,更是对企业整体实力的高度赞誉。</p> <p class="ql-block">  黄山市休宁县凝霜文化有限公司深耕楮皮纸与宣纸的生产研发领域,构建起集传统工艺传承与现代技术创新于一体的产品体系。其主营产品广泛应用于书画创作、高端礼品包装、艺术空间装饰等场景,同时通过技术攻坚,成功开发出古籍修复专用纸、文创定制纸等多个特色品类。</p><p class="ql-block"> 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实现了皮料纤维的精细化分离工艺突破。该技术不仅确保纸张兼具高强度韧性与绵密细腻的纤维结构,更通过独特的制浆、抄造工艺,使纸张呈现出卓越的润墨性能,满足书画创作中对笔触层次与色彩晕染的专业需求。经行业权威检测,产品在抗张强度、耐折度、PH值等核心指标上均优于国家标准,达到国内手工纸制造的领先水平。</p> <p class="ql-block">  黄山市休宁凝霜文化公司的楮皮纸制作以传统工艺为根基,融合现代匠心。首先,于特定时节采集隔年生楮树枝条,剥皮晾晒后进行预处理。接着,经清水浸泡、12小时皮锅隔水蒸煮,使树皮纤维软化,再经碾压、石灰水二次浸泡蒸制,去除杂质。随后,在流水中漂洗,并利用踏碓、石臼等工具将纤维帚化、细化。</p><p class="ql-block"> 抄纸环节,工匠将皮料制成均匀纸浆,用竹帘抄取纤维成型;湿纸经沥干、挤压除水成纸砖,再揭下贴于晒场或烘干设备干燥。最后,工匠将晒干的纸张仔细撕开整理,以百张为一刀计数包装。成品楮皮纸纤维细腻、韧性十足,适用于书画创作、高端包装等领域,尽显传统工艺之美。</p> <p class="ql-block">  纸,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手工纸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手工纸制作工艺逐渐被现代技术所替代,古纸的美丽与珍贵逐渐被人们遗忘。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款现代手工纸:这款纸使用现代技术分离了皮料中的油脂和树脂,历经十余年努力,凝霜文化终于攻克这一难题,使成纸中的杂质得以分离,实现了与古纸一样的完美呈现。</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凝霜文化还通过现代技术,成功分离了纸浆中的矿物质、蛋白质、果胶等杂质,使成纸更加纯净,呈现出古纸所没有的细腻质感。这款现代手工纸以卓越品质,重新诠释了传统手工纸的美丽与珍贵。</p><p class="ql-block"> 它不仅恢复了古纸的美感与质感,更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新灵感与可能性。让我们一起珍视这份宝贵财富,共同期待这款现代手工纸在未来展现出更多精彩与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徽州澄心堂纸:千年墨韵中的文化瑰宝。徽州澄心堂纸起源于五代南唐,因在皇宫“澄心堂”精制得名,为南唐文房三宝之一。其以树皮为原料,经百余道手工工序制成,质地肤卵如膜、坚洁如玉,长者可达五十尺一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p><p class="ql-block"> 澄心堂纸自诞生便备受推崇。李煜特辟澄心堂贮藏,有“非澄心堂纸不下笔墨”之好;北宋蔡襄、梅尧臣、苏轼等文人墨客均为其赋诗、题字;明代董其昌更感慨“此纸不敢书”。但南唐灭亡后,其制作技艺失传,后世虽多有仿制,却难及原品。直至当代,歙县文房四宝公司成功复刻,使其重入国际市场。</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澄心堂纸以卓越的润墨性和细腻质地,成为书画创作的理想载体,深受艺术家喜爱。澄心堂纸,它承载着千年文化,见证传统书画艺术的演变,对研究古代造纸技术意义重大,是当之无愧的传统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b>  徽州皮纸的历史脉络(上)</b></p><p class="ql-block"> 1100余年前的南唐时期,古歙州(宋代后基本为徽州辖区)皮纸已闻名遐迩,第一代名品“澄心堂纸”由徽纸加工而成,主产地为休宁县。