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遵义钛厂:三线建设中的闪耀坐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宏大历史进程中,遵义钛厂作为重要的工业项目,承载着时代的使命与期望,在祖国大西南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工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三线建设伟大成就的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代召唤下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威胁与经济封锁。为加强国防安全,优化工业布局,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将工业建设的重点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遵义,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区域,遵义钛厂应运而生。1964年,冶金部决定整合辽宁抚顺301厂的钛实验车间(整体)、上海合利冶炼厂的部分生产车间和职工,内迁到贵州,共同组建西南钛锆厂,选址定在遵义南郊的长岭岗下、舟水河畔,这里原是废弃的遵义焦化厂 ,交通便利,厂区规划面积750亩。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一场艰苦卓绝的建设征程就此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艰难的建设历程与技术突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建设初期,遵义钛厂面临着诸多困难。技术上,海绵钛生产工艺复杂,国内相关技术基础薄弱,需要不断探索和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设备方面,部分关键设备国内无法生产,如大容量电炉及配套变压器,好在冶金部协调抚顺301厂,调给906厂一台6000千伏安的电炉及全部配套设备,解了燃眉之急 。为赶工期,全体建设者秉持“边设计、边建设、边解决问题、边生产”的“四边制”原则,三班倒施工,早期的办公室都是干打垒土房子,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怀着对国家建设的满腔热忱,攻坚克难。1966年10月6日碳化炉投产,1967年2月17日产出第一炉海绵锆,7月13日锆铪系统一期工程建成 。1969年3月28日钛渣炉点火,4月24日生产出第一炉高钛渣,随后又陆续攻克氯化、精制、还原、蒸馏、电解等各项工序。1970年9月17日,遵义钛厂全流程建成投产,第一炉海绵钛出炉,标志着我国海绵钛生产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跨越,具备了规模化生产能力,在当时达到国际千吨级钛厂规模水平,为我国钛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持续发展与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建成投产后,遵义钛厂不断发展壮大,历经多次更名,从最初的西南钛锆厂、906厂,到后来的遵义有色金属冶炼厂、遵义钛厂,直至2013年整体改制为遵钛集团,企业规模和技术实力持续提升。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家具备全流程规模化生产海绵钛的企业,而且成为国家海绵钛相关行业标准制定的主起草单位 。多年来,遵钛集团“航天牌”海绵钛长期作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主要基础材料,为我国“两弹一星”等国防事业以及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原材料,有力地保障了国家战略安全。在民用领域,海绵钛广泛应用于化工、医疗、海洋工程等行业,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 。同时,遵义钛厂在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不仅为企业自身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还为我国钛工业乃至整个有色金属行业输送了新鲜血液 ,带动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遵义钛厂作为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它的诞生、发展与壮大,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见证,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在新时代,遵义钛厂(遵钛集团)依然在持续创新发展,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激励着后人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