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刻铭记历史 赓续红色薪火</p><p class="ql-block"> 作者:张宏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双鹤乡地处乡宁县东南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个块古老而神圣的土地。在此孕育产生过第一届中共乡宁县委,诞生过抗日爱国部队213旅,建立过乡吉特委红色政权组织,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历程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11月太原失守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把山西省政府转移到吉县克难坡,乡吉两县相继成为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乡宁南部是扼守晋南沦陷区日军的前沿阵地,从东到西布满了抗日军队。尤其东南部双鹤乡,则是共产党领导的机关和部队抗日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因此,38年春乡吉特委诞生驻扎在章冠村,山西政治保卫二支队移住鹤坡村,随后山西新军213旅在鹤坡村成立。1938年10月,中共乡宁县委在辛庄村成立。</p><p class="ql-block"> 213旅是在山西省委领导下的全面抗日部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抗日自卫队时期,包括乡宁、吉县、襄陵、汾城、新绛、稷山、河津等七个地方的抗日武装力量;第二阶段是山西政治保卫队第二支队时期,支队长郝玉玺;第三阶段是山西新军213旅阶段,旅长郝玉玺,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全旅共有指战员两千余人,其中党员三百余人,受中共晋西南军区党委副书记张友情直接领导。随着党的力量壮大,阎锡山感到了危机,于是在1939年12月发动了“十二月政变”(又称“晋西事变”),杀害了旅长郝玉玺,213旅被迫转移到太原革命根据地,与八路军主力汇合,后被合编为太岳军区新二团,至此进入新的革命斗争,圆满完成了使命。213旅以鹤坡村为依托,在三官峪、马壁峪、豁都峪、七郎庙等地,累计开展大小战斗二百余场次,消灭敌人一千二百余人,活动范围达到两千余平方公里,为整个晋西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2013年10月鹤坡村被临汾市党史研究室确定为首批党史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1939年,山西新军213旅成立时,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为213旅撰写了旅歌,至今读来仍然慷慨激昂、悲壮豪迈:血战两年敌胆寒,抗战已走上新阶段,二一三旅英勇的姿态,誓为民族坚决抗战,我们都是黄帝子孙,谁愿忍气受人涂炭?我们都是民族优秀儿女,谁愿甘心任人横暴摧残,英勇团结,刻苦坚强,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站在抗日的最前线,战!战!战!还我锦绣河山。慷慨激昂的旅歌振奋人心,激励213旅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时的双鹤乡人民,积极支持和配合213旅抗战,为213旅提供了大力的后方支援和保证。</p><p class="ql-block"> 213旅与八路军汇合后,留下县委宣传部长杨耀,二区区委书记董光华和交通员闫佐江等人,继续搞地下工作。1940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盘踞在腰里村的闫匪军先后逮捕了董光华和闫佐江,并残杀在蝉峪河。</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要时刻牢记历史,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要活出骨气、活出民族的气节,要时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以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而奋勇向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