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寺畔,东篱诗行:一场穿越千年的乡野对话——暮色晚风中的【又见东篱民宿】

礼乐新媒体

<p class="ql-block">暮色如墨,秦岭的轮廓在天边洇染成黛色长卷。当我踩着石佛寺村的青石板路,看夯土墙上的苔痕与晚霞交织,忽然懂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真意,原是藏在这样的烟火与诗意之间。</p> <p class="ql-block">这座由驻村书记姜秋云主抓、曹敏精心运营的「又见东篱」民宿,恰似一支蘸满时光的狼毫,在关中大地上挥毫泼墨,将千年文脉、非遗匠心与现代农业,写成了一首流动的田园诗。</p> <p class="ql-block">走进“又见东篱民宿”,这里的每一块夯土砖都在诉说历史。据《鄠邑县志》记载,石佛寺村始建于唐,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工匠们以传统「版筑法」复刻唐代民居,墙体中掺入麦秸与糯米浆,历经风雨仍坚固如初。黛瓦取自本地陶土,在窑火中淬炼出「雨打不穿、日晒不裂」的品格,与陶渊明笔下「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意境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最妙的是民宿的空间布局。设计师将关中四合院与江南园林巧妙融合:前庭植竹,取「未出土时先有节」的雅意;后院挖池,养着本地鲫鱼与睡莲,暗合「鱼戏莲叶间」的野趣。水面上的三只鸭子欢快的游畅,与晚风呼应,动物和大自然的融合,天一无缝。</p> <p class="ql-block">客房内,保留时代印记的木门与现代智能家居相得益彰,床头摆放着《诗经》与《礼记》,案几上的老茶壶里,永远泡着村民自制的东篱茶。</p> <p class="ql-block">姜书记介绍:「我们不仅要让土地生金,更要让村民在劳动中找回尊严。」</p> <p class="ql-block">在民宿的「东篱书吧」,我读到了石佛寺村的传奇。明代翰林王元凯曾在此苦读,留下「石佛钟声催晓月,东篱菊影伴青灯」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篝火晚会上,村民们唱起秦腔《三滴血》,苍凉的唱腔在山谷间回荡。曹敏端来自酿的桂花酒,说:「这酒的方子传了五代人,就像我们守护这片土地的心意,从未改变。」</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晨光正为石佛寺镀上金边。回望民宿,夯土墙上映着「又见东篱」四个大字,那是用本地红泥与糯米汁写成的。姜秋云书记说:「我们不是在造一个景点,而是在延续一种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是的,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泛黄的书页,而是可触可感的温度;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诗意;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的艰辛,而是与自然对话的哲学。当城市的喧嚣渐远,当钢筋水泥的丛林淡去,石佛寺的晚风会告诉你:真正的桃花源,不在远方,而在我们重新认识土地、尊重传统的那一刻。</p> <p class="ql-block">本文部分历史考据源自《鄠邑区志》及石佛寺村史馆资料。</p><p class="ql-block">文章素材,来自于姜秋云书记和曹敏曹总的畅聊中整理出来。</p> <p class="ql-block">  文章编辑/朱成林 </p><p class="ql-block"> 图片拍摄/金 子 张淑雅</p><p class="ql-block"> 整理落笔,2025年6月27日深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