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巨流河》第十章“台湾文学 我们”的文字如汹涌的潮水,在我心中激荡许久仍难以平息。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总有一种读了还想读的感觉。这一章写出了她讨台湾文学的贡献,是她的心里收获,一位文学工作者此生能有如此经历和成功,是心安的滿足。</p><p class="ql-block">齐邦媛先生以细腻而沉痛的笔触,将那段烽火岁月中无数人颠沛流离的命运、知识分子对文化传承的坚守,以及对和平与希望的执着追求,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这一章里,我不仅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与无情,更触摸到了人性中最坚韧、最温暖的光芒。</p><p class="ql-block">第十章中,战火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人们的生活。随着战事的推进,南开大学在日军的轰炸下化为废墟,这不仅是一座学府的毁灭,更象征着文化的重创。齐邦媛先生回忆道,曾经充满书香与朝气的校园,瞬间变成了一片瓦砾,“弹片削过的树木,焦黑的残垣,在风中呜咽的书卷残页”,这样的场景令人痛心疾首。而师生们被迫踏上流亡之路,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心中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迷茫,在战火纷飞中辗转迁徙。</p> <p class="ql-block">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我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它不仅夺走了人们的家园,更摧毁了无数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然而,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师生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在流亡途中坚持办学,在简陋的环境中继续传授知识。这种对文化的坚守,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他们明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要文化的火种不熄,民族的希望就依然存在。这让我对那个特殊时代的知识分子充满敬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p><p class="ql-block">除了对战争与文化的描述,第十章中人物的情感与命运也深深触动了我。齐邦媛与张大飞之间纯洁而又无奈的感情,在战火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凄美。张大飞投身空军,明知前方是九死一生,却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保卫祖国蓝天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他写给齐邦媛的信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她的关怀与对国家的忠诚,而最终那封诀别信,更是让人心碎。“我死之后,抚恤金一半给我弟弟,请他在胜利后回家乡奉养母亲,另一半就买书籍给你.……”这简短的话语,承载着无尽的深情与遗憾。张大飞的牺牲,不仅是齐邦媛心中永远的伤痛,也让我看到了无数热血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乃至生命的伟大情怀。他们的奉献,让我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p><p class="ql-block">从这一章中,我还感受到了齐邦媛先生对和平的深切渴望。经历了战争的磨难,她比任何人都明白和平的珍贵。那些在战火中失去生命的亲人、朋友,那些被摧毁的家园和文化,都成为了她心中无法磨灭的伤痛。而这种伤痛,也转化为了她对和平的坚定追求。她用文字记录下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过去,更是为了警示后人,让我们珍惜和平,避免战争的悲剧再次上演。</p> <p class="ql-block">在当今时代,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但国际局势依然复杂多变,战争的阴影并未完全消散。因此,齐邦媛先生传递的和平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和平的珍视,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矛盾,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p><p class="ql-block">《巨流河》第十章,是一曲悲壮的历史挽歌,也是一首激昂的生命赞歌。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体会到人性的光辉与伟大。齐邦媛先生的文字,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段尘封的历史,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的苦难与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永远铭记这段历史,珍惜和平,努力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以实际行动告慰那些在战火中逝去的英灵,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