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随笔】阿伊特•本•哈杜村:摩洛哥沙漠中的千年红土传奇

孙建平游记

<p class="ql-block">小视频:阿伊特•本•哈杜村</p> 阿伊特•本•哈杜村坐落于摩洛哥南部瓦尔扎扎特省,地处高阿特拉斯山脉南麓。这座古老村落雄踞于瓦迪河北岸的山坡上,背靠荒凉的群山,面朝干涸的河床与绿洲,形成了一幅沙漠与生命共存的壮丽画卷。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守卫着一条穿越撒哈拉沙漠的重要商业路线,是古代从马拉喀什通往苏丹(今马里、尼日尔一带)黄金、盐巴贸易的必经之地。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的评价是:"阿伊特•本•哈杜是摩洛哥南部建筑的经典范例,指的是一组由高墙围起来的土制建筑,这是一处典型的前撒哈拉居民聚居区"。 村落的名字"阿伊特•本•哈杜"源自柏柏尔语,"阿伊特"意为"某某人的后代","本•哈杜"则是该地区首任总督的名字,整个名称可以理解为"哈杜子孙的村落"。据传,11世纪阿尔摩拉维德王朝统治时期,部落首领本•哈杜担任该地区总督,此后这座筑垒村便以他的名字命名。几个世纪以来,这座用烘干的泥土搭建而成的建筑群一直是"非洲最杰出的建筑精品之一",其地位被认为"不亚于埃及的大金字塔"。 关于村落的确切建造年代,史料记载不一。有资料显示它始建于公元8世纪,而更多文献则指出它修建于12世纪柏柏尔人穆瓦希德王朝的鼎盛时期。在那个时代,穆瓦希德王朝的势力北达西班牙南部,南控整个西撒哈拉,这座古堡很可能是为"守护穿越撒哈拉大沙漠的重要商路"而修建的军事与商业要塞。阿拉伯语中,这类防御性建筑被称为"Ksar"(意为"设防的城堡"),而阿伊特•本•哈杜则是这类建筑中最完整、最壮观的代表。 历史上,这里曾是骆驼商队的重要驿站。12世纪把海盐贩往沙漠的商队常在此落脚休整。即使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从马拉喀什前往阿伊特•本•哈杜村的道路依然异常曲折,需要穿越阿特拉斯山脉,经历4-5小时的盘旋车程才能到达,这种地理隔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保存了村落的原始风貌。 阿伊特•本•哈杜村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其独特的建筑形态与构造技术。整个村落由6座被称为"卡斯巴斯"(Kasbahs)的建筑群组成,这些堡垒式的建筑依山而建,层层叠叠而上,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远远望去犹如一座用红褐色泥巴堆积而成的金字塔,与周围的黄土荒山完美融合。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宏伟壮观,更体现了柏柏尔人适应极端环境的非凡智慧。 建筑材料与工艺方面,整个筑垒村没有使用一块石头或其他现代建材,全部采用摩洛哥特有的赤土泥砖垒筑而成。泥砖的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却极为实用:先将红土、水和稻草混合灌进木模(木模有两个槽,一次可制作两块砖),再放在阳光底下晒干作为建筑材料。建造时,工匠们将这些泥砖层层堆叠,用同样的泥浆作为粘合剂,手工雕琢出各种防御结构和装饰细节。屋顶则由带有苦味的柳木和芦苇杆编织而成,这种材料不仅能隔热,其苦味还可驱逐昆虫。 建筑结构与功能设计上,村落中的建筑物多为三层:底层用作马厩,二层是粮仓,三层是住宅。整个村落被高大的防御墙环绕,城墙四周建有箭塔和角楼进行辅助防御,山顶则建有全村的公共粮仓和瞭望塔。有外敌入侵时,全村人可以退守到山顶的粮仓进行最后的防御。村落内还建有清真寺、村民会议室、监视羊群的公共小屋等公共设施。这种集防御性与生活功能于一体的设计,展现了柏柏尔人社区组织的智慧。<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建筑特色与优势方面,阿伊特•本•哈杜的建筑充分适应了沙漠环境。厚厚的泥墙具有极佳的隔热性能,"即使受到正午太阳的强烈烘烤,这些由厚厚的墙壁搭建起来的房子里面却依然是清凉宜人"。一名摩洛哥人类学家指出:"水泥房子在夏季犹如地狱,在冬季又特别冷;但是土制建筑物则完全不同,它一年四季都会令居住在里面的人倍感温馨"。建筑群整体呈紧凑、封闭与悬空相结合的风格,房屋之间相互连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 装饰艺术上,尽管建筑材质简陋,但爱美的柏柏尔人仍在角楼的外沿及天台土护栏上雕刻了不少花纹,这些花纹对称工整,具有典型的伊斯兰风格,与红土材质一起营造出摩洛哥南部特有的建筑风情。