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知青大院,上党课,庆“七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游九成宫,赞魏徵,做忠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张齐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6月27日,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中心召集全市离退休干部和所辖工作人员93人,早7点25分从市区出发驱车1小时30分,行程130公里,来到“麟游知青大院”,9时30分军休中心张敏付主任,在“知青大院”给所有军休干部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学习传达贯彻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号召所有党员要做到思想上不落伍,在政治上始终向中央基准看齐,在行动上始终紧跟时代要求,不忘初心,退休不腿色,争做讲政治,讲纪律,讲奉献的表率。</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庆祝“七、一”建党节,军休干部还自编自演了:诗朗诵《月光下的中国》;男声独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小合唱《英雄赞歌》;女声独唱《红梅赞》男生独唱《红星照我去战斗》等节目,最后全场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响彻在麟游山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68年代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去农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造就了知青,知青也造就了历史。他们没有感天动地的襟怀,没有气壮山河的壮举,也不曾有风风光光过;他们平凡而不平庸,没有索取,只有担当,有的只是宛如平常的一首歌。</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怀揣梦想, 告别都市繁华, 投身农村广阔天地,每天鸡鸣而起, 田间劳作, 体验农耕, 青春的汗水洒满大地。他们曾怀揣理想, 奔赴广袤田野, 用青春书写无悔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日子, 肩挑重担手握镰, 汗水洒满希望田。知青下乡,对农村教育普及、合作医疗建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大幅度改变了农村面貌。</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知青点,记录了知青美好的青春岁月,成为知青重温激情燃烧岁月的地方,那里也成为他们第二故乡。如今知青点成为旅游景点,展示当年用过的物品、情景体验、民宿文化、文体活动、教育宣传、旅游娱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总之,知青作出的屯垦拓荒,辛勤劳作,修桥筑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医疗救助等等的一切,历史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习总书记曾深情地说过:“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2点整大家来到“麟游九成宫”。九成宫是中国隋唐两代著名的皇家避暑离宫,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初名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年)扩建后更名为九成宫,历经隋文帝、唐太宗等多位帝王使用,最终毁于唐开成元年(836年)的山洪。 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发现醴泉,命魏征撰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魏徵是中国唐朝著名的谏臣,以直言敢谏闻名,魏徵备经丧乱,仕途坎坷,阅历丰富,因而也造就了他的经国治世之才,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而且为人耿直不阿,遇事无所屈,深为精勤于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下为最具代表性的六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强调广泛听取意见的重要性,避免片面决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告诫在安定时需警惕危机,提倡节俭以保持长远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主张克制傲慢与欲望,保持谦逊与进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比喻治国或成事的根本在于夯实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指出坚持到底比善始更难,强调持之以恒的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评价魏征的名言,后被广泛引用为自省与借鉴的准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古今之间的联糸如同一条看不见的丝线,贯穿着时间的始终,古人留下的智慧与经验,不仅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指引,也塑造了现代社会的诸多面貌,历史不是一段静止的过去,而是一个不断与现在对话的过程。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去传承,并从中汲取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已的位置,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和未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