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旅行者二号

探索与发现

<p class="ql-block">  1977 年 8 月 20 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上,我就是肩负着特殊使命、代号为“旅行者二”号的航天器,我将开启漫长而又充满梦幻的太空之旅,也是一次一去不复还的伟大壮举。此时此刻,将向美丽的地球家园告别,场面是那样的宏大,气氛是那样的悲壮,全世界都为之瞩目。随着一声巨响,我箭一般的射向天空,向茫茫的宇宙飞去!</p><p class="ql-block"> 我携带着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探测设备,在茫茫太空中飞行,向着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目标飞去。其实,我这次的太空旅行并不孤单,还有一个孪生兄弟“旅行者一号”,它于9月5日晚我15天发射升空。只不过我们的轨道不一样,它所处的轨道会让它更快地远离太阳、先行一步到达目的地。而我所处的轨道则保留了我能飞越更遥远的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可能性。它于1979年3月抵近木星,1980年11月抵近土星。而我紧随其后,1979年7月到达木星。我们接力完成长达8个月的抵近观测,为木星及其5颗卫星拍摄了超过3万张高清图像,解释了这颗气态巨星的复杂磁场、大气涡旋及卫星系统的动态特征。</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两个成功完成了对木星抵近观测后,分道扬镳,它离开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的轨道面,也叫黄道面,奔赴恒星际空间。而我则继续孤身挺进更遥远的冰巨星世界,承担着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抵近与科学探测任务。1981年8月到达土星,在土星的附近,我被它那华丽的环系所吸引,那些由无数冰粒和岩石碎片组成的环带,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它们的分布、组成以及与土星的相互作用成为了科学家们深入研究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  我于1986年1月抵近天王星,在对天王星观测时,捕捉到其98°极端自传轴倾斜与磁场严重偏离自转轴的诡异现象。经典理论认为,行星磁场的产生,依赖于自转带动的行星内部导电流体的运动对流,磁轴应与自转轴大致对齐,但天王星的异象,对经典理论提出了挑战。1989年8月抵近海王星。按最初任务,是这趟行星探索的“终点站”。因为它处于太阳系的边缘,距离太阳约30个天文单位。它是一颗气态行星,所接受的太阳光相当于地球接受太阳光的0.1%左右。在对它进行抵近观测时,发现它表面积的大气流动速度最高可达2000公里/小时,这是我们在太阳系所有行星中所测得的最强风速,而且这些风的流动方向往往与海王星的自转方向相反。海王星有6颗卫星,其中海卫一表面覆盖一层坚冰,对光的反照率极高,温度在零下235摄氏度左右,由此科学家推测海卫一上存在间歇性的冰火山喷发活动,向大气层中喷出大量的氮气,暗示着海卫一存在着氮这类生源元素,而且还可能拥有冰下液态水海洋,这就使海卫一成为人们寻找地外生命信号的目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完成了对太阳系主要行星的探测任务后,我继续朝着太阳系外进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远离了太阳的引力束缚,进入了星际空间。这一阶段的旅程充满了未知,因为在此之前,人类对于星际空间的了解相对有限。</p><p class="ql-block"> 2007年,我在84个天文单位处,穿越了终端激波面。终端激波是太阳风与恒星介质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边界。当太阳风等离子体以300-700公里/秒超声速运动遇到星际介质的阻碍时,会在极短的距离内发生速度突然下降,导致等离子体被强烈压缩,进而引起密度、温度等参数突变。就像飞机遭遇气流影响而引起的颠簸一样。</p><p class="ql-block"> 在星际空间中,我面临着恶劣的环境,周围充满了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线,温度也极低,但这并未阻止我前进的步伐。我继续收集着星际介质的相关数据,例如星际气体的密度、温度以及磁场的特性。这些数据对于科学家们理解恒星形成、银河系的演化等重大天文问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1990年2月14日,我的兄弟“旅行者一号”在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向地球回眸一望,拍摄了一张太阳系八大行星第一次“全家福”照片。在这张照片中,太阳仅是画面中心的一个微弱亮点,八大行星如同散落在黑色幕布上的尘埃,地球看似一个“暗淡蓝点”。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这个承载着70亿人类生命的星球,在宇宙的尺度下不过是“一粒悬浮在空旷中的微尘”。这绝对是一张能够深刻反思人类对自身地位的认知、在科学史上具有哲学意义上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Sagan)对此大发感慨:“再看看那个光点,就在这里,这就是家,这就是我们。在这个小点上,每一个你爱的人,每一个你认识的人,每一个你听说过的人,每一个人,无论他是谁,都曾经生活过.....我们的星球只是在这被漆黑包裹的宇宙里一粒孤单的微尘而已。我们如此的不起眼,在这浩瀚之中,我们不会从任何地方得到提示去拯救我们自身.....我们应该更加亲切和富有同情心地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更加保护和珍惜这暗淡蓝点——这个我们目前所知唯一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离开地球已有48年又55天,处于距离地球134个天文单位,即是201亿公里的地方,也就是说若果用手机通话,地球上18个小时后才能听到我的声音。但我依然在星际空间中孤独却又坚定地以每小时48125公里的速度飞行着。虽然经过了48年,我的部分设备已经停止工作,但仍有部分仪器在顽强地运行,继续为人类传递着来自宇宙深处的信息。我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使者,带着人类对未知的渴望和勇气,向着更加遥远的宇宙深处迈进,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能够遇到其他智慧生命,向它们传递来自地球的问候,告诉它们在浩瀚宇宙中曾经有这样一群勇敢的地球人,他们不断地追求着对宇宙的探索,渴望与宇宙中的其他文明建立联系。当然,当我的能量耗尽,失去全部功能之后,虽不能为人类工作,但仍然可以以钢铁之躯在太空继续飞行,直到有一天或被某个星球俘获,或坠入天体黑洞化为灰烬或为气体,那时的我已将不复存在,但我的这次太空之旅和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载入人类探索宇宙的史册! </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