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之旅第六天·葡萄沟

雲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6月8日,从火焰山游览结束,我们来到了葡萄沟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乘坐观光车进入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站~青蛙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蛙巷的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很久以前,高昌郡王拇指上长了一只怪疮,御医久治不愈,便诏令天下征集治病良方。当时正值寒冬,葡萄沟拜西买里村一位懂医术的农民应诏求见,他用村里温泉旁捉到的去除内脏的蟾蜍做药引外敷消肿,用村里的温泉水煎煮"索索葡萄"内服祛除内毒的方法,治愈了郡王的怪病,得到了重赏。这位村民治愈郡王顽疾的消息不胫而走,而且冬季高昌国只有拜西买里村才能够寻到蟾蜍,从此葡萄沟"帕克买里"("青蛙巷")便名扬天下(注:维吾尔语青蛙和蟾蜍都叫做"帕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巷子两边的小院子里都是卖葡萄干的小商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坐在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和老奶奶自拍一个,其实我也是个七旬老人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给妹妹拍一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漂亮的院子自拍一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漂亮的街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好看的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边游览一边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家院子里有面镜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粉红色的小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葡萄架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玻璃脆葡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整条巷子有500米长,游览结束,继续乘坐摆渡车到下一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第二站时值中午,我们吃一盘大盘鸡,拉条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吃完午餐,我们去“达瓦孜”游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只供游客骑的骆驼热的趴在地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甜甜的葡萄迎宾客,动人的歌舞醉心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角形的葡萄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葡萄架长着满满的葡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葡萄架下自拍的玩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有演出,票价80元,已经演出一半时间,现在进去看演出票价19元,我买个票进去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演员们在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名当地民间歌手唱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演出结束,游客和演员互动跳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旅游团和演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和演员自拍一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演出结束,来到千年神树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演员们出来在景区给游客跳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弹热瓦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出这个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来到葡萄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拾阶而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葡萄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里面没有什么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角落有葡萄酒可以品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仿古民宿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代民宿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