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欧式城堡与中式情怀</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邹天顺</b></div> 早听说广州<b>花都区九龙湖</b>的欧式建筑风格独特,颇具观赏价值。周日一大早,我们五位诗友兴致勃勃地驱车六十多公里,前往九龙湖,旨在亲身体验和欣赏那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与异域风情的融合之美。<br> 同行中和我同龄的<b>梁大姐</b>以及<b>唐老师</b>和<b>邓老师</b>三位女诗友面对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显得格外兴奋和激动。她们不停地变换各种姿势,摆出各种造型,拍出风格各异的美丽照片,试图将这份独特的美丽永久定格。置身于这些域外建筑之中,拍照似乎成了我们此次出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组织者<b>小陆</b>,很有耐心地充当三位女士的摄影师,当然,他自己也拍出了不少年轻帅气的靓照。尽管我对拍照并不是特别热衷,但在伙伴们的感染下,也自然而然地被拍了几张出游纪念照。<br> 我们上午9点准时抵达目的地,沿着小街缓缓而行,走走停停,拍拍照,聊聊天,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悠闲与惬意。不知不觉间,时间已悄然流逝至12点,我们便在小街上找了一家餐馆,享用了午餐。有趣的是,这顿午饭虽是中餐,却是在一座典型的西式建筑里享用的,真是别有一番风味。<br> 午餐过后,我们继续驱车前往山顶,去观赏这里最负盛名的<b>“国王酒店”</b>。这家酒店雄踞于九龙湖山顶之上,其设计灵感源自欧洲中世纪贵族居住的城堡,无论是城门、城塔、主塔、副塔,还是宫殿等核心建筑元素,都一一具备,堪称最能体现欧洲中世纪西式建筑风格的典范之作,最具仪式感的城堡文化。这里的环境古朴大气,城堡建筑元素在客房的每一处细节中随处可见,真正做到了“让客人在每一处细节中感受欧洲中世纪城堡文化的独特魅力”。<br> 酒店的外观宏伟壮丽,内部摆设精致考究,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欧洲中世纪城堡风情。伙伴们自然不会错过这个绝佳的拍照机会,纷纷将这家酒店的里里外外仔细观赏,并拍下了大量精美的照片。最具风情的当属<b>唐老师</b>。<font color="#b06fbb">抵达国王酒店时,她依据环境的变化,换上了一套极具中式风格的紫色旗袍,仿佛要在西式建筑里彰显出中式文化的独特魅力。 </font><br> 在九龙湖整个欧式建筑群里,最为常见的树种莫过于荔枝树。时值夏季,正是荔枝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挂满了鲜红诱人的荔枝果,宛如一颗颗璀璨的宝石。诗人杜牧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果肉鲜美多汁,早已名声在外,就连唐朝时深居后宫的杨贵妃也对其垂涎三尺。<br> 在这个荔枝果园里,尽管我没有亲自品尝新鲜荔枝,但还是忍不住立身荔枝树旁,要同伴小陆帮我拍了几张照片,尤其还拍下了那个伸手欲摘荔枝果的镜头,以此来证明自己对荔枝的亲近之情。当然,为了纪念这次难忘的旅行,<font color="#b06fbb">我还特意创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的“快门轻按留清景,满袖余香伴笑吟”,就描绘出了当时的拍照场面。</font><br> 在绿茵茵的草坪上,竞相拍照的三个美女诗友见我走了过来,便要求我帮她们来一张<font color="#b06fbb">三大美人同框照</font>,然而,天公不作美,此时的天空中已是乌云密布,暮色一片,本来白富美的三个大美女被我拍成了可爱的黑妹子。正当大家还在嘻嘻哈哈地大笑之时,瓢泼大雨已铺天盖地而来。于是,我们不得不提前结束了行程,下午三点半左右,我们于暴雨之中开着车漫漫地踏上了返回清远的归程。<br> 一路上,在我脑海中依然挥之不去的还是那欧式城堡风格的建筑形象。然而,几天后之,当视觉的震撼逐渐褪去,在我心底翻涌的,不再是那些异域风情的建筑细节,却是对在我们这片土地上西式建筑兴起的深切思索。<br> 站在五千年文明的长河之畔回望,这片孕育了榫卯智慧、飞檐美学的土地上,<font color="#b06fbb">为何会涌现出如此多复刻异域的城堡?那些尖耸的穹顶、厚重的石墙,纵然裹挟着跨越山海的浪漫,而承载着华夏文明密码的古建筑,又何尝不是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font>雕梁画栋的亭台,凝结着匠人们“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巧思;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勾勒出“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诗意栖居。它们不仅是砖木土石的堆砌,更是先辈们生活哲学与美学追求的具象化表达。珠海那座缩小版的圆明园,虽然重现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皇家气象,却也不过是浩瀚中华文明遗产中的沧海一粟,难以承载中华古建筑的万千风华。<br> <font color="#b06fbb"> 此刻,我的思绪跨越重洋,在塞纳河畔、莱茵之滨,是否也会有飞檐与银杏相映成趣?是否也会有曲水流觞的园林,将东方的含蓄与婉约,浸润进西方的砖石草木?当我们将异域建筑请进家门时,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建筑瑰宝,又该如何在当代找到安身立命之所?</font><br> 我常想,那些古老的中华建筑,如徽式、晋式、苏式,每一砖每一瓦,无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诸如徽式建筑的白墙黛瓦、马头墙,晋式的大院深深、雕梁画栋,还有那苏式的园林之美,每一处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珍藏。它们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为何我们没有更多地去挖掘、复原和传承这些瑰宝?<br> 如果未来的中华大地能成为一座巨型的建筑博物馆,那该多好啊。在南粤潮湿的季风里,徽派马头墙能与骑楼并肩而立,让青砖黛瓦的古朴与岭南风情的热烈共谱华章;在北方广袤的原野上,江南园林的玲珑水榭,能与四合院的方正格局交相辉映。唯有让这些沉淀着岁月精华的古建筑重焕生机,方能让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让古老的建筑艺术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璀璨光芒。<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6月27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