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们先后三次参观了罗荣桓帅故居和纪念馆,瞻仰了罗荣桓元帅铜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元帅故居位于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衡东县是革命老区、元帅故乡,也是湖南省截止2014年唯一冠名的“中国土菜名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独特的古代民间建筑风格,使之成为南来北往游人争相驻足的著名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1963年12月16日),原名罗慎镇,字雅怀,号宗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新大屋(今属衡东县荣桓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荣桓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十大元帅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荣桓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荣桓元帅故里景区大牌坊门楼上正面和背面都分别镌刻了内外两副对联,正面内联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衡峰毓秀朱凤来仪喜降干城匡社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东邑腾辉采霞炫锦长留典范耀乡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面门楼外联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故里说奇勋天地沧桑井冈风雨岷山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家园寻胜境春秋花月锡洞烟云洣水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牌坊门楼背面内联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云涌晓雾动故里呈祥帅府灵光辉日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江腾朱凤嗷锡岩溢彩元戎勋业谱春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大牌坊门楼背面外联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塞北江南震今铄古寻元戎功绩问雪山草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岳云湘水卧虎藏龙揽故里风光有金觉锡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异公享祠坐落在南湾街南头西面,是一座砖木结构、三进四厢的清末民间建筑。异公享祠坐西朝东,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40平方米。朱漆大门上方正中间悬挂着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的“罗荣桓故居”匾额,两旁呈现“二龙戏珠”、“麒麟抛球”浮雕,正墙外面用彩色泥塑的“文王访贤”、“桃园结义”、“徐策跑城”、“王祥卧冰”等历史人物和故事,以示“忠信孝悌”之族规家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荣桓的卧室,菱板床花檐上,完好地保存着“夜半无人私语时”、“红罗帐内度春秋”的诗句。南面墙壁上悬挂着放大的1960年罗荣桓在全国民兵代表会议上作报告的彩色照片。室内陈列的储柜、抽屉、板床、书柜、梳洗台、双影镜、床头小方凳等,是罗荣桓与原配夫人颜月娥结婚时所用的原物。右厢房东头是罗荣桓少年时读书、习字的书房。里面摆放着一张床,还有一张长两米、宽一米的写字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房对面,隔着一个天井,是“习武房”,屋内陈列着桩板、石锁、石担、刀、枪、棍、耙、剑、戟等武术器械,当年罗荣桓兄弟在这里习武健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南湾古戏台</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于清代中叶,古色古香,位于罗荣桓故居北面约50米,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下半年罗荣桓在家乡开展农民运动时举行群众大会、进行演讲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荣桓故居是罗荣桓同志追求革命理想、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和历史见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缅怀他光辉一生的纪念地。罗荣桓故居不仅是红色教育基地,还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3年3月5日,罗荣桓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帅故居旁一蔸树结六种水果:柚子、冰糖柑、芦柑、椪柑、广柑、脐橙,神奇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缅帅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荣桓纪念馆包括罗荣桓元帅铜像纪念广场、罗荣桓元帅生平业绩陈列馆等纪念设施。罗荣桓元帅铜像纪念广场,位于南湾村南面的罗家山上,建于2002年,占地面积80余亩,共分三级广场。其中第三级广场,即最高一级广场。