墙壁的图画表现新疆民族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鸡舞是新疆的特色舞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美丽的新疆姑娘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小瀑布,因有《葡萄沟》三个字,游客都在这里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也在此拍照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棵古老的桑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葡萄架下的模范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边竹简上的诗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有棵百年葡萄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满满的葡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条小河里的金鱼游弋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沿着长廊继续游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有个邮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望不到边的葡萄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吐鲁番你知多少?还真不知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吐鲁番的景区很多,我们只游玩三个,火焰山,葡萄沟,坎儿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部酒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边走、边玩、边看景、边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了快一个小时了,终于快到王洛宾艺术馆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山上《葡萄沟》三个大字,拍不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葡萄沟走了将近五公里,就为了看看这位不朽的人民音乐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位传奇的音乐家﹣王洛宾,一路向西,沿着丝绸之路行走,历经坎坷,却谱就了一曲曲流芳百世的民歌,其艺术生涯充满着谜一般的传奇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王洛宾音乐艺术馆,聆听《在那遥远的地方》,解读王洛宾与藏族姑娘卓玛的爱恋情缘;解读王洛宾与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不解之缘;探寻王洛宾传奇艺术人生……还有许多有待你来解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半个月亮爬上来》时相约,在《高高的白杨》树下相聚,带上《虹彩妹妹》和《达坂城的姑娘》,邀约《玛依拉》与《撒阿黛》,弹奏一曲《青春舞曲》,吟唱《康定情歌》,给《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待》的《阿拉木汗》《黑力其汗》和《牡丹汗》送上《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在《银色的月光下》,满怀深情地《掀起你的盖头来》……</span></p> <p class="ql-block">1938年春天,王洛宾和妻子洛珊及肖军、塞克、朱星南一行五人结伴西行,在经过六盘山时遇到了大雨天气,汽车无法前行,他们在六盘山下和尚铺的一个车马店留宿。天公不作美,雨下个不停,他们只好等着天气好转。旅店里汇集了很多人,开店的是位中年妇女,据说能唱很多的民间小曲,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大家都叫她"五朵梅",因为生病常常以揪额头的方法祛除病痛,时间一长,就在额头上留下了五道红印记,故此得名:五朵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大家无事可做,为了打发时间,住店的人就拿五朵梅逗乐,让她唱小曲,五朵梅开车马店多年,南来北往住店的各种人都接待过,唱小曲也算是服务,于是就为大家唱特有的民间花儿,基本上也就是逗乐性的段子:"前半夜想你者睡不着,后半夜想你者拉呼天亮了",接着又唱了一首悲凉动情的歌:"走哩走离哩者越远了,眼泪的花儿飘满了,哎嗨呦的呦,眼泪的花儿把心淹哈了。。。"。这是一曲委婉凄凉走西口的歌。王洛宾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觉得这首歌是如此的动听美妙,他震撼了,被五朵梅的歌声征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妙的民间"花儿"让王洛宾如痴如醉,"我还去什么巴黎啊!"王洛宾说,"最美的音乐就在自己的国土上。"一曲民间"花儿"让王洛宾决意留在西北,王洛宾不仅成为乐谱记录"花儿"第一人,也使他走上了民歌改编之路,改变了王洛宾的人生命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9年夏天,中国电影创始人之一的郑君里来到青海拍摄纪录电影《祖国万岁》,作为青海文化官员的王洛宾理所当然的协助摄制组开展拍摄工作,与剧组一同来到了青海湖畔的金银滩草原。剧组住在金银滩千户长同曲乎家的大院里,千户长的三女儿卓玛被选中在片中饰演牧羊女,王洛宾扮演牧工。在骑马放牧中,王洛宾挥着马鞭子无意间抽了卓玛的马,之后卓玛"报复性"的用鞭子轻轻的打在王洛宾的身上。