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师老人林桂英的故事

巧克力

<p class="ql-block">  在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内,有一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99岁的林桂英,73年前就是从这里出发,随石油工程第一师辗转各地,1961年来到胜利油田的。</p><p class="ql-block"> 照片里的李应时、林桂英是一对夫妻,他们同为19军57师的军人。1952年,得知要接受新任务,作为军人和党员,服从命令是天职。26岁的林桂英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后,毅然踏上了艰辛的寻油之旅。</p><p class="ql-block"> 【采访林桂英】“1952年,我刚26岁。得知要接受新任务,作为军人和党员,不能后退、只能前进。”</p><p class="ql-block"> 当时中国要大力发展石油工业,但全国的石油队伍仅有四千多人,1952年,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57师近8000名将士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集体转业到石油战线。从此,中国石油工业历史上,有了一个不朽的名字:石油师。石油工程第一师的全体官兵,是脱下军装的解放军,被称为共和国石油工业的“军魂”。从山清水秀的汉中到寸草不生的荒原,凡有石油处必有石油师人。</p><p class="ql-block"> 老人珍藏着一个日记本。日记本的主人是她的爱人也是战友李应时。本上工工整整记录着从华一井到华八井的每个勘探队伍、发现地址。华八井铭刻了他们那一代石油人的青春、热血与激情。</p><p class="ql-block"> 【采访林桂英】“1961年年初,又突然接到前往东营工作的通知。领导征求意见,询问有没有什么困难?身为共产党员的我们,没有任何犹豫,把孩子留给老人,双双来到一望无际的盐碱滩。”</p><p class="ql-block"> 战士们放下钢枪、为国找油。他们边学边干,打造了一支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石油铁军。大家不怕苦不怕难,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屡立新功,在荒无人烟的盐碱地建起家园。</p><p class="ql-block"> 【采访林桂英】“记得当时一片荒凉,东营村一个简陋的小棚子就是家。其实,把家称作“窝”更恰当,这里小得只能容下两个人。蚊子很大、很多,外面下大雨时屋里就下小雨。”</p><p class="ql-block"> 第一批来这里找油的不到200人,分配的粮食不够吃,林桂英的老伴李应时当时是办公室主任,三天两头向上级申请物资。为了给工作人员改善生活,祖籍山西的林桂英,在工作之余常去厨房帮忙擀面条。</p><p class="ql-block"> 【采访林桂英】“记得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吃完草种子做的食物后不消化,就边走边不停地捋胸脯和肚子。食堂里没有专门的厨师,我下班后去帮着擀面条。吃上一碗面,大家的工作劲头更足了,我觉得很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当时,石油工业部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比他们的条件好不了多少。土坯房就是工作室兼休息室,他们也经常吃不饱。但是,找油的激情在胸腔里燃烧着,让每个人瘦瘦的,却充满力量。</p><p class="ql-block"> 【采访林桂英】“华八井出油的时候,大家都争先恐后去看地里往外冒油,比看冒金子还要兴奋。余秋里将军还打趣说:’你们快点跑!怎么男同事还没女同事跑得快啊?”</p><p class="ql-block"> 对于耄耋之年的老人,很多具体的细节和往事都如烟飘散了,但林桂英依然记得他们为祖国献石油的日子里,相濡以沫、白手起家的那个小窝;记得康部长爱吃她擀的面条,让她忙碌并骄傲着;记得华八井出油后,大家像过年一样欣喜若狂……</p><p class="ql-block"> “哪天一定来尝尝我亲手做的面”一次采访后,老人真诚地发出邀请。对林桂英而言,面条里一定藏着别样的味道与记忆。为了不辜负老人的心意,我们决定赴约。这就是记者拍下的照片。一碗碗面不仅热腾腾香喷喷,而且色彩缤纷、秀色可餐。</p><p class="ql-block"> 当年,物质匮乏的年代,一碗面就是一碗实实在在的鼓舞。今天,生活富裕了,这碗面对于我们来说更加难得和珍贵。碗空了,心却满了,其中的滋味值得我们反复品尝、深深回味。</p><p class="ql-block">(老人唱歌《我为祖国献石油》)</p><p class="ql-block"> 听党话更党走,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是胜利人坚定不移的政治本色。</p><p class="ql-block"> 从保家卫国到心向胜利,石油师用鲜红的五角星照亮了胜利的梦想和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