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奔赴远方的渴望在心底破土,六人组的亲人们终于暂别忙碌,循着风的方向,向梦中的甘南启程。</p> <p class="ql-block">黄河明珠兰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称"金城",又有"金城汤池"之说,黄河贯穿其间,早在秦始皇时期,兰州一带属于陇西郡地,由于汉代张謇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兰州也是重要的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也是目前我国大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一本书,一碗面,一座桥,羊皮筏子赛军舰。黄河之畔,金城兰州我们来了。</p> <p class="ql-block">刚落地兰州就吃上正宗的“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兰州牛肉面。(兰州以外的地方称“兰州牛肉拉面。”)</p><p class="ql-block">清汤是兰州的底色,白萝卜是黄土高原的纯粹红辣油是西北人的豪爽,绿蒜苗是陇原大地的馈赠,黄面条是手艺人揉进光阴的匠心,一碗烟火,半城诗意。</p> <p class="ql-block">“天下黄河第一桥”~兰州中山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德国泰来洋行承建,美国桥梁公司设计,耗时4年竣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桥梁全长233米,宽7.5米,共5跨,以钢制桁架为主体,桥墩用水泥浇筑,兼具西方现代桥梁技术与黄河沿岸建筑适应性。钢材主要从德国进口,通过海运至天津,再经陆路转运至兰州,在当时交通条件下堪称工程奇迹。</p> <p class="ql-block">2006年,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成为游客打卡兰州的必到之处。</p> <p class="ql-block">白塔山公园门前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进入兰州水车园,不得不提段续,兰州段家滩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历任多职,治地时革除积弊,广受称赞。</p><p class="ql-block"> 宦游南方时,他见筒车提水灌田高效,心系家乡干旱之苦,钻研其构造原理。晚年归乡,于1556年利用本地木料,制成水车,安装在段家滩小南河,被称“祖车”。此后,兰州黄河两岸纷纷效仿 。至1949年,全市有252轮水车,提灌超10万亩,成为黄土高原农耕文化标志,兰州也成“世界水车之都”。</p><p class="ql-block">段续因地制宜创制水车,推动农业发展,造福桑梓,被尊为“兰州水车之父”,功绩流芳。</p> <p class="ql-block">黄河,是兰州的灵魂。它奔腾不息,自西向东贯穿全城,赋予了这座城市雄浑与壮阔。</p> <p class="ql-block">“千年筏子百年桥,万里黄河第一漂”,羊皮筏子作为原始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迄今已有约1500年历史。它既可载人渡河,也能载货运输,在甘肃、青海、宁夏等黄河沿岸区域广泛使用,尤其在兰州一带最为常见,承载着黄河流域独特的水运文化与历史记忆 。</p> <p class="ql-block">我很好奇,这羊皮筏子是怎么制作的呢?原来羊皮筏子的制作工艺独特且讲究。首先要选取整张肥硕山羊皮,经脱毛处理后,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反复揉搓使皮质变得柔韧,既能防止羊皮腐烂,又能保持其弹性。随后将羊皮的四肢和颈部扎紧,制成一个个密封性良好的皮囊。最后用麻绳将数十个皮囊均匀排列并牢固绑扎在由优质木料(如榆木、槐木)制成的长方形木架上,一张实用的羊皮筏子便大功告成。整个制作过程凝聚着黄河沿岸人民的智慧,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筏子的安全性与耐用性,让其能在黄河浪涛中自如穿梭。</p> <p class="ql-block">《读者》杂志于1981年1月在甘肃兰州创刊。它原名《读者文摘》,是由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中文版半月刊综合类文摘杂志。1993年7月,因版权问题改名为《读者》。是我们50-60后熟悉且按年订阅的杂志。</p> <p class="ql-block">河畔的黄河母亲雕塑,以其温柔而坚定的姿态,诉说着黄河对兰州的孕育之恩,也寄托着中华民族对母亲河的深深眷恋。</p> <p class="ql-block">在黄河边,手摸浑黄的河水,感觉有点凉。用矿泉水瓶打了一瓶,水里沉淀着细细的泥沙</p> <p class="ql-block">天水是伏羲的故乡,伏羲乃中华文明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中国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历史看山西,八千年历史看甘肃。</p> <p class="ql-block">伏羲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重要人物,作为文明开创者,他有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创造,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创世神。