卓玛开心的笑声在草原上回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电影在金银滩拍了三天就要结束了,离开时剧组为当地百姓放了一场电影,观看电影的人很多,远处的人被遮挡,卓玛只好骑在马背上观看,看到王洛宾就让王洛宾上马,这样王洛宾和卓玛同骑在一匹马上看完了电影。有人问王洛宾你们两人骑在一匹马上怎么看电影啊,王洛宾风趣的回答,怎么看?你们自己去想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洛宾与剧组离开的时候,牧民们前来送行,卓玛姑娘依依不舍的凝望着王洛宾,眼里充满了淡淡忧伤,王洛宾的心在隐隐作痛,他不断地回头望着目送他们远去的卓玛,他的眼前又浮现出与卓玛在一起的一幕一幕...骑在驼峰上的王洛宾心潮起伏,心中涌出一曲美好的旋律,"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他的帐房都要留恋的张望/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传世之作就这样诞生了,王洛宾时年26岁。这首歌获得国家颁发的金唱片奖,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把这首歌编入音乐教材,这首歌被世界许多著名歌唱家演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王洛宾和萧军、塞克等一批艺术家来到大西北宣传抗日,在兰州组建"西北抗战剧团"。一天,西北抗战剧团举办联欢会,慰劳从新疆来的一支运输车队的工友们。车队运送的是苏联援助中国的抗战物资。这支车队里有不少是维吾尔族司机。在联欢会上,一个维吾尔族司机上台唱了一支歌曲,歌很短,歌词也没人能听懂,可是王洛宾却以他过人的敏锐,发现了不同于以往他所熟悉的旋律。在这随意并不准确的几声哼唱中,他听到了一种来自西域的音律和节奏,一种全新的东西使他如获至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联欢会结束之后,王洛宾立即跑去找那位司机,请他喝酒,让他把歌再唱上一遍。王洛宾当时不会维吾尔语,那位司机也只能说几句简单的汉族话,两个人连比带划,艰难地交流着。最后,王洛宾找来了在兰州结识的维吾尔族朋友,在兰州经商的卡得尔,让他帮着翻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翻译给他的只是几个词汇,"丫头"、"娶她做老婆"、"漂亮"、"辫子"。王洛宾有一种极强的感悟能力,虽然他并没有完全弄懂歌的意思,但他从司机活泼俏皮的神态中,又明明感觉到了一种轻松、幽默和自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天晚上王洛宾兴奋得不能入睡,连夜将白天记录的旋律和歌词进行整理。一遍又一遍的填词,为了方便汉语演唱,他又把后半拍起唱的旋律都改成了正拍起唱。从原始的乐句中选择了主要旋律,然后把它连缀,删去枝蔓,改写成一首简短流畅的短歌,4/4节拍,8个小节,4个乐句。活泼俏皮,琅琅上口的《达坂城的姑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夜功夫,王洛宾第一首用汉语译配的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就在他居住的陋室里诞生了。这首歌曲最初被取名为《马车夫的幻想》,正是因为王洛宾在这首歌曲中,风趣的描述了一个穷苦马车夫对美好生活的幻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达坂城的姑娘》的成功问世也是王洛宾音乐创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王洛宾跟随"西北抗战剧团"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宣传演出时,他从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商人那里记录了一首名叫《亚里亚》的新疆民歌。这是一支流传在新疆南疆地区的民歌。王洛宾在自己的"音乐札记"中,曾经记录了这支民歌的起源:"这个舞是南疆的一种乡土游戏。秋收时节,在麦场上休息的时候,由一年高的老汉,穿上妇女的服装、戴上盖头,然后故作扭捏。一个青年在他身旁边唱边跳,最后掀开盖头,却看见盖头里原来是一位白发老汉,大家哄场大笑,然后继续劳动。"这种乡土游戏,起源于南疆农村,是人们在劳动时为了逗乐解乏而发明的娱乐形式,本身并无多少艺术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很多新疆人都会唱以掀起盖头为内容的原生态民歌,但是他们所唱的和王洛宾改编的《掀起你的盖头来》,完全是不同的一个版本。经过王洛宾改编之后的《掀起你的盖头来》无论是在歌词的口语化,还是在旋法上都显得更加专业,更加艺术化,更加便于传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来民歌《亚里亚》中每一段歌词的结尾,都要反复地唱上一句"亚里亚",一口气唱下来,就要唱上十几个"亚里亚"。"亚里亚"是一个衬语,如果用汉语反复的唱,就会显得十分的枯燥和繁琐。在改编的过程中,王洛宾没有保留"亚里亚"这个衬语。而是将八段歌词的每段结尾都嵌入了一个韵味十足的词句:眉毛、弯月亮、眼睛、一般样、脸儿、到秋天、小嘴、红樱桃。这八个富有灵气的词句替代了原来的衬语"亚里亚",将歌曲的意境变成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烘托了舞台艺术效果。这样的改编,非但没有冲淡歌曲的民族风格,反而使汉语歌词与民歌旋律更加完美结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们一直认为《掀起你的盖头来》是一首只有成年人才喜欢唱的情歌。其实不然,最初是"青海儿童剧团"的孩子们用群歌群舞的形式在舞台上表演的。之后有人将《掀起你的盖头来》连同《达坂城的姑娘》《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一起带到了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来传唱,这批来自大西北的民歌,立即受到重庆及国内音乐爱好者的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战胜利后,这些脍炙人口的西北民歌又漂洋过海,流传到了东南亚各国和世界各地。