南宋《新安志》记载,宋代新安“上供纸”有常样、降样等七种,年产量超百万张,均产自休宁水南、虞芮等地,当地优质水源成就了皮纸“振之似玉雪”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明代弘治年间《徽州府志》记载,宋代进纸、玉版纸等皆出自休宁,宋人亦赞黟县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该志还详述休宁皮纸工艺:楮皮经浸泡、蒸煮、捣细,以野生猕猴桃枝汁为纸药,抄制成型,工序繁复精细。明代中期,周边地区皮纸崛起;清代后,受泾县、宣州宣纸冲击,休宁楮皮纸渐从高端市场退为民间用纸。</p> <p class="ql-block">  <b>徽州皮纸的历史脉络(下)</b></p><p class="ql-block"> 晚清至民国,休宁五城镇私营造纸作坊兴盛,年产量约500吨,远销多地;民国后期因时局动荡,大型纸厂倒闭。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扶持下,五城地区生产复苏,1959年全县土纸产量达360吨。20世纪60年代,东临溪仍在制皮纸,竹纸生产延续至2015年。</p><p class="ql-block"> 2003年,朱建新在休宁建坊恢复皮纸生产;2016年迁至海阳镇,成立黄山市凝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多个场馆传承创新,让这一古老技艺重焕生机。</p> <p class="ql-block"><b>  楮树皮与构树皮的区别</b></p><p class="ql-block"> 楮树与构树虽同属桑科构属,但在形态与造纸性能上差异显著。楮树为高大乔木,成年树高10 - 20米,果实8月成熟呈红色,其树皮又称“白构皮”。古法造纸优选一年生楮树皮,现代多用2 - 3年树龄树皮,三年以上树皮因纤维木质化不宜制纸。楮树皮富含油脂和树脂,破损时会渗出乳白色浆汁,赋予成纸强韧性。</p><p class="ql-block"> 构树属于灌木,俗称藤构、小构,树皮色深,被称为“黑构皮”。因植株矮小、树皮薄,其纤维强度弱,制成纸张的拉力不及楮皮纸。但构树皮几乎不含油脂,在对油脂敏感的造纸场景中具备独特优势。</p><p class="ql-block"> 总体而言,楮树皮以高强度纤维和油性特质,成为高端手工纸的优质原料;构树皮则凭借低油脂、易处理的特性,适用于中低端纸品及特定工艺需求,二者共同丰富了传统造纸原料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b>  一纸千年,匠心永续:</b>这次有幸参加歙县摄影家协会组织的“春摄婺源”采风活动,在回程途中,协会领导们还安排了参观非遗企业一一休宁楮皮纸生产基地。踏入黄山市休宁县凝霜文化有限公司,楮皮纸生产车间与企业文化展示馆交织成古今交融的纸艺长廊。空气中弥漫着楮树皮的草木香,每一处都在诉说着传统与创新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亲眼见证楮皮纸的诞生,从楮皮浸泡、蒸煮、舂捣,到抄纸师傅以竹帘灵巧取浆,及湿纸经沥干、挤水成纸砖,再揭下贴于烘干设备干燥等,每道工序都凝结着匠人的专注与传承。展示馆内,古籍善本、书画佳作依托楮皮纸留存千年气韵;非遗证书、冬奥纪念证书陈列墙上,彰显传统工艺的时代新生。</p><p class="ql-block"> 朱建新大师复原技艺的坚守,年轻匠人的接续传承,凝霜文化用一张楮皮纸,在历史与未来间架起桥梁。这份对匠心的执着让我感悟:传统工艺的传承,既要守护古老技艺的根脉,更需拥抱时代的创新。手中薄如蝉翼的楮皮纸,承载的不仅是岁月的温度,更是文化永续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7日撰于园艺寒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