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2日 色达 晴 气温 0—17℃ </p><p class="ql-block"> 今天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色达喇荣沟五明佛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今天起了个大早,因为要赶7:10去五明佛学院的早班车。</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色达有个规定,我们这样的普通游客,必须到“旅游集散中心”乘坐他们的旅游专车才能前往“佛学院”。</p><p class="ql-block"> 0℃的清晨,牧场的草还结着白白的霜。因为还有段距离,我便……。迷迷糊糊之中只听有人说:到了,到了!睁开眼睛车已停在了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佛学院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p><p class="ql-block"> 沿着山路走到坡顶坛城就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印象中的坛城:肃穆,大气,金碧辉煌。</p><p class="ql-block"> 第一层是转经筒,此时正是早课时间,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信众,前呼后拥地转着经筒或磕着长头。</p> <p class="ql-block"> 坛城(曼陀罗)是藏传佛教密宗的核心宗教艺术构筑,以藏传佛教密宗的核心象征体系,以宇宙结构、佛国净土和修行境界为核心寓意,通过几何构图与宗教符号展现佛教世界观。其象征意义涵盖宇宙本源、精神庇护、生命循环等多重维度,既是修行观想的工具,也是艺术与哲学的高度融合。</p><p class="ql-block"> 五明佛学院坛城建于1987年是佛学院的重要建筑之一。当你站在南侧观赏坛城,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庄严肃穆,更是她的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 佛学院因为地处喇荣沟,故而全称为:喇荣沟五明佛学院。1880年,德绛多吉曾在此修建一处藏传佛教宁玛派的“日追”(修行处)。上世纪80年代,宁玛派僧人晋美彭措扩建为小规模讲经院和禅修院各一座,当时只有32名学员,晋美彭措任堪布。1985年5月,发展为喇荣学经点,学员增加至2千多人,经师54人。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员增加,1997年,正式成立喇荣寺五明佛学院。</p> <p class="ql-block"> 五明佛学院的“五明”指佛教中菩萨修行必须精通的五类知识体系,包括声明(语言学)、工巧明(工艺学)、医方明(医学)、因明(逻辑学)及内明(佛学),这一分类源于古印度传统,后成为藏传佛教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p> <p class="ql-block"> 随着游人的增多教学区已经不对外开放了。</p><p class="ql-block"> 五明佛学院属于藏传佛教宁玛派,宁玛派作为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其僧人需遵守戒律不可结婚,但在家弟子(瑜伽士)可以结婚。因此,佛学院聚集了很多带家眷和宠物出家的弟子,居住区亦迅猛发展。</p> <p class="ql-block"> 据说此地常住修行者最多时有近4万人。因此成就了蔚为壮观学院区和生活区,成为世界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p><p class="ql-block"> 看着修行者匆匆的脚步和内心的执着,看着云云众生为了信念而追求于此,你不得不敬佩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回望山下牧场青青,蓝天依旧,牛羊闲啮,生机万千。这就是世俗与精神的碰撞。</p><p class="ql-block"> 我不由得感叹……</p> <p class="ql-block"> 在离开色达返回阿坝的路上,佛让我结识了一个忘年之交———会说汉语的丘央拉姆。</p> <p class="ql-block"> 车行至壤塘县茸木达村休息时,一个路边玩耍的小姑娘引起了我的注意,同时她也注意到了我。于是,对视、搭讪、闲聊开始了我们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 她告诉我今年六岁,现在放假在家,再开学就上小学了。</p> <p class="ql-block"> 她有个大她三岁的姐姐,已经上学了,还是个班长。另外还有两个哥哥,兄妹四个人。身后的小卖部是她家开的,他们家是县里的“五美文明家庭”。</p> <p class="ql-block"> 这个三层小楼就是他们家,他们家是县里的“五美文明家庭”。</p><p class="ql-block"> 聪明可爱,善良健谈的丘央拉姆,我记住你了,如果有缘我们还会相见!</p><p class="ql-block"> 告别茸木达村返回阿坝县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