</span></p> <p class="ql-block">1938年在西北抗战剧团的半年时间里,王洛宾随剧团走遍了甘肃的山山水水及青海的许多地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演出途中,王洛宾收集了许多民歌,其中《半个月亮爬上来》就是在那个时期编译创作的,这是一首古老的舞曲"依拉拉,沙依格"。王洛宾将原曲舒展为慢板的抒情曲,自己创作了歌词,使其成为一首极富抒情性与歌唱性的爱情歌曲。在这首歌中,王洛宾融入了不同的内容把民间小调高度艺术化,既保留了原有的乡野民歌气息体现了民族的审美心理,同时经过高度艺术化处理,赋予它可以传播流传走向艺术舞台的生命力。这首歌的改编是王洛宾对新疆民歌的认识和改编迈上了一个新高度。此歌后被收录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毛对王洛宾说:你无法要求我不爱你,在这一点上,我有自由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台湾著名女作家,一个名族音乐大师,三毛不远万里来到新疆,走进王洛宾,演绎了一段忘年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0年4月的一个午后,一个神秘的女人走进了乌鲁木齐幸福路王洛宾的住所,她就是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三毛是在台湾的报纸上看到了介绍王洛宾的文章,找到香港女作家夏婕,又听夏婕给她讲述王洛宾的故事,她对王洛宾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和兴趣,从夏婕那得到王洛宾的地址,踏着春天的脚步,走进了王洛宾的家。王洛宾接受了三毛的采访,两个人谈得很投机。王洛宾给三毛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掀起你的盖头来》的编创经过。三毛为王洛宾演唱了自己的作品《橄榄树》,王洛宾为三毛演唱了《高高的白杨》,第一次见面和交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和结束。第二天,王洛宾回访三毛,在三毛下榻的宾馆进行了长谈,临别时,三毛送王洛宾出门,像个孩子似的挥着手臂大声喊着:"给我写信啊,回去就写,我到台北就能看到你的信了"。三毛走后的第20天,王洛宾收到了三毛从台北寄来的信:"我亲爱的朋友,洛宾:万里迢迢,为了去认识你,这份情,不是偶然,是天命。没法抗拒的。我不要称呼你老师,我们是一种没有年龄的人,一般的世俗观念,拘束不了你,也拘束不了我。尊敬与爱并不在一个称呼上,我也不认为你的心已经老了......闭上眼睛,全是你的影子。没办法,照片上,看我们的眼睛,看我们不约而同的帽子,看我们的手,还有现在,我家中蒙着纱巾的灯,跟你,都是一样的。你无法要求我不爱你,在这一点上,我有自由的。上海我不去了,给我来信。九月再去看你。寄上照片四大张,一小张,还有很多,一次信中都寄,怕一次寄去要失落。想你,新加坡之行再说。我担心自己跑去,李豪不好安排。秋天一定见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毛回到台北后与王洛宾保持着书信来往,写出了《中国"西北民歌之父"一鞭钟情》的文章发表在台湾的报刊上,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表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找到原作者》等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0年8月,新疆的电视媒体正在拍摄反映王洛宾的电视片,这时,王洛宾接到了三毛的要来的消息,电视台的导演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决定拍摄王洛宾接机与三毛见面的场景。8月23日,三毛乘坐的航班到达乌鲁木齐机场,当三毛走到机舱门口看到下面接他的人群和摄像机,她懵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即可返回机舱,经王洛宾解释和劝说,三毛毫不情愿的在王洛宾的搀扶下走下飞机。三毛显得很烦躁和生气。一路无语,只是吸烟。回到王洛宾的住所,情绪慢慢好起来。这是在来之前三毛就给王洛宾说好的,来后住在王洛宾的家里。三毛拿出从台湾带来的录影带送给王洛宾,还特意换上了在尼泊尔买的非常精美的一套藏袍,宛如藏族姑娘,疑是当年的卓玛。多么浪漫的三毛啊。也许三毛来的不是时候,王洛宾正赶着拍摄电视片,忙碌的几乎不着家,这对于万里迢迢而来的三毛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他们之间产生了误解,三毛就从王洛宾的住处搬到了宾馆,很快三毛就离开了乌鲁木齐了。王洛宾为三毛创作了歌曲《幸福的 e 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1年1月5日,三毛在台北医院自缢身亡。王洛宾听到消息后痛苦万分,他把自己彻底喝醉,写下了《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又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切莫对我责怪/为把遗憾赎回来/我也去等待/每当月圆时/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等待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越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王洛宾和三毛都已经走进天国,这段情只能作为不解之谜留给我们。不管怎样,还是让我们为他们祈祷,愿他们安息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著名音乐家王洛宾艺术年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创作七场歌剧《两代人》(剧情为两代人修筑兰新铁路感人事迹)。创作音乐话剧《步步紧跟毛主席》(剧情为库尔班老人见到毛主席),剧中主题歌《萨拉姆毛主席》唱响全国。并被评选为"新疆军区先进文艺工作者"。1961年,因莫须有罪名,被新疆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20年。