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九国之旅——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上)

眼泪笑了

<p class="ql-block">波黑地图</p> <p class="ql-block">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简称波黑),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首都萨拉热窝。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贯穿全境,是个内陆山地国家。国土面积为51,209.2平方千米,人口约320.58万人。</p> <p class="ql-block">波黑是一个由多元民族宗教文化构成的“一个国家、两种文字、三个名族、四种宗教”的复合型国家。</p><p class="ql-block">一个国家;两种文字: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三个民族:波斯尼亚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四种宗教:伊斯兰教、塞尔维亚东正教、罗马天主教、犹太教。</p> <p class="ql-block">由于多元民族,宗教文化不同,信仰不同,长期以来矛盾、内战不断。仅波黑战争就造成约10万人丧生,近2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占当时波黑总人口近一半,85%的经济设施遭破坏。</p> 莫斯塔尔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城,驱车2小时到达波黑的莫斯塔尔,走进血色波黑。</p> <p class="ql-block">波黑战争中,莫斯塔尔沦为重灾区,城内5000多座建筑被损,工业、基础设施和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几乎毁于一旦。这座仅有10万人的城市,近2000居民在这起内战中死亡,近30000人逃离家园,颠沛流离。</p> <p class="ql-block">7年前拍摄的:战火摧残后的断垣残壁</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古城位于波黑南部,内雷特瓦河河畔。建于15-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小镇建筑风格多为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内雷特瓦河将莫斯塔尔小镇一分为二, 河东居住的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人,河西居住的多是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p> <p class="ql-block">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建筑,所以在莫斯塔尔,既可以看到立有十字架的天主教堂,也可以看到清真寺高大的宣礼塔。</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因一座老桥而闻名,一座曾有427年历史的石拱桥(始建于1566年,毁于1993年),横跨流经市区内雷特瓦河上的老桥。</p> <p class="ql-block">桥上跳水50欧起跳</p> <p class="ql-block">感谢钟导提供视频</p> <p class="ql-block">波黑战争中使这座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幸存的古桥没能逃过此劫 。两岸人民因战争而立誓断绝往来,于1993年9月9日将莫斯塔尔老桥炸毁。</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桥是2004年7月新建的。匈牙利军队潜水员捞起沉入河底近10年的原桥石料,不足部分取自当地采石场,尽量与原桥保持一致。桥头堡上,用英语雕刻的“don't forget 不要忘记”字样。</p> <p class="ql-block">老城区里连接两岸小巷的小桥,与周围古老石头为主体的建筑和鹅卵石铺就古街上浓浓的烟火气息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当年来时没有看到此桥,这次朋友特意嘱咐去看看。就在我们吃饭饭馆后面的小巷子里,很有特色,不逊老桥。</p> <p class="ql-block">感觉这座小桥有故事,老外团队特意上桥参观。在豆包上找到答案:这是莫斯塔尔老城的库姆巴拉桥,是莫斯塔尔古桥周边特色石拱桥,同属老城历史桥梁群。</p> <p class="ql-block">石砌拱桥,延续奥斯曼时期建筑工艺,用当地石材建造。桥身与台阶古朴与老桥风格相同,融入老城石板路与石屋。</p> <p class="ql-block">2005年莫斯塔尔老城的老桥及周边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萨拉热窝 <p class="ql-block">别过莫斯塔尔,第二次踏上萨拉热窝这片用鲜血染红的、一半城市一半墓地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对于中国人来说,因一部电影而熟悉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被困城1425天,是近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围城战役。走入这座被称为“欧洲耶路撒冷”的城池,这里与巴尔干半岛上其他国家不同的是随处可见清真寺宣礼塔与教堂钟楼,多种宗教和民族在此交融。</p> <p class="ql-block">当年号称“狙击手大楼”,在市中心制高点,只要大街上有路人一律扫射,恐怖至极。</p> <p class="ql-block">建筑物墙面、地面随处可见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血色玫瑰”,每一朵血色玫瑰都代表着至少有三人在此丧生。</p> <p class="ql-block">地面上的痕迹易于清理,饱经战火的建筑上那些斑斑点点的弹孔,却持久的保留在了上面,多少生命在这些弹孔下画上了句号。心灵上对战争的恐惧、厌恶和创伤难于愈合。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无法理解。战争成为萨拉热窝人民、城市记忆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当年的那场刺杀事件,使拉丁桥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让世界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它就像米里亚兹河上其他的桥一样默默无闻,不会成为旅人必到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7年前拍摄的,河水呈泥浆色</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拉丁桥修建于1799年,连接着米利亚茨河右岸与城市的天主教区。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这个天主教区被非正式地称为“拉丁区”,因此这座桥被称为“拉丁桥”</p> <p class="ql-block">拉丁桥事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奥匈皇储和妻子乘坐的汽车</p> <p class="ql-block">导游介绍说:“普林西普开枪后服毒药自杀,结果吃了假药;又跳河自尽,河水太浅没死成而被捕。”居然真有这样的巧合。</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普林西普做出的英勇牺牲,在1918年将此桥更名为普林西普桥,但到了1993年,又改回拉丁桥。</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巴西查尔西亚老城是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拍摄地,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萨拉热窝这个名字和瓦尔特联系在一起。电影中的主题音乐一直回响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耳畔。</p> <p class="ql-block">三角形的市政厅,建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p> <p class="ql-block">钟表匠谢德为了掩护瓦尔特,毅然独身前往钟楼与假联络员会面。谢德击毙了假联络员,转身,想要离开,枪声骤响,谢德缓缓倒下,院子里的鸽群飞起,在空中盘旋,像是对英雄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由波斯尼亚第二任奥斯曼总督格兹•胡色雷贝格拨款修建于1530—1531年。电影中瓦尔特与游击队员在寺内与德军激战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p> <p class="ql-block">国王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铜匠街,是老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街道两旁布满铜器店、手工艺品店和战争纪念品店。</p> <p class="ql-block">七年前的铜匠街是如此萧条</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铁匠铺,如今由老铁匠的儿子打理,拒绝游人在店铺外探头探脑,并禁止一切拍照,老凶老凶的。</p> <p class="ql-block">在萨拉热窝老城里,随处可见的地标性建筑,都会闪现电影里的镜头和台词。</p> <p class="ql-block">铁匠铺。下二图由团友荒田钓鱼提供,感谢🙏</p> <p class="ql-block">“尊敬的中国客人,只有在本店购买商品的客人才可拍照”</p><p class="ql-block">“本店是我们唯一的收入来源,我们希望您能珍惜在我们的产品上投入时间和金钱,并购买我们的一些产品,而不是仅仅拍照,祝好”。</p><p class="ql-block">看来,老板被热情的中国客人友好怕了,在店铺里写上中文提醒。</p> <p class="ql-block">“文化交汇之地”地标。其东侧是具有土耳其伊斯兰建筑风格的老城区。西侧是现代化欧式建筑风格的区域,代表着基督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巴斯卡希亚广场是老城的中心广场,四周环绕着各种古老建筑和店铺,塞比利喷泉是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离开让人窒息、耳畔不再回响老电影主题曲的萨拉热窝,深深吐了一口气。今晚升级5星酒店,遇上当地人举行婚礼。</p> <p class="ql-block">2025.6.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