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项兆金散文《古砚情怀》以古砚为叙事核心,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以下从他的写作特色和现实文学价值两方面进行分析:</p><p class="ql-block"> 写作特色</p><p class="ql-block"> 1. 虚实相生,文脉交融:文章以作者项兆金游历“三苏祠”开篇,由苏轼的“天石砚”传说切入,将历史故事与现实游历相结合。在介绍藏砚时,既描绘砚台的材质、形制等客观特征,又穿插包拯、李煜等历史人物与砚台的故事,使古砚成为串联历史与现实的纽带。如讲述包拯“不持一砚归”的传说与出土歙砚的史实相互印证,虚实结合,增强了文章的历史纵深感和文化厚重感 。</p><p class="ql-block">2. 细腻描摹,生动传神:作者项兆金对古砚的描写细致入微,调动多种感官,展现砚台的独特魅力。如描写金鸡石梅花坞龙凤鼓型古砚时,“墨汁倾入,所雕龙凤竟似活物,灵气四溢。此砚石质坚密,抚之如婴儿肌肤,叩之发金玉之声”,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将古砚的精美与珍贵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古砚的非凡之处。</p><p class="ql-block">3. 旁征博引,底蕴深厚:该篇散文文中大量引用诗词、典籍,如苏轼描写歙砚的诗句、晋代郭璞《尔雅》中对“蝙蝠石砚”的记载等,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增添了文学色彩,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这些引用与古砚的介绍相得益彰,进一步凸显了古砚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4. 情感真挚,以物喻人:作者项兆金将对古砚的热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同时借古砚抒发对人品、治学精神的感悟。如通过普通学生砚“砚堂凹陷极深,几欲穿透”的描写,赞颂古人治学之苦;以砚台“经久用而愈显温润”类比君子之交,使文章在文化叙事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情感真挚自然,富有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现实文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1. 传承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项兆金的千字散文《古砚情怀》通过对古砚的介绍,详细阐述了砚台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传统文房四宝的独特魅力,有助于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p><p class="ql-block">2. 倡导工匠精神,弘扬治学精神:文中对古砚制作工艺的描述,体现出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通过普通学生砚等事例,展现古人寒窗苦读、勤奋治学的精神。在当今社会,这些精神品质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激励读者在各自的领域中追求卓越,踏实奋进。</p><p class="ql-block">3. 启迪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文章以优美的笔触展现古砚之美,引导读者欣赏古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古砚情怀》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丰富精神世界的窗口,使人们在喧嚣中寻得一方宁静,获得心灵的滋养 。</p><p class="ql-block">4. 反思历史与人生,传递价值观念:作者项兆金借古砚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如李煜、包拯等,引发对历史兴衰、人品操守的思考。文章传递出清廉、坚守、谦逊等积极的价值观念,对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具有启示作用,促使读者在面对物质诱惑和人生抉择时,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精神的富足 。(佚名于武汉东湖学院)</p> <p class="ql-block">陈道师铭古砚一方</p> <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一年王铎书古砚</p> <p class="ql-block">竹道人勒古砚</p> <p class="ql-block">汪仕慎铭古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