1962年,被假释出狱,在新疆军区文工团"戴罪服务",任音乐教员、创作员。创作《毛主席的光芒照在老汉心坎上》《看火车》《亚非拉人民团结起来》,改编《江巴拉汗》《天上的云》等十余首民歌。1965年,被押回监狱继续服刑10年,在狱中创作《共产党宣言》英、汉、维语大合唱。搜集改编《哈来龙》《离别》《阿顿江》《高高的白杨》《萨阿黛》《玛尔江》等十余首新疆民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5年,刑满获释,继续被政治管制。在生活极度困难时,仍坚持音乐创作,创作《快乐的送奶员》《全国农业战线学大寨》《柯尔克孜大娘坐火车》,改编《我愿变成一杯香茶》《西淋江》《你的热泪把我的手背烫伤》等十余首新疆民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8年,为新疆工一师文工团创作七场歌剧《托慕尔的百灵》(剧情为人民群众与"四人帮"斗争经历)。该剧在新疆公演,被称为"新疆文艺的春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9年,应兰州军区肖华政委邀请,前往兰州为"军区战斗歌舞团"创作七场歌剧《带血的项链》(剧情为新疆人民反分裂斗争事迹◇◇该剧参加北京国庆30周年歌剧调演,荣获文化部颁发"歌剧创作二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0年,为"乌鲁木齐市文工团"创作七场歌剧《奴隶的爱情》(剧情为新疆古典民间故事)。因为王洛宾所谓的政治问题◇歌剧《奴隶的爱情》被禁止公演。新华社记者赵全章在"内参"发表题为:"披露老音乐家王洛宾的困境"的文章,立刻引起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解放军总政治部委派工作组前往新疆为其落实政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1年,新疆军区政治部召开平反大会,宣布为王洛宾同志彻底平反,恢复政治名誉、恢复军籍。时年68岁的王洛宾又重新穿上军装◇任乌鲁木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1983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洛宾歌曲集》,在国内首次公开《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玛依拉》等数十首民歌的改编者为王洛宾。◆1986年11月,新疆军区政治部与新疆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人民音乐家王洛宾作品音乐会》。首次向社会全面介绍王洛宾的音乐作品。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在那遥远的地方》和《丝路情歌》英汉对照王洛宾歌曲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8年,75岁光荣离休,享受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级待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9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证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0年12月,应邀率新疆艺术团前往新加坡与"新加坡李豪合唱团"联合举办《丝路情歌王洛宾作品音乐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1年,经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唱片总公司为他颁发《在那遥远的地方》"金唱片特别创作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3年,《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3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授予他"上海音乐学院名誉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纯情的梦﹣王洛宾自选作品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4年6月,"美中文化交流协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礼堂举办《中国著名音乐家王洛宾作品音乐会》,300余中外艺术家同台表演,150多国家联大代表出席,演出盛况空前。为表彰王洛宾先生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突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4年12月,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人民政府授予他"达坂城荣誉镇长"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5年6月,"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基金会"在北京举办《王洛宾音乐艺术生涯60周年音乐会》,国内著名演员联袂登台演唱王洛宾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6年3月14日,王洛宾患胆囊腺癌在兰州军区总医院病逝,享年83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6年3月20日,王洛宾先生追悼大会在乌鲁木齐南郊殡仪馆举行,新疆军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群众两千多人参加吊唁,国内外社会团体及知名人士发来唁电、唁函500多份,送花圈200多个,沉痛哀悼王洛宾先生。1996年6月,王洛宾墓碑落成既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金山陵园举行,首都各界人士及驻军代表五百多人参加。