</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6月,伏羲大典都在天水伏羲广场举行,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p> <p class="ql-block">伏羲的诞生~</p><p class="ql-block">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首领,名叫华胥氏。她生活在一个叫雷泽的地方。有一天,华胥氏在雷泽游玩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她好奇地踩了上去,结果因此感应而怀孕。经过了十二年的漫长等待,华胥氏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这就是伏羲。</p><p class="ql-block">伏羲出生的时候,天空中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人们惊讶地看着这一切,认为这是天神降临的征兆。伏羲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他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智慧和领导才能的领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伏羲的伟大发明~</p><p class="ql-block">伏羲长大后,为人们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首先,他创造了八卦。伏羲常常在黄河边观察天地万物,思考宇宙的奥秘。他发现自然界有阴和阳两种力量,比如白天和黑夜、晴天和雨天。为了记录这些变化,伏羲用简单的符号组成了八卦。八卦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八种自然现象。通过八卦,伏羲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p><p class="ql-block">除了八卦,伏羲还发明了许多渔猎工具。以前,人们捕猎非常困难,伏羲教大家用网和罟来捕鱼和打猎。这些工具大大提高了捕猎的效率,让人们能够更容易地获取食物。</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伏羲还教会人们驯养动物。他告诉大家如何饲养猪、狗等动物,这为后来的畜牧业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伏羲与女娲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在伏羲的时代,有一次,洪水泛滥,淹没了大地。伏羲和女娲是兄妹,他们一起乘坐一个大葫芦,在洪水中漂流,最终幸存下来。为了繁衍后代,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妻,成为了人类的始祖。</p><p class="ql-block">伏羲和女娲一起治理天下,教导人们种植五谷,建造房屋,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他们还制定了“婚姻制度”,规定男女必须通过一定的仪式才能结为夫妻。这种制度规范了婚姻关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伏羲的音乐~</p><p class="ql-block">伏羲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帮助了人们,还在精神生活上做出了贡献。他创造了琴瑟等乐器,并创作了最早的乐曲。这些音乐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让人们在劳作之余能够享受美妙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伏羲的传奇,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甘肃天水的麦积山如天然麦垛拔地而起,赤红丹霞岩壁上,千年石窟群镶嵌成绝壁上的艺术长廊。</p> <p class="ql-block">这座海拔1742米的孤峰,不仅是国家5A级景区,更以“东方雕塑陈列馆”之姿跻身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悬空栈道穿梭于悬崖龛窟间,千余尊泥塑佛像在林海云雾中静观岁月,丹霞岩壁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织就自然与人文交织的陇右奇观。</p> <p class="ql-block">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十六国后秦,造像精美,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美誉,“麦积烟雨”为秦州八景之首。</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是一个凝聚了古人智慧和才思的千年历史文化遗产,东方微笑微笑千年,独特的栈道设计和巧妙的建筑风格,令人无比震撼和折服。</p> <p class="ql-block">在甘南宕昌县高原的褶皱深处,藏着一处不为人知的秘境——官鹅沟。</p> <p class="ql-block">人称“小九寨”,它似一颗遗落人间的翡翠。