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孙庄小队(十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大千世界,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皆为过客。</p><p class="ql-block">孙庄小队,八位知青,五朵金花,三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日转星移,知青小屋,走了旧友,换了新朋。</p><p class="ql-block">贡秀兰、陆秀英、沈蓉珍、陆龙宝和我二哥,陆陆续续的离开了孙庄,几年之后,只留下沈秀华、金萍和我。眼见那:上调者欢欣;远走人无奈;留下的继续……,还好,还有源源不断新的知青来到这个知青小站。这里就像一座人生新军的兵站,却也应了那句老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p><p class="ql-block">金人信同学,金萍同学的弟弟,不知为何,插队初始,并没投靠他的姐姐,而是去了苏北兴化县。也许在外历经千般苦,回头方知姐弟亲。辗辗转转,经过一番周折,姐弟俩终于在一起了,成了知青小站里又一个新军。</p><p class="ql-block">人信同学,小金姐两岁,身材中等,体格健硕,天生一双粗壮的小腿,百斤重担,轻松搞定,他与一般老乡一起干活,丝毫并不逊色,据说,这一切得益于当时在学校里的足球队训练所赐。</p><p class="ql-block">如同金姐一样,人信同学,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金陵名校一一南京一中1968届高中毕业生,在学业上甚至超过了她的姐姐。</p><p class="ql-block">由于,当年知青,囊中羞涩,一年之中,难得回家。所以大家相互帮助,来回孙庄,都要尽量为同伴捎带一些生活用品,因而多次去过金姐南京的家。</p><p class="ql-block">当年,金家就在金陵古城百年见证一一朝天宫,附近的“七家湾”旁的一条幽静小巷之上,与我家糯米巷35号相距不远。</p><p class="ql-block">明初南京作为都城时,七家湾,逐渐成为回民集中居住地。根据《元江宁乡土志》、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等文献记载,该地最初由陶、马、丁、姚、哈、莫、白等七姓回民定居,以屠宰牛羊为业,形成聚居区。</p><p class="ql-block">另一说,跟随朱元璋征战的七位回族将领(姓氏有哈、麻、达、沈、帅、金、沙等多种版本)被安置于此,形成七姓聚居格局。</p><p class="ql-block">又一说,该区域位于古运渎河南岸,街巷首尾相连、曲折蜿蜒,民间素有“七家湾扛毛竹——转不过弯来”的谚语,古来故因地形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民间流传最广的版本:明太祖朱元璋元宵节夜微服至此,见灯笼画作暗讽马皇后大脚,遂屠戮挂灯人家,仅七户未挂灯笼者幸免,遂称“七家湾”</p><p class="ql-block">区区小巷深几许,风雨百年故事多。不过,可以佐证的是:金家确属回民。家居老宅,独门大院,儿女满堂,各领风骚。家中究竟几个儿女,情况不详。</p><p class="ql-block">金家父母,持家有道,家境安康;人丁兴旺,言教有方;金姐之上还有哥哥姐姐,都是文革前的大学生,人信之下还有一个弟弟,因为家中父母无子女而留下,没有插队。</p><p class="ql-block">时不待人,随着时间的流逝,金姐早已跨入大龄未婚女知青之列。不像沈秀华同学,独守空闺,清心寡欲。金萍同学,放下身段,拥抱命运,不急不慢的找了个对象一一南京城里的如意郎君。没有新房,没有喜宴,只有区区几颗喜糖,见证了一对新人的幸福时光。</p><p class="ql-block">其实当时的我,确实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一个理所当然的即将跨入高等学府的知识女郎;怎么就这样被现实生活中的疾风骤雨所困,犹如一粒尘埃落定孙庄,难道就不知道“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难道就不向往“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人生就是一场历练,无论好坏,都是你我的选择。失去的也许可惜,留下的未必无悔。</p><p class="ql-block">1975,由于云南万名农场知青发起的“要求回城”的卧轨请愿事件,引起了中央对全国知青现状的重视,一场席卷全国的'“知青返城”的措施,在城乡各地全面展开。</p><p class="ql-block">1969一1975,连头带尾,七年之痒,也许有的山誓海盟面临破裂的风险;也许有些婚姻的小舟处于危险的漩涡;难能可贵的是:沈秀华同学,金姐和我,虽然度过了命运多舛的日日夜夜,七年之后,终于等来了即将返城的时刻。</p><p class="ql-block">彼时彼刻,九份高兴,十分惋惜。高兴的是:终于不需要何方神圣的恩准,如愿以偿,多年愿望;惋惜的是:如果沈蓉珍同学能够坚持下来,何必远走他乡,如愿回到母亲身边。</p><p class="ql-block">可惜了,生活再一次辜负了她的良苦用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