墙壁上装饰着抽象的几何图案,体现了伊斯兰艺术的影响。 从建筑学角度看,阿伊特•本•哈杜村最非凡之处在于它"没有任何蓝本来效仿,而是完全根据生活于其中的居民的实际需求来建造的"。这种因地制宜、实用至上的建筑理念,使得这座村落虽历经近千年风沙侵蚀,依然巍然屹立。正如一位观察者所言:"那红土裸露于外历经风吹雨打依然巍然耸立的土城仿佛要告诉我们:做最真的自己,不管外面风云变幻,我自巍然不动"。 几个世纪以来,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影响了毛里塔尼亚、利比亚等周边国家的建筑风格,非洲其他地区的土质建筑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北非柏柏尔人的传统。如今,阿伊特•本•哈杜村作为"摩洛哥南部建筑的经典范例",继续向世人展示着人类与恶劣环境和睦相处的非凡智慧。 阿伊特•本•哈杜村虽是一座偏远的古老村落,却在全球电影产业中占据了独特而耀眼的地位。这座用红土垒筑的沙漠堡垒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成为了无数经典影视作品的背景舞台。据统计,已有超过20部国际知名影视作品在此取景,从1962年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到大热的《权力的游戏》,这座千年古村以它荒凉而壮美的姿态征服了无数导演和观众的心。 在山坡上的古村落,一侧是连绵的阿特拉斯山脉,另一侧是一望无际的撒哈拉沙漠,完美再现了影片所需的阿拉伯世界氛围。《阿拉伯的劳伦斯》最终获得了第3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使阿伊特•本•哈杜村一举成名,从此开启了它的"影星"生涯。 继《阿拉伯的劳伦斯》之后,众多知名影片相继来到这个沙漠中的神奇村落取景:1975年的《霸王铁金刚》、1977年的《拿撒勒的耶稣》、1985年的《尼罗河的宝藏》、1987年的007系列之《铁金刚大战特务飞龙》、1988年的《基督最后的诱惑》、1990年的《情陷撒哈拉》、1999年的《木乃伊》、2000年的《角斗士》、2004年的《亚历山大大帝》等。而真正让这个古村在全球范围内声名大噪的,当属HBO热门剧集《权力的游戏》——剧中渊凯城就是以阿伊特•本•哈杜村为原型拍摄的。近年来,中国电影也开始关注此地,2018年春节热映的军事动作片《红海行动》便在此拍摄了大量实景。 阿伊特•本•哈杜村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迹,更是摩洛哥土著柏柏尔人文化传统的鲜活见证。柏柏尔人是北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阿拉伯人到来之前就已在此生活了数千年。这个生性勇猛而智慧的民族,在撒哈拉沙漠恶劣的环境中创造出了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文化表达,而阿伊特•本•哈杜村正是这种文化最完整的保存者之一。 柏柏尔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他们原本是游牧民族,生性喜爱战争和各种冒险活动,以强悍勇猛著称。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出现后,阿拉伯人逐渐征服了柏柏尔人并改变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但许多古老的传统依旧潜伏于穆斯林的神学中,生生不息。阿伊特•本•哈杜村的柏柏尔人属于马斯穆达部落,是建造这座堡垒式村落的主要力量。令人惊叹的是,"这个没有过多科技知识的民族,却能够从这个地形非常恶劣的地区提炼出一个如此美丽的栖居地,这简直是人类的一大奇迹"。 阿伊特•本•哈杜村不仅是一处世界遗产,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体验。站在山顶瞭望塔上,俯瞰座座相连的红色土屋、干涸的河床、对岸的新村和远处的阿特拉斯山脉,仿佛能听到千年前驼队的铃声和现代摄影机的快门声在此交汇。正如一位游客所言:"在这里,时间似乎静止了,又似乎在流动;历史是凝固的建筑,也是延续的生活"。这份独特的感受,正是阿伊特•本•哈杜村最珍贵的馈赠。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来自江西萍乡</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