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6月16日至次18日,我居留郑州。我在那里出席一个会议。这是我第二次落地郑州。我对郑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郑州是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到郑州这座城市在1992年7月中旬。那时候,我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获得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的博士学位。那一年,郑州大学决定大发展,在全国各重点大学的校园里张贴了招聘博士的广告,拟招录博士一百名。我看了心动,去那里看过。</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四十二周岁。那一年,我平生第一次乘坐卧铺。虽然我乘坐的是火车卧铺,但是我仍然随身携带了一根扁担和两副棕绳。扁担和棕绳是挑行李的工具。复旦大学位于上海江湾。从江湾到火车站,长距离由学校的汽车运行李,上下汽车,办理托运,由我自己用扁担和棕绳挑行李。1968年末至1973年末,我在四川省南川县南平公社盖石大队第四生产队(今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天马村四组)插队落户当知青,时间跨越六个年头,田里地里,山上沟中,劳动整整五年。我当过知识青年,这点儿劳动,我胜任愉快。</p><p class="ql-block"> 其实,早在三年前,即1989年8月底,我前往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也是用扁担和棕绳自己挑行李。</p><p class="ql-block"> 由此上溯到1984年,那时我去位于成都的四川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上学入校的途中,我也是自己用扁担和棕绳挑行李,行进在去轮船码头、去火车站,以及在前往校园的路上的。1987年7月,我在四川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我前往工作单位,依然用扁担和棕绳自己挑行李。</p><p class="ql-block"> 由此上溯到1978年3月,那时我成了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去位于重庆沙坪坝陈家湾的重庆师范大学上学,在外语系就读。我也是自己用扁担和棕绳挑行李,行进在去长途汽车站,去火车站,去校园的路上的。1982年元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涪陵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任教。我前往工作单位,依然用扁担和棕绳自己挑行李。</p><p class="ql-block"> 回说1992年7月,我从复旦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到郑州。郑州大学热情地接待了我。安排我在招待所住下。郑州大学的几名研究生来帮我搬行李。我自己也用扁担和棕绳挑行李。后来我才知道,那几名研究生来自外语系的俄语专业。郑州大学人事处处长告诉我,可以在招待所一直住下去,直到宿舍楼修建好为止。一同来求职的还有一位青年教师,他来自四川建材工学院。郑大去河南省人事厅很快为我们办理好了家属随迁的有关手续。我问了一下对我的工作安排,答曰:拟用我为外语系的系主任。原因是,原来的系主任身体不好,不愿意干了;系总支书记是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人,我来自涪陵,我们都属于下川东人,容易配合工作。这样的安排,我甚为犹豫。我期待着去中文系工作。我的最后学历是中文系的。</p><p class="ql-block"> 我在郑州待了几天,最终还是回到了涪陵师范专科学校。那里的外语系,我是六名创办人之一。在进入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前,我已经在那里当过几年副系主任(主持工作)兼党总支副书记了。</p><p class="ql-block"> 轻轻地,轻轻地,我离开了郑大,依然自己用扁担和棕绳挑行李。</p> 我们开会的地方 酒店前的广场 <p class="ql-block"> 自那以后,我差不多每年都要经过郑州好几次,那多半是因为出差。郑州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编组站,出差往返总要经过那里。</p> <p class="ql-block"> 我在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待了下来。后来,我遇到了武汉大学引进人才的机会。武汉大学引进人才的力度比较大。具体说来,有三项好处。其一,家属子女随迁。其二,有一套住房。虽然住房不大,但是毕竟有。其三,凡是拥有博士学位者,均按照其上一级职称待遇。具体说来,讲师者按照副教授待遇,副教授者按照教授待遇。其中第三条,对我的吸引力很大。我申请了,武汉大学迅疾回信,问我有何特长否。我回信说,我的英文和日文比较好。武汉大学又迅疾回信,叫我寄递英日文文章各一篇以供审查。我在收信的当天下午就把两篇文章挂号寄出了。英文文章是《在(外语系)迎新大会上的讲话》。那时候,大凡在公开场合,我几乎不讲中文。见到任何学生,我都是一通又一通的英语甩出来,我想把学生们训练起来。日文文章比较长,它是一篇小论文,十五页,题目是《关于空海》。那是我在复旦大学读书时的一作业。在结尾处,我引用了毛主席的两句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武汉大学收到文章后,随即派出人事处正副处长,前往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对我进行实地考察。当时,我在涪陵地区所辖的十个县巡视学生实习。我没有见到那两位处长。事后,我听拙荆说,他们看到我的床上在靠近墙壁处撘有一块长木板,在木板的上下堆放了两排书,有些动容。其实,那是我在四川大学读书的时候养成的一个习惯罢了。我的申请,顺利通过。1993年5月,我的人事档案达到武汉大学。因为在涪陵师范专科学校我是系主任兼党总支副书记,所以有许多事情需要交接。我实际到任武汉大学的时间是1994年元月14日。</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2025年了。阔别33年后,我终于再次踏上了郑州的土地。这是因为,2025年6月16至18日,由郑州大学主办,郑州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河南省中国国际友人研究院、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和东盟研究院,联合承办的 “国际友人与东方外交史” 国际学术会议,在郑州大学举办。来自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0余个国家,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近4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进行国际友人与东方外交史研究。我受到邀请。我向大会提交了用中英文撰写的论文各一篇。中文论文的题目是《从义净和艾黎看国际友人的范畴特征》。这是一篇大型的专题论文,近五万字。英文论文要短一些,十页左右,集中研究新西兰的国际友人路易• 艾黎。</p> 在会上作主旨发言 在会上作主旨发言 <p class="ql-block">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思齐作了题为《从义净和艾黎看国际友人的范畴特征》的报告。他指出,就义净和艾黎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件饶有趣味的工作,由此揭示 “国际友人” 这一特殊人群的范畴特征。其包括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两个方面,前者为国际友人所必备,对于后者,有的国际友人较多地具备,有的国际友人仅具备其中的一部分。国际友人作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范畴,其演进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以上话语,摘录自《深化“国际友人”研究!“国际友人与东方外交史” 国际学术会议在郑召开》一文。这篇文章的全文,见《河南日报客户端 》。它于2025-06-20 17:22:47发布。</p> 会场的情形 与会者合影 <p class="ql-block"> 这次到郑州开会,我居留了三天。我对郑州的形象非常好。</p><p class="ql-block"> 我的总体感觉如下:郑州是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郑州还有具体的好处。比如,她是一座宜居的城市。又如,郑州的绿化特别好。再如,郑州的街道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得好。我发过一些视频来赞美郑州。</p><p class="ql-block"> 郑州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问路时,当地人愿意回答。在交通繁杂的地段,郑州人甚至带你走一段。</p> <p class="ql-block"> 人生处于变化中。33年前,我放弃了在郑州大学工作的机会。我当时的抉择,对耶?错耶?我不知道。这是因为,时光不可能倒流,历史无法重来一遍。</p><p class="ql-block"> 33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当初我手持扁担和棕绳自己挑行李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那情形,好清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由会务组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