国内演艺界及海外华侨纷纷举办王洛宾作品音乐会,缅怀这位不朽的音乐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3年3月14日,位于河北省涿州市永安街一号的"王洛宾先生故居"陈列展览,正式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著名音乐家王洛宾艺术年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洛宾名荣廷,字洛宾,祖籍涿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3年12月28日出生于北京东城区艺华胡同一个职员家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6年,就读于北京通州潞河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9年,在哈尔滨结识中共地下党员金剑啸和著名剧作家陈凝秋(塞克),向塞克拜师学习音乐理论和弹奏吉他,并为塞克创作的话剧《北归》主题歌谱曲。主题歌《离情别意》为王洛宾的处女作,哈尔滨是他走上音乐道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在这里受到前苏联红 革命文化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1年,被保送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西洋音乐,师从俄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霍洛瓦特夫人。为徐志摩中西合璧的优美诗歌《云游》谱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4年,大学毕业,在北平铁路的"扶轮中学"任音乐老师,创作《詹天佑之歌》。1936年,为萧军抗日小说《八月的乡村》的诗歌《我要恋爱》谱曲,此曲被誉为国内第一首抗日图书插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之后,前往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投身抗日救亡宣传,创作《老乡上战场》《风陵渡的歌声》《洗衣歌》《抗战进行曲》等抗日歌曲。此时他与女友洛姗(杜明远)结为伉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3月,王洛宾和萧军、塞克、朱星南、洛姗等人接受组织委派,由西安前往新疆宣传抗日,途经六盘山时,他们遇到当地一位名叫"五朵梅"的民间女歌手,她演唱的六盘山"花儿"深深地打动了王洛宾。他感悟:"最美的音乐就在自己的国土"。并决定放弃去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留学的打算,从此与中国大西北的民歌结下不解之。◆1938年4月,前往新疆行程受阻,王洛宾等人在兰州组建"西北抗战剧团",前往甘肃陇西、陇南、河西走廊以及青海等地宣传抗日。他为抗战剧团改编了《山歌》《盖堡歌》《大家要齐心》《五更盘道》《达坂城的姑娘》《你想娶她吗》《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春舞曲》《虹彩妹妹》《曼丽》《康定情歌》《等你到天明》等抗日歌曲,积极配合抗日宣传。1939年,"西北抗战剧团"被国民党当局勒令解散,王洛宾前往青海西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创作《穆斯林青年进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改编《黄昏的炊烟》《玛依拉》《流浪的穆沙》等我国的西部民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0年,负责组建"青海儿童抗战剧团",创作两幕抗日歌舞剧《沙漠之歌》和《杨柳叶儿青》《送郎出征》《筑路歌》等抗日歌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1年春,在兰州与妻子洛姗解除婚约。被国民党特务以"共产党嫌疑"罪名秘密逮捕,关押兰州沙沟监狱,羁押酷牢三年。在狱中为革命难友谱写《来,我们排成队》《我爱我的牢房》《小尤之歌》《睡在戈壁滩上》等十余首囚徒之歌,为罗云鹏烈士之女罗立力谱写儿歌《大豆谣》,用歌声鼓励狱中革命难友团结斗争,向往自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4年春,经多方营救出狱,回到青海继续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创作《爱子孙,更爱我中华》《青海青》等抗日歌曲。改编《四季调》《花儿与少年》《阿拉木汗》《都达尔与玛利亚》《依啦啦》《曲曼地》等西部民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与第二任妻子黄玉兰在西宁结婚,婚后养育三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9月,在青海光荣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时任西北野战军一兵团政治部文艺科副科长。大军西进新疆途经甘肃张掖,王洛宾与王震将军合作著名军歌《凯歌进新》。1949年12月,任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长。为参加农业生产的解放军战士创作《生产大合唱》《坎土曼之歌》《胜利渠水哗啦啦》等歌曲。改编《哪里来的骆驼队》《我不愿擦去鞋上的泥》《在银色的月光下》等新疆民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1年12月,其妻黄玉兰在北京病逝,葬于涿州上念头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2年,任喀什南疆军区文工团音乐教员、创作员。随解放军骆驼运输大队为西藏阿里驻军运送物资,创作大合唱《英雄的骆驼队》《高高的白杨树底下》《骆驼羔子快长大》。改编《沙枣儿花香》《圆圆的》《美就美在眉毛上》等十余首新疆南疆民歌。