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和绿皮火车的故事,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说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我国的交通远不如今天这般四通八达。高铁动车尚未诞生,私家车是稀罕物,长途汽车还只能缓慢颠簸在县际公路,飞机虽有,票价却非普通百姓所能承受。绿皮火车是当时人们长途出行、奔波谋生的主要交通工具。</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第一次坐火车,是1972年,我十四岁那年。那是寒假的一个上午,屋场里来了一辆卡车,母亲说这车去城陵矶火车站,正好你改田哥随车去临湘办事,你跟他去尝试坐火车的滋味。两小时后,我们随货车抵达城陵矶,立刻买了火车票,挤上了开往临湘的火车。那火车车身是墨绿色的,约十来节车厢,每节都标着“定员108人”,车窗抬起可开,座位是面对面背靠背的胶皮硬座。车头是烧煤蒸汽机牵引车,黑黢黢的烟囱,“吭哧吭哧”喷着浓烟,汽笛拉响时,连脚下的铁轨都跟着震动。我的站票是一张小小的硬纸板,上面印着“城陵矶——临湘”,无座,票价好像是一块多。车厢里人挤得满满当当,中间的过道早已站成长排。车轮碾过铁轨接缝的“哐当”声,混杂着邻座大爷呛人的旱烟味,将我这个初次出门的少年,裹挟在这空气浑浊而新奇的环境里。站了一个多小时,腿肚子早已发酸,脸上脖子上沾着煤灰,眼睛却瞪得溜圆,看乘务员推着铁皮小车吆喝“瓜子汽水饼干嘞”,看窗外朝后快速移动着的山川河流和房屋,看路边的小孩子们追着飞驰的火车撒着腿儿奔跑…,那次坐火车的经历,令我至今印象深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真正让我深刻尝到绿皮火车之外,更具特殊“火车滋味”的,是参军入伍时的那列“闷罐车”。车厢铁灰色,远看像个会移动的大铁箱,里面没有座椅,没有灯光,只有两扇推拉门和几个小小的透气窗,地板上铺着一层稻草。我们解开背包打地铺,二十来号人,铺挨铺人挨人地挤在一起。夜里,火车常停在小站让道,一停就是半个多钟头,车站喇叭里模糊的方言广播“叽里呱啦”响着,听不真切却吵得人难以入睡。最不方便的是如厕,小便得小心推开一点门缝朝外解决,大便则只能用胶桶充当马桶,车厢一晃动,那气味便在整节车厢里弥漫开来。在这寒冷的夜里,我们这群新兵蛋子挤在一起,唱着刚学会的几首军歌,听着老兵讲部队里的新鲜事,倒也觉得这冰冷的铁皮车厢里情意浓浓。</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此,绿皮火车成了我常接触的“老伙计”。当兵十三年间,每年探家、去军校上学、兵工厂实习、外地出差,前前后后坐了三十多趟。有关绿皮车的故事,酸甜苦辣全都有:既有挤成沙丁鱼罐头般的窘迫与酸楚,也有陌生人分享一个橘子、一句问候带来的微甜暖意;既有漫长等待、气味混杂、满身煤灰的煎熬之苦,更有抵达终点、见到亲人的无限甘甜。这些故事真要装起来,怕也能塞满一节车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中最难忘的是1982年春节前,那次临时决定的探家。由于匆忙,我只买到了一张无座票。腊月廿三的洛阳站,广场上黑压压的,全是候车的旅客。进站放行时,人流像开闸的洪水般涌向站台。我提着两个帆布提袋,斜挎着一个旅行包。多亏站台上值勤的两个小战士,见我穿着军装,一人帮着拎一个,拥着我才得以挤上车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车厢里的景象,至今想来仍心头发怵:座位底下蜷缩着人,厕所里挤满了人,过道里更是水泄不通,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我一手拎一个袋子,肩上挂着包,当我刚艰难地挪到车厢中部时,我一摸肩上,斜挎的旅行包不见了!我脑袋“嗡”地一声,那里面有我近一年的积蓄,还有车票和介绍信。这下我连老家都回不去了。我四处搜寻,也没找到挎包的影子,准是小偷划断我的挎包带偷走了,我懊丧至极!此时车厢里,烟味、汗味、烧鸡味混杂在一起;小孩的哭闹、大人的吆喝、车轮撞击铁轨的巨响,塞满了双耳。有好心的乘客勉强让我在座位边角挤着坐会儿,可过道的人流不断,刚坐下又得起身让路,几乎全程都是踮着脚尖,站到了岳阳。下车后,向车站验票员说明情况,幸好一身军装赢得了信任,车站才通融放我出站。站在岳阳站凛冽的寒风中,摸着空荡荡的肩头,又气又急。一转头,却看见旁边有位大嫂正默默给孩子喂着冷馒头,那一刻,心头的怨气忽然消散了一些——这趟狼狈的旅程,不过是绿皮车上无数普通人生存图景的一个片段罢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光一晃半个世纪,时代变迁如白驹过隙。如今,高铁如银色的闪电掠过广袤平原,动车组在城市间织就了密集的交通网,绿皮火车大多退守到了支线。那些在绿皮车厢里颠簸摇晃、混杂着各种气味的日夜,早已沉淀为遥远的记忆。如今,当我站在明亮的高铁站,只需刷一下身份证便能从容进站时,思绪时常飘回当年——那攥着硬板车票、在站台上奋力挤向绿皮车门的喧嚣光景。也许,正是经历过那些在铁皮车厢里摇晃前行的漫长岁月,才更懂得品味当下这份便捷的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注:以上图片为网图,侵必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