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制度演变,看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

赵凤路

<p class="ql-block">  在教育发展的长河中,高考制度的变革始终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从毛主席时期改“高考制”为“推荐制”,到如今高考制度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调整完善,每一次变革都深刻地反映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与教育理念。</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开启的高考制度,旨在为国家选拔人才。然而,到了1960年,问题逐渐凸显。据统计,当时全国招收的大学生中,90%来自大中城市家庭,出身封建官僚资本家地主家庭的比例近80% ,占中国人口九成的基层百姓及广大工人农民以及其他无产阶级子弟,鲜少有机会成为大学生。同时,近10年培养的100多万名大学生,很少有人前往经济建设最需要的第一线,即便有去的,也很快返回城市。而每年数百万回乡知识青年,却成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基于此,1966年全国取消高考制度,推行推荐制,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农民中选拔学生,即工农兵大学生。这一变革,是对教育公平的有力推动,让更多基层劳动者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这些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成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恢复高考后的今天,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下高考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以河北为例,2025年高考分数线暴涨,历史类本科线477分,较去年暴涨28分;物理类本科线459分,攀升了11分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考生规模激增,2025年河北高考报名人数较去年激增约15万人,总规模突破70万,“内卷”严重;招生计划失衡,物理类工科扩招集中在特定组合专业,历史类招生计划增幅小且专业竞争激烈;试题与阅卷因素,物理试题难度合理使中高分段集中,历史类主观题阅卷尺度调整导致得分率提高。</p> <p class="ql-block">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500分读专科的现象。一些考生选择专科院校是出于就业考量,如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本科院校合作的“三二分段”专业、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临床医学(定向)专业等,这些专业就业前景好,吸引考生放弃民办本科。</p> <p class="ql-block">  对比毛主席时期的高考路线和当今高考,两者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追求教育公平。毛主席推行推荐制,是为了打破旧有教育格局下的阶层壁垒,让教育资源向广大工农群众倾斜,培养出扎根基层、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当今高考,虽然在公平性上有了极大提升,为众多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考生规模变化等因素,出现了分数线不合理、升学竞争过度等问题。</p> <p class="ql-block">  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高考制度。在追求教育公平的道路上,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招生政策,让高考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让每一个有梦想、有才华的学子,都能在公平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