为整个广场的主体和中心,占地2000多平方米,在广场中心位置上坐东南朝西北、矗立着一尊高8.1米的罗帅铜像,座基上刻着的“罗荣桓元帅铜像”七个大字,为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5年,我国首次进行军衔授予仪式。罗荣桓听说中央定的元帅名单上有他,便提出想改成大将,不过毛泽东主席坚持原来的计划,最终给了罗荣桓元帅的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其他指挥打仗的元帅不同,罗荣桓更拿手的是政治工作和根据地建设。在抗战时,他让山东成了八路军最强大的根据地;解放战争时,又把东北变成了解放军中最强的解放区。这些都是罗荣桓的成就,他完全配得上元帅的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荣桓在多数人眼中是政工元帅,或者认为他是十大元帅中唯一的文元帅。其实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军事元帅。罗荣桓能排在十大元帅的第七名,总的来说,原因有以下几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他参加了秋收起义,而且在何挺颖、宛希先、张子清等人牺牲后,他挑起了大梁,成了秋收起义的领头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次,罗荣桓可是山东根据地的建立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战刚开始的那会儿,罗荣桓是115师的政训处处长。可没过多久,115师的政委聂荣臻就被调走去当晋察冀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了。再加上115师的师长林彪受了伤,这下子,带领咱们队伍里最能打的部队的重担,就压到了罗荣桓的肩上,他硬是把山东打造成了抗日的第一块宝地,使山东敌后根据地成为中共最大的解放区。他虽然没有像粟裕那样在战场上获得出色的成绩,但是他一手缔造了抗日胜利后军事实力最强的解放区,这也是他虽然没有什么优异的战功而获得元帅军衔的原因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者,罗荣桓带兵、练兵真是一绝,后来的第三和第四野战军的主力部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他的山东野战师、警备旅中发展壮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多亏了罗荣桓的助力,林彪成功地把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打造得十分强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荣桓在刚到东北的那会儿,因为身体不太好,没能和当地的干部战士一起经历那些艰难时刻。但从1947年开始,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征兵、扩军和训练军队的工作中。东北的二线兵团能快速壮大,多亏了罗荣桓的努力。在林彪负责考虑怎么打仗的时候,罗荣桓则主要负责解决兵源问题。他们俩一个出谋划策,一个后勤保障,配合得相当好。同时,在解放战争的东北作战中,他也是十分清醒的,在关键时刻显示出卓越的军事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一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罗荣桓元帅碑廊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荣桓,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政洽工作巨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帅自幼好学深思,求学长沙、青岛,以治国平天下之志,投笔从戎。历秋收,上井岗,过长征,北上抗日,指挥辽沈、挥戈平津,职兼重任,文武全才,为建党、立国、治军贡献毕生精力。积劳成疾,于癸卯仲冬辞世京华。毛泽东主席痛悼追思“国有疑难可问谁”,一时吊唁高评如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庚寅金秋,县邑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特采南阳冰花玉,镌刻于碑,以志不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鹧鸪天·怀念罗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风雨同舟五十年,相知相伴共患难。运筹帷幄决胜策,运笔如飞写华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英名永垂青史册,功勋卓著耀人间。今朝永别心如绞,泪洒江天忆旧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罗荣桓元帅的深切怀念,还回顾了他们共同经历的风雨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张爱萍通过这首诗,寄托了对罗荣桓元帅的无限敬仰和深切缅怀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记得当年草上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红军队里每相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长征不是难堪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战锦方为大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斥鷃每闻欺大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昆鸡长笑老鹰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君今不幸离人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国有疑难可问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吊罗荣桓同志》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罗荣桓的高度评价和痛惜之情。