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的良师——《一片秋叶》连载之三

程端和

<p class="ql-block"> "授人以渔"的良师</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小学有初小,高小之分。我是李胜小学首届高小毕业生。</p><p class="ql-block"> 1958年大跃进运动″刮共产风",何潭村的农民被赶到他处,李胜小学迁办到该村,我们班近50个年龄十岁左右的学生住进一户农民家,堂屋做教室,各住房分成男女集体宿舍。</p><p class="ql-block"> 熊羽仪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面对一群从未独立生活的小孩,熊老师担当起教师,保姆双重职责。</p><p class="ql-block"> 熊老师的语文课以课本开讲,随及引伸到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社会良习,异地见闻,政治时事……引人入胜地把学生带到多维知识领域去穿越;所出作文题失之套路,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各抒所思,每位学生作文批改都逐字逐句地修改引导,眉批的红字近作文的三分之一,批改后学生同一命题必须重做一次;小学五年级超出课本开始增加文言文阅读和初步理解,系统性开展语法知识的讲授和训练,我在初中学的相关语文知识都在熊老师讲授范围之中。</p><p class="ql-block"> 学生父母都是地道农民,寡见陋闻,不可能在知识方面引导子女。熊老师在课堂上讲他的上海武汉生活见闻,讲中国历史的大事件,讲因勤奋而成就事业的名人轶事,讲学生要立志成材为国家做事的情怀,讲个人修养的小节要求……那尊长辈慈祥之容,循循善诱启迪学生之风,期待学生健康成材之眼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一生。</p><p class="ql-block"> 我们幼小并不知熊老师人生经历,成年后同学们都认为,熊老师的腹中诗书和风范修为在当年非是一般农村小学教师之列。</p><p class="ql-block"> ′1</p> <p class="ql-block">  当时农村的卫生状况所致,班上有几位头上长喇癣严重的同学,特别是夏天腥臭之味难受。集体宿舍安排和课堂排座很受同学不待见。</p><p class="ql-block"> 熊老师几次在课上课下做工作,保护喇癣同学幼小心理尊严,同时寻药寻方帮他们洗头治喇癣;一次劳动课我右手肘外伤,后化脓溃烂,熊老师每晚帮我消毒上药,前后月余方瘉;50多名小孩集体生活,时有学生生病,熊老师抱着小药箱挨个护候……</p><p class="ql-block"> 社会底层农村小学生,见识有限,熊老师自费为我们订有多种报刊,课前读报是必备活动,全校为我班独行;他经常教肓我们的做人做事修为,立志为国家建设出力。</p> <p class="ql-block">  1959年春的一天,我在宋埠托卖店见到熊老师当卖他的一块旧手表,瘦削的脸上一片腊黄色,疲惫地告诉我他有严重的胃病,当卖手表以治病和调养,并告诫和鼓励我要努力学习……</p><p class="ql-block"> 秋季开学时,同学们才知道熊老师调走了。</p><p class="ql-block"> 我再没能见到恩师。</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我们考初中,李胜小学在宋埠考区平均分数第一,录取率第一。为此,后接任班主任由普通小学老师提拔到歧亭中心小学当校长。</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都清楚,综合基礎是熊羽仪老师夯实的。</p> <p class="ql-block">  1969年我工作下乡驻地偶知是熊老师家乡原"桥梁二社",遍访熊姓村落未得恩师信息。</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后原李胜小学几位同学偶聚,无不思及熊老师们师表之尊,育人之严,视生如子之高风亮节,都表示若得恩师去处,一定相约去拜见或拜祭!</p><p class="ql-block"> 憾矣!受师之恩毋有报恩之隙!</p> <p class="ql-block">  上篇:外婆的小楼;</p><p class="ql-block"> 下篇:半片砂轮;</p><p class="ql-block"> 本文插图均为笔者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