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让世界重回诗意

悠闲篱笆院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悠闲篱笆院</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657967</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采薇(节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昔我往矣,杨柳依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我来思,雨雪霏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行道迟迟,载渴载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心伤悲,莫知我哀!</p><p class="ql-block"> 《采薇(节选)》出自《诗经·小雅》,是先秦诗歌,被收入了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该诗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一位远征战士回乡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从军将士思乡和厌战之情。</p> <p class="ql-block">  乙巳年三月,在“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杨柳依依”的日子里,携家人驾车来到了位于西安市沣东新城沣河之畔的诗经里,一睹以诗经文化为灵魂,将诗经中民宿、人物、音乐,风物等元素,形成独特的现实景观的民俗小镇。</p> <p class="ql-block">  沣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了华夏灿烂的文明史。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在沣河之畔就建立了丰、镐二京,成为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双子都城格局,周王朝采诗观风,收集礼仪民谣,形成了《诗经》。而诗经里带着千年的风雅,从古老的诗篇中走来,向人们展现了《诗经》中的国风、民俗场景。</p> <p class="ql-block">  伴随着景区内轻柔的诗经礼乐声,穿越时空,走进了流传千年的诗经画卷里。 一座古朴原始的茅草棚顶的院门,两根门柱及呈三角形支撑木头都呈灰黑色,显得古朴而又具有年代感。大门之上及两侧悬挂着彩色气球,增添了这里祥和喜庆氛围,顶棚的茅草呈坡度向两边倾斜,茅草屋顶“如鸟斯革,如翚斯飞。”院门两侧树枝围成的篱笆墙,处处彰显了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  “诗经里·让世界重回诗意”的宣传语,处处可见,告诉着我们诗经里的各种景观及沉浸式体验,如古乐演奏、沐手抄诗、簪花祈福,清茶听雨等是在营造一种回归传统文化和艺术生活,以此感受古人的风雅诗意,超越现实的审美。</p> <p class="ql-block">  草坪上“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桃树,花朵已开始凋零败落,微风过处落英缤纷,呈现出“惟解漫天作雪飞”的阑珊之美,让人感慨着岁月轮回,年华易逝,一晃眼又是一年春归之时。</p> <p class="ql-block">  游客中心正对着景区大门,木质抱厦廊道,与悬山式灰瓦覆顶建筑呈丁字型,形成一个既独立而又统一的整体,充满层次和空间感。抱厦两侧各有一个玻璃门,是进入诗经里的进、出口通道。玻璃门窗与古朴格调相互映衬,将现代与古典之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  穿过游客中心,过拱桥,一座厚重的假山筑砌在风雅广场的东面。假山上镶嵌有“风、雅、颂”三个大字,两道垂帘式小瀑布从字间穿流而下,清澈可见,流水潺潺,与拱桥下的水声遥相呼应。假山上镶嵌着的“风、雅、颂”三字,即是一种装饰,又是一种对《诗经》内容的解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  风雅广场是一处广博而雅致的体验场所。风者,声也,是指地方乐歌;雅者,正也,是指朝廷正乐。风、雅内容是诗经中最重要的两部分。风雅广场的四周,有雅诗颂馆、中国古琴音乐馆等。</p> <p class="ql-block">  一栋复檐歇山式建筑,丁字型相接的抱厦,带有单檐歇山式廊道,其上有匾额 “风雅诗颂”,这是一处诗经体验之地。南面为沣雅轩和国学馆,西面是中国古琴博物馆,这是一所全国唯一登记备案的“古琴专题博物馆”,馆藏文物1000余件。</p> <p class="ql-block">  从风雅诗颂与古琴博物馆之间向北而行,是琇滢香街。两侧是茶馆、甜品屋,以及琳琅满目的小商品,“琇莹”二字源自《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琇莹”指的是翠玉,晶莹剔透。街道尽头为国风广场,是演绎丰镐文化的展示区。</p> <p class="ql-block">  诗经里有四个广场,以国风广场为起点,逆时针旋转,分别是关雎广场、月出广场、风雅广场和国风广场。广场以景区中心的“灵沼湖”为中心,呈正方形分布于四个角上。景区内纵横交错的诗意小道的名称都是来源于《诗经》内容,显得充满诗意和文化气息。各个巷道里呈现出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流水潺潺,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生活。</p> <p class="ql-block">  沣河之畔的诗经里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处处渗透了西周文化的韵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殷商覆灭,武王建都沣河之畔,让丰镐之地成为周礼的诞生地。西周末年周宣王时期,外有猃狁入侵,战争频繁,黎民百姓戍边保家,内部百姓生活艰难,食物匮乏,采薇也就成为食品的补给方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出征时柳絮飘飞,杨柳婀娜,回来则是大雪纷纷,奈何“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p> <p class="ql-block">  诗经里的北面是流萤园,是一处集观景、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户外活动场所。流萤园的北面是露营草坪地,露营之地芳草青青,园内也许“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吧。</p> <p class="ql-block">  沣水泱泱,文脉继承,灵沼粼粼,溯归诗意。景区中心的“灵沼湖”水清见底,碧波荡漾,犹如洒落在沣河之滨的一颗明珠。湖泊四周,是古色古香的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透露出一种古朴与典雅的韵味;湖水中鱼儿遨游,水面上不时有野鸟飞翔,重现了鱼鸥成群、瑞莲绽放的繁华盛世,将千年的诗意之美融入到了现代生活之中。</p> <p class="ql-block">  湖面上有一条小木船,用野花搭盖在稻草帘棚顶上,让追求思慕之人逆流而上,这大概就是诗中所描述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也许是伊人静坐水中的小船上,等待着家人,只是“曰归曰归,岁亦阳止。”</p> <p class="ql-block">  “思无邪亭”位于灵沼湖畔的东面,四个方形亭柱简洁大气,四周悬挂着草绿色的帷幔,亭柱上方有横梁,顶部似乎也是用稻草覆盖,融合看国风元素。“思无邪”三字语出《诗经·鲁颂·駉》:“思无邪,思马斯徂。”指牧马者心无杂念、专注纯粹的状态。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内容,那就是它的思想纯洁无邪。</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诗经里充满诗意的街巷中,每一处的景观都呈现出华夏大地古老的文化传承。草坪中的一块碑石刻有《诗经·小雅·鹿鸣》的诗句:“我有嘉宾,德音孔昭。”书写了主人有嘉宾来到,客人品德声誉显著美名远扬,营造了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诗经·邶风·雄雉》写道:“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写出了妇女对远方服役丈夫的思念,只是“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又如何回家。诗经里是一步一诗文,一景一典故,处处渗透着诗经文化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走出诗经里景区,回想着那一首首诗词名句,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满眼是‌“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这一幕幕唯美长卷,随着西周先民们的文化传承,延续至今,让人不由的想寻觅、探索那被岁月尘封的古老故事。如今,我们生长在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令人自豪与骄傲的国家,“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状况,再也不会出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