主席的悲痛不仅源于个人情感,更因罗荣桓是革命事业中原则性与人性光辉完美结合的象征。他的逝世让毛主席深感失一臂膀,这种损失在特殊历史时期尤为深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2年,兴建罗荣桓元帅生平业绩陈列馆并陈列,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陈列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陈列馆正门的“罗荣桓元帅生平业绩陈列馆”由薄一波同志题写。陈列馆采用中国传统庭院式布局,设有序厅、尾厅和六间展室。分别展出罗荣桓元帅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照、画)480多幅,珍贵革命、历史文献资料及实物270多件,雕塑群2处,视频、幻影成像、场景等大量历史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组老照片,回忆罗荣桓元帅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在给罗荣桓元帅授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曾多次高度评价罗荣桓,称其为人忠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开国元勋获得了如此赞誉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革命情谊深厚,“一辈子共事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荣桓是十大元帅中唯一从秋收起义就跟随毛主席上井冈山的战友,两人共同经历了红军初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关键历史阶段。毛主席曾这样评价:“同我一辈子共事的人,只有罗荣桓,还有一个邓小平。”这种长达36年的革命情谊,使罗荣桓成为主席最信赖的战友之一。1963年12月,罗荣桓元帅在生命最后时刻,持续重复着一句肺腑之言:“我毕生革命事业的选择,始终是追随毛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荣桓毕生始终坚定不移地追随毛主席的指导思想,在重要时刻主动担当,全力支持并拥护主席。因此被毛主席誉为“终生并肩作战的战友”,这体现了两人在政治信仰和革命道路上的高度一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政治原则性与忠诚的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帅被毛主席称为“最守纪律”的党内“圣人”,他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始终坚定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例如,辽沈战役时,罗帅坚决执行毛主席东攻打锦州的战略,纠正林彪的犹豫,成为战役胜利的关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元帅是解放军政治工作的奠基人,毛主席的制胜法宝之一就是“政治领军”——用革命信念统军打仗,罗帅就是政治统军的代表。在长征中。不管如何艰难困苦,他自己不泄气,还鼓舞官兵们的士气。抗战在山东时,罗帅贯彻主席的政治和军事思想,坚持山地游击战,创造“翻边战术”,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毛主席在悼诗中“国有疑难可问谁”一句,直接表达了对罗荣桓政治判断力的依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人格魅力的高度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元帅为人忠厚老实,个人品格深受主席的推崇:①他严于律己,拒绝特殊待遇,临终嘱托家人“搬到一般房子住”;教育子女“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反对特权思想。②他顾全大局,即使病重,仍坚持工作,提出“有一分精力,就要为党多做一点工作”。主席称赞他“对己严,待人宽”、“能顾全大局”。罗元帅的这些品质正是共产党人的写照,也使得他的人格熠熠生辉,照耀他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历史背景下的不可替代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3年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三年困难时期、国际孤立),罗元帅的逝世让主席顿感失去一位能“决疑难”的得力助手。主席曾就国防部长人选等听取罗元帅的意见。毛主席《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国有疑难可问谁”,便暗含着对罗荣桓的赞许。“主席的悲痛不仅源于个人情感,更因罗荣桓是革命事业中原则性与人性光辉完美结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3年12月16日下午2时37分,罗荣桓在贺龙、张爱萍和林月琴等人的守护下,心脏停止了跳动,病房内也传来一阵阵抽泣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天晚上,毛主席正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会议,开会前毛主席听到了罗荣桓逝世的消息,沉默一段时间后站起来说:“我们的罗荣桓同志在下午去世了,我提议,大家站起来为罗荣桓默哀几分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默哀后,毛主席说:“罗荣桓同时是1902年生的,他很有原则性,对敌人狠,但对同志很好,从不背后议论别人,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荣桓逝世后,毛主席十分悲痛,数日内深陷哀思,夜不能寐。