踏入官鹅沟,仿若闯入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飞瀑流泉如银练悬空,原始森林似绿浪翻涌,每一眼,都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绝美画卷;每一步,都踏碎时光的寂静,与山水共鸣。</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山,巍峨雄浑却又不失灵秀,峰峦叠嶂间云雾缭绕,宛如仙人挥毫泼墨留下的水墨长卷。这里的水,清澈见底且姿态万千,或潺潺流淌于青石之上,或奔腾倾泻成壮观飞瀑,或静卧成碧绿深潭,如宝石镶嵌山间。</p> <p class="ql-block">进入鹅嫚沟,在雷古山底仰望甘南之巅!云海如纱幔缠绕峰脊,雪峰在云隙间时露银刃、时隐苍茫,山风卷着雾霭翻涌,忽明忽暗里,那座甘南最高的山峦像藏在神话里的剪影,只留满心对云端秘境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天外飞石!巨石似从苍穹坠落,雄踞林间,纹理如神刻天工,抬眼尽是大自然的鬼斧奇绝,非常震撼!</p> <p class="ql-block">漫步鹅曼沟金阳湖,碧水如镜映青山,波光粼粼泛微澜。清风徐来,岁月在此刻悠然,满心皆是惬意。</p> <p class="ql-block">神象立于清浅溪流,长鼻吸水洒身,水珠飞溅似碎玉。阳光倾洒,象身镀上金光,一幅和谐美好的自然画卷。更为神秘的是,此瀑布是一处间歇瀑,时而汹涌直泻,气吞山河。时而含蓄温雅、恬静乖巧,只流出丝丝微弱细流,今天好运气,阳光照射下瀑布倾洒赶上了彩虹🌈</p> <p class="ql-block">2025年是红军腊子口之战胜利90周年。腊子口天险呃守川北到甘南的咽喉,是到达陕北的必经之路。此战也是长征途中红军最为艰险战斗之一,红军若打不开此关,将面临退回松潘湿地,再走草地的绝境。</p> <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中央红军抵达甘南天险腊子口。这座藏语意为“险绝峡口”的隘口,两山夹峙、峭壁如削,腊子河穿峡而过,唯一通道上横亘着敌人重兵把守的碉堡。国民党军凭借“一夫当关”的地形,在桥头及山腰构筑密集火力网,妄图将红军困死在雪山草地之间。</p><p class="ql-block"> 面对数度冲锋受阻的危局,红四团政委杨成武果断决策:以正面佯攻牵制敌人,同时组织突击队迂回绝壁。关键时刻,17岁的苗族小战士“云贵川”挺身而出,“我可以,我在家乡的时经常在山上采药,有好多药材都长在悬崖峭壁上,只要给我一只代勾儿的杆子我就能爬上去,等我爬到山顶放下绳子,战友们就可以顺着绳子爬上去…这位贵州籍战士因走过云贵川三省得名,自幼采药练就攀崖绝技。他赤足腰缠绑腿结成的长绳,手持带铁钩的竹竿,如猿猴般攀援百米绝壁,将绳索固定山顶后,15名突击队员沿绳而上,神兵天降般出现在敌军后侧。</p><p class="ql-block"> 总攻时刻,正面突击队冒死冲锋,山顶红军居高临下向无顶盖的碉堡投掷手榴弹。敌军腹背受敌,防线瞬间崩溃。经彻夜激战,红四团于9月17日凌晨攻克腊子口,彻底粉碎国民党军的合围阴谋。聂荣臻元帅评价此战:“腊子口一开,全盘棋都走活了”。</p><p class="ql-block"> 这位在飞夺泸定桥战役中已立下战功的小英雄,最终消失在长征的硝烟中,连真实姓名都未留下。他的青春永远定格在腊子口的峭壁间,化作红军北上道路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正如杨成武在回忆录中所写:“那个中等身材、褐黑脸庞的小战士,用生命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胜利的天险”。</p> <p class="ql-block">当年腊子口最窄之处仅为30多米,小桥也是木质的。国民党军在此修建了坚固的碉堡和工事,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 <p class="ql-block">腊子口之战,红军即是巧胜也是勇胜。无数年轻的生命倒在长征最后的路上,不然他们也将是共和国的开国将帅。</p> <p class="ql-block">走出纪念馆大门时,一辆驮着鼓鼓行囊的山地车闯入视野。车主是位鬓角染霜的女士,今年58岁的她,竟从张家口桥东区一路骑行至此。更令人震撼的是,她此行的终极目标,是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完成骑行壮举。听闻这一计划,我们心中满是钦佩,不约而同地与这位勇敢的骑行者合影留念,用镜头定格这份令人肃然起敬的坚毅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被《国家地理》评为此生必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梦中伊甸园甘南扎尕那。</p> <p class="ql-block">阿尕那——藏语意为“石匣子”的秘境,被赭红石壁与雪山环抱。美国探险家洛克曾称其为“伊甸园”,这里峡谷蜿蜒、森林叠翠,藏寨散落于牧场之间,晨雾与炊烟共织如梦画卷,时光在此仿佛为石城仙境按下慢放键。</p> <p class="ql-block">四川阿坝羌族-黄河九曲第一湾~</p><p class="ql-block">在天地的广袤画布上,黄河九曲第一湾,犹如仙女的飘带自天边缓缓飘来,在四川边上轻轻抚了一下又转身飘回青海,在若尔盖草原的温柔怀抱中,优雅地蜿蜒出“S”形的曼妙身姿,宛如神来之笔绘就的绝美篇章。</p> <p class="ql-block">海拔4000米许,乘观光电梯登顶俯瞰黄河壮景。</p> <p class="ql-block">若尔盖花湖位于若尔盖和甘肃郎木寺之间的213国道旁,热尔大坝上有3个相邻的海子,最小的叫错尔干,最大的叫错热哈,花湖是居中的一个。</p><p class="ql-block">若尔盖花湖四周数百亩水草地就是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简单,安静,却让人燃烧,这就是花湖,妖娆的花湖。