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0日星期四,阴。<div> 老佛爷百货旁就是举世闻名的巴黎歌剧院。巴黎歌剧院(Opéra de Paris)又称加尼叶歌剧院(Opéra Garnier),是法国艺术与建筑的瑰宝。166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批准建立的“皇家歌剧院”是其前身,后毁于大火。建筑师查尔斯·加尼叶在1860年时承接了新歌剧院的设计工作,历经14年,于1875年建成。<br></div> <p class="ql-block"> 在建筑上,巴黎歌剧院是折衷主义的代表作,将古希腊罗马式柱廊、巴洛克等建筑形式巧妙融合。巴黎歌剧院外墙的雕塑装饰艺术,尽显古典主义与巴洛克风格融合之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雕塑题材丰富,有神话人物、天使等,它们或托举、或环绕建筑构件,增添浪漫神秘氛围。工艺精湛,细节入微,人物姿态生动、衣纹流畅,与建筑立面的柱式、拱券等结构完美呼应,既强化建筑庄重感,又借雕塑叙事性赋予建筑文化深度,成为展现19世纪法国艺术审美与工艺水准的经典范例,让建筑如同艺术巨著,每处雕塑都是灵动章节,诉说着艺术传承与往昔辉煌。</p> 歌剧院的局部装饰相当考究。 <p class="ql-block"> 这组雕塑以古典神话与艺术为灵感,居中为“CHANT POESIE(歌唱与诗歌)” 铭牌,两侧女神姿态优雅,一位似与小天使互动歌唱,一位似伴乐创作,人物形体写实、衣纹细腻,借雕塑语言诠释歌剧艺术核心,将音乐与诗意凝于建筑立面,尽显浪漫与庄重,是建筑与雕塑艺术融合的经典,传递着对歌剧艺术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 这面雕塑以精致的巴洛克风格呈现。对称布局中,两侧小天使羽翼舒展,合力托举椭圆饰板,神态生动、形体柔美。旁侧戏剧面具,一喜一怒,呼应歌剧艺术的多元情感。下方雕花繁复,花卉、卷草纹细腻,与柱式搭配,将音乐、戏剧元素凝于石材,尽显浪漫与庄重,是建筑艺术与雕塑语言融合的精妙体现,诉说着歌剧舞台的奇幻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巴黎歌剧院的外墙上有不少欧洲著名音乐家的塑像或头像,这些雕像不仅是对音乐大师们的致敬,更让巴黎歌剧院在建筑与音乐艺术的交融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ADAM(1803-1856)。法国作曲家阿道夫·亚当1841年创作了极负盛名的芭蕾舞剧《吉赛尔》。<br></p>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BELLINI(1802-1835)。贝利尼的作品有两大特点:其一是美妙的旋律;其二是高难度的美声唱段,这两者的完美融合便是他歌剧的魅力所在。他歌剧中的许多咏叹调,至今仍被奉为“美声唱法”的经典教材。 德国作曲家WEBER(1786-1826)。韦伯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辈,其代表作品有歌剧《魔弹射手》、《奥伯龙》,以及钢琴曲《邀舞》等。 <p class="ql-block"> 法国作曲家NICOLO(1775-1818)。尼古拉斯·伊苏瓦尔(Nicolas Isouard,也被称为Nicolo)在喜歌剧领域取得成功,作品有《米歇尔-安热》《灰姑娘》《吉奥康达》《阿拉丁》等 ,死后葬于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p> 意大利作曲家凯鲁比尼CHERUBINI(1760-1842)。19世纪上叶,法国发展成为欧洲的歌剧大国之一,巴黎成为欧洲的歌剧艺术中心。经历法国大革命动荡的巴黎中产阶级特别偏爱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和时代特征的“拯救歌剧”(rescueoperas)。所谓“拯救歌剧”,即其情节多为遭受迫害的英雄,总能在他濒临生与死边缘时被他那位忠于爱情的情侣拯救出来。凯鲁比尼的歌剧《两天》与