他创作了《吊罗荣桓同志》这首七律,其中"国有疑难可问谁“一句道出了内心的怅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在世时这首诗并未公布,直到1978年9月才公之于众。此时罗元帅逝世已15年,这首诗仍让人体会到了毛主席和罗帅之间那份深切的革命情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是公认的诗词大家,但党内同志进入毛主席诗词的人并不多,只有黄公略、彭德怀、罗荣桓三人。而毛主席为党内一位离世者写诗悼念的,只有罗荣桓获此待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月19日,毛主席更是亲自参加了罗荣桓的追悼会,深深地向这位从秋收起义就开始跟随他的“解放军政治思想战线的奠基人”(毛主席语)之一的元帅三鞠躬,与这位老战友作最后的告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对罗荣桓的一生给予了极高赞誉,他表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荣桓的为人,可以用十点来总结: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独断专行,专注于关键问题,敢于任用人才,能够担当,洞察透彻,考虑周全,做事彻底,懂得放手,心态豁达。和我共事一生的,只有罗荣桓一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荣桓元帅与妻子林月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罗元帅与林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国革命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林彪与罗荣桓两位元帅的名字常常并列出现:林彪,以其天纵奇才的军事指挥闻名,被誉为“战神”。罗荣桓,则以其深沉的政治远见和严谨的政工能力,被誉为“政治元帅”。一个锋芒毕露,一个润物无声。谁能想到,正是这位谦和的“书生”,驯服了战场上那匹桀骜不驯的“孤狼”,成就了革命伟业,也写就了一段将帅和而不同的传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林彪,毫无疑问是中共军队中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他自黄埔军校毕业,一路从营长、团长、师长,迅速成长为红四军的军长。然而,天才往往伴随着特立独行。林彪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际,更不愿受人约束。他专注于军事,对政治思想工作却显得不耐烦,甚至屡屡与前来搭档的政委们产生摩擦。红四军因此一度思想涣散,这让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的毛主席感到忧心忡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时之间,没人敢与林彪搭档。毛主席深思熟虑,出人意料地把目光投向了罗荣桓。与林彪的骁勇剽悍不同,罗荣桓更像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白面书生”。他毕业于青岛大学,早年投身农民运动,是秋收起义的组织者之一,一直深耕于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毛主席对罗荣桓的了解,远非一般人可比,他知道这位谦逊的湖南老乡,不仅有深厚的理论素养,更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力排众议,指定罗荣桓前往红四军担任政委,与林彪搭档。当罗荣桓抵达时,林彪并未表现出热情,他显然对这位新来的“书生政委”抱有成见。但罗荣桓并没有急于证明自己,他选择低调切入,从部队的政治思想建设抓起,不着痕迹地弥补着红四军因将帅不和而产生的裂痕。他专业而细致的工作很快就让部队面貌焕然一新,战士们更加团结,士气高涨。林彪也渐渐意识到,这位政委不仅不“多事”,还能把那些他本不愿费心的“闲事”都处理得滴水不漏。在长期的相处中,罗荣桓摸清了林彪的脾性:军事指挥能力超群,但控制欲极强,不喜旁人干涉。于是,罗荣桓定下了自己的搭档原则:小事不纠缠,大事不迁就。在军事指挥上,只要林彪不违反党的原则和纪律,罗荣桓从不横加干涉,反而尽可能地为他排除一切杂务,让林彪得以心无旁骛地钻研战术,指挥作战。这种默契让毛主席大为欣慰,曾公开感慨:“谁说林彪难缠?罗荣桓在红四军,不是跟林彪团结得很好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荣桓甚至不惜为林彪“背锅”。1931年,红四军在兴国县取得大胜,林彪率部追击,不料敌人突袭后方,造成了不小伤亡。事后,在总结大会上,罗荣桓主动揽下全部责任,甚至因此被暂时免去军委书记职务,但他毫无怨言,反而极力维护林彪的威信。这种“舍我为大局”的胸怀,不仅让林彪感佩,也为两人后来数十年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林彪和罗荣桓再次搭档,林彪任八路军115师师长,罗荣桓任政治部主任。1938年,林彪不幸负伤,被迫前往苏联治疗,两人因此中断了长达八年的合作。这八年,罗荣桓在山东艰苦经营,不仅组建了27万正规部队,更在敌后建立了巩固的抗日民主政权,极大地锻炼了其军事指挥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望,东北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党中央决心倾全国之精锐,组建东北野战军。谁来担纲这支关键力量的司令员呢?毛主席心中最初的人选是罗荣桓,认为他在山东的卓越成就和资历都足以胜任。然而,罗荣桓再次展现了他的识人高明与无私胸怀。他深知自己身体抱恙,更明白林彪在军事指挥上的天赋和潜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个书生,做思想工作适合我。