◆1956年,新疆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为他颁发《1956年度新疆军区优秀战士立功证书》将立功喜报寄回涿州老家。(现收藏于涿州王洛宾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7年,任新疆军区文工团音乐教员、创作员。创作七场歌剧《战斗的历程》(剧情为新疆人民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和七场歌剧《无人村》(剧情为解放军在荒漠寻找罗布泊人),创作歌曲《亚克西》《黑力其汗》《我们在天安门见面》改编《牡丹汗》《白鱼》等新疆伊犁民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王洛宾的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民音乐家王洛宾艺术简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洛宾(1913-1996)祖籍涿州,生于北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理事,曾任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长,新疆军区文工团创作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生中共搜集、整理、改编、创作歌曲千余首,出版《最新苏联歌曲集》《哈萨克歌曲集》《洛宾歌曲集》《在那遥远的地方﹣英汉对照歌曲集》《丝路情歌﹣英汉对照歌曲集》《纯情的梦﹣王洛宾自选作品集》等六部歌曲集。创作《沙漠之歌》《无人村》《两代人》《战斗的历程》《托穆尔的百灵》《带血的项链》《奴隶的爱情》等七部歌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之后,他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山西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创作《风陵渡的歌声》《老乡,上战场》《洗衣歌》《抗战进行曲》等抗日歌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在兰州参加"西北抗战剧团",他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他走遍了大西北的草原和绿洲,搜集大量的各民族民歌进行加工、整理、改编。他创作、改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阿拉木汗》《曲曼地》《在银色的月光下》《玛依拉》《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西部民歌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1年,《在那遥远的地方》荣获中央文化部、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金唱片特别创作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2年,《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选为"20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6年,《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国防科工委评选搭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遨游太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位被世人誉为西部歌王、民谣之父的民族音乐家,一位视音乐为生命的传歌者,一位一生中共搜集、整理、改编、创作歌曲千余首,出版《最新苏联歌曲集》《哈萨克歌曲集》《洛宾歌曲集》《在那遥远的地方﹣英汉对照歌曲集》《丝路情歌﹣英汉对照歌曲集》《纯情的梦﹣王洛宾自选作品集》等六部歌曲集、创作《沙漠之歌》《无人村》《两代人》《战斗的历程》《托穆尔的百灵》《带血的项链》《奴隶的爱情》等七部歌剧的音乐大师,这就是人民音乐家﹣-﹣王洛宾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洛宾(1913-199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籍贯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其间曾先后两次入狱达十八年之久),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一生创作歌剧七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1000余首,出版歌曲集六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的作品多以情歌为主。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并且荣获国家颁发的"金唱片特别创作奖";《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玛依拉》、《青春舞曲》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西部民歌,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已成为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表彰他为20世纪中华音乐传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7月授予他"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葡萄沟游览结束,与其说是看葡萄沟的景色,不如说就想看看王洛宾老先生生活过的地方,对王洛宾老先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