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延安·枣园革命旧址(一)

海春居士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改名为延园。   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1953年,枣园革命旧址开始修复。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也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在红色旅游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列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还是国家5A级景区。   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旧址。   这里现辟为中央军委作战部枣园作战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陈列展。   中央军委作战部枣园作战室是为方便中央书记处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战略决策而设立的作战研究单位,受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高度关注。   1943年,随着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毛泽东迁住枣园办公,中央军委作战部第一局派遣了精干参谋在枣园开设了作战值班室,负责人为王政柱。   枣园作战室负责人王政柱。   王政柱居室。   此外,中央军委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叶剑英以及中央军委作战部副部长李涛也在此工作。   中央军委作战部副部长李涛。李涛(1905-1970年),湖南汝城县人,1926年入党,开国上将 。参加了秋收起义、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长征、东征等。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作战部部长、技术部部长,总参谋部第三部部长、政委等职。1970年12月20日在广州病逝,享年65岁。   枣园作战室的主要职责包括搜集日军和国民党情报、分析军事斗争形势、研究战局发展态势、编辑作战指令等,全力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了解全国战况、制定战略部署提供依据。   作战室准确、及时地为中央领导提供了中、日各战场情况,并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战室绘制的《政府军对我中原军区围歼追击图》。   《八路军全面反攻作战形势图》。   朱德、刘伯承、邓小平在研究作战计划。   朱德、彭德怀在作战室签发作战命令。   毛泽东接见中原突围回延安的干部。   叶剑英给作战参谋作形势报告。   1945年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与新四军五师部分同志在大悟县白果树湾的合影。   苏军指挥官在华北长城与八路军参谋长罗瑞卿研究协同作战事宜。   1945年8月,毛泽东应邀赴重庆谈判。   延安各界召开庆祝抗战胜利大会。   枣园作战室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还在解放战争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45年9月15日,刘少奇召集朱德、彭德怀等人开会讨论东北问题,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派遣大量干部和军队挺进东北。同年9月19日,刘少奇、朱德起草了《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的党内指示,对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发展和巩固东北根据地起到了关键作用。   1947年3月,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动撤离延安,枣园作战室也随之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工作人员遵照军委决定,分别随中央前委、工委、后委等转战陕北,执行新的任务。   彭德怀与枣园作战室参谋张清化在一起。   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在枣园。   中央军委作战部大事年表。   中共中央行政办公室旧址。   工作人员办公室陈列着一部当年的放映机。   简朴的办公条件。   墙上张贴着手工绘制的《延安城区机关分布图》。   《陕甘宁边区地图》。   行政办公室主任师哲的办公室兼卧室。   行政处处长邓洁的办公室兼卧室。   秘书处长曾三的办公室。   中共中央机要局旧址。   1937年1月,中央机要科随党中央进驻延安,邓颖超、陈琮英、刘英和李金德等先后担任过科长。1942年4月4日,中央成立机要管理委员会,康生、叶剑英、王首道和李质忠任委员,同时组建机要局,康生兼任局长、李忠质任副局长,机要局下辖中央机要科、军委机要科和情报机要科,情报科后来合并到中央机要科。   墙壁上悬挂着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画像。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   毛泽东主席与小河机要局同志合影。   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旧址。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坐落在枣园中央,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作为当年中央书记处的会议室,同时也是俱乐部,这里见证了诸多重要的历史决策,包括关于重庆谈判的决策就是在书记处小礼堂确定的。小礼堂对面是机要室,很多重要的电报收发都在此进行,还兼具谍报人员的管理职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未完待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