论指挥作战,林彪同志比我强!”罗荣桓的这番话,真诚而坦率,打消了毛主席的疑虑。最终,林彪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罗荣桓则甘居次位,出任第二政委。罗荣桓还拖着病体,带领他一手在山东经营出的六万主力部队,千里迢迢奔赴东北,与林彪汇合。正是这支精锐,为林彪在东北站稳脚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东北,林罗搭档指挥,连战连捷。然而,合作并非没有分歧。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中央军委决策先打锦州。林彪却因情报误判,一度意欲回师攻打长春。罗荣桓得知后,立刻找到林彪,他不再像之前“小事不纠缠”那般低调,而是板着脸、语重心长地告诫林彪:“你一定要想清楚,你这么做,是会影响到整个的战局!”他耐心地分析攻打长春的利弊,坚决要求林彪按照中央的战略意图,攻打锦州。这次。罗荣桓的“大事不迁就”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坚持最终挽回了林彪的错误判断,确保了辽沈战役的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成立后,林彪地位日隆,而罗荣桓则担任总政治部主任。两人的工作性质不同,但交流依然频繁,情谊如故。1959年,庐山会议结束后,彭德怀卸任国防部长一职。毛主席特意派人向因病缺席会议的罗荣桓征询意见,问谁最适合接替国防部长。罗荣桓沉吟半晌。最终给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感到意外的答复:“林彪并不合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人们纷纷猜测,这对革命战争时期的黄金搭档,是否也因政见不合而分道扬镳?其实,罗荣桓的考量,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基于他对林彪身体状况和岗位要求的深刻理解。此时的林彪,虽然身居高位,却饱受疾病折磨,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常年需要疗养。国防部长不仅要主持军中日常工作,更要处理繁重外事,压力巨大。罗荣桓深知,以林彪当时的健康状况,根本无法胜任如此重任。他的反对,是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是对真理的坚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荣桓的“实事求是”贯彻一生。到了20世纪60年代,林彪的地位已举足轻重,鲜有人敢当众指出他的不足。但罗荣桓依然故我。1961年,罗荣桓在病榻上审阅一份会议草案,看到其中有“带着问题学”的提法,他认为这是一种庸俗化、功利化的学习方式,不妥当。即便是在带病参加会议时,他也婉转而坚决地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建议删除。林彪听后脸色阴沉,甚至提前离场,但罗荣桓的坚持,并没有让两人关系破裂,反而体现了彼此间深入骨髓的信任与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元帅病逝。一向深居简出、极少参加公开活动的林彪,也坚持亲赴医院,在风雪交加中见了罗荣桓最后一面。公祭大会上,林彪早早到场守灵,慰问家属,更留下“良师益友”的挽联。甚至在第二年春节,林彪还特意嘱咐妻子叶群,邀请罗荣桓的遗孀林月琴到家中做客,缓解她的悲伤。林彪的秘书曾回忆,林彪生平只请过两人吃饭,林月琴便是其中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林彪与罗荣桓,两位性格迥异的将帅,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以其独特的搭档方式,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篇章。罗荣桓的智谋、谦让与坚守,如同明灯,照亮了林彪的征途,也在无形中成就了林彪的辉煌。他们是战友,是搭档,更是相知相惜的“良师益友”,正如“君子和而不同”所诠释的那样,他们的关系超越了表面的和谐,达到了思想与精神上的高度契合。硝烟散尽,这段将帅情深的故事,至今仍引人深思,感慨万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林彪与罗荣桓在战地的合影。林彪和罗荣桓是一对天衣无缝的搭档,配合得相当默契。林彪打仗鬼点子多,罗荣桓治军有章法,两人在反围剿时配合得跟齿轮似的严丝合缝。当抗战烽火烧到平型关时,这对黄金搭档却散了伙。林彪挨了晋绥军的冷枪去苏联养伤,罗荣桓带着115师在山东啃树皮打游击。等到1945年两人在沈阳重逢时,林彪已是十万大军的统帅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12月,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同志在部署平津战役。这是很难得的一张照片,展现了林罗二人的密切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林彪个性古怪、难以共事,一生没有朋友,但罗荣桓却与之成为黄金搭档,并被林彪尊为“良师益友”,应该是因为罗荣桓性格宽厚,度量过人,品德高尚,原则性强。他在军事指挥上充分尊重林彪,把作战以外的所有工作全部承担起来,以至于罗帅逝世后,林彪送挽联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六亿人意气风发,日月重光,万里长征,方期任重道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数十年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一朝永诀,痛失挚友知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曾有一些网友议论说:如果罗荣桓不那么早逝世,后期林彪就不会很快得势。而且罗荣桓一定会制衡林彪,不会让林彪乱来。甚至,文化大革命也极有可能不会发生……哎,斯人已逝,一切都是枉然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