若尔盖宛如一块镶嵌在川西北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宝石,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代乾隆时期的郎木寺,位于甘、青、川交界处的甘肃碌曲县。依山而建的寺院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充满着神圣又神秘的宗教色彩。郎木寺又有东方小瑞士之称,极具世外桃源避世感。</p> <p class="ql-block">桑科草原~雨中游览桑科草原,是一场与自然亲密对话的独特体验。这片位于甘南夏河县的高原草甸,在雨幕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命力——云雾缭绕的山峦如诗如画,清新的空气裹挟着泥土与青草的芬芳,远处经幡在风中翻飞,将藏地的神秘与壮美推向极致。</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位于甘肃夏河县城西,背依风山,面对龙山。该寺始建于1709年,占地1234亩,建筑面积82.3万平方米,其规模仅次于布达拉宫,庞大建筑群融合了藏族、汉族和印度佛教元素,气势恢宏、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以丰富藏书而闻名于世,它是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最高藏学府。</p> <p class="ql-block">该寺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转经走廊,1700多个转经筒围绕寺院达3.5公里长,每转一圈能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净涤。</p> <p class="ql-block">寺内建筑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颜色,使其更具藏族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现存经卷超过8万部,分历史、传记、工巧、天文、文法、修辞等10类,是不可多得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在细雨如丝,薄雾轻笼中,漫步于甘南这片纯净的土地,一场与世界最长转经筒的邂逅,让我们得以触摸到藏传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厚重,感受信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坊十三巷,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处当地网红休闲的4A景区。全域为步行街,主街长度1300多米,是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特色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聚落与文化旅游景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景区内北寺龙影壁、大旮巷80号院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家峡水库坐落于甘肃临夏州境内,素有“高原明珠”的美誉。因其毗邻炳灵寺,又得名“炳灵湖”。这片碧波荡漾的水域,不仅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胜地,更是通往千年佛窟炳灵寺的重要水上通道。游客可乘快艇破浪前行,直达炳灵寺码头,沿途尽览湖光山色,仿佛穿梭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刘家峡水库位于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临夏永靖县城西南1公里处,距兰州市75公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竣工于1974年。为黄河上游开发规划中的第七个梯阶电站,兼有发电、防洪、灌溉、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 水库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p> <p class="ql-block">刘家峡水库,黄河至此与洮河交汇,水库中,碧水与浊流泾渭分明,一半湛蓝如宝石,一半浑黄似绸缎,在河面勾勒出奇妙的分界,宛如大自然挥就的双色画卷。</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上下四层。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头枕黄河,脚踩悬崖,窟龛依山势而开,三五成群,高低错落,宛如梦一样的水上佛国。</p> <p class="ql-block">唐代石胎泥塑弥勒大佛是炳灵寺的标志,始建于公元731年,炳灵寺弥勒大佛位列世界第九大佛、中国第五大佛、甘肃第三大。</p> <p class="ql-block">甘南八日,风如织,涤尽心灵的倦意。草原铺展,时光被染成了永恒的翠绿。经幡在风中翻卷,带着深深的眷恋,凝成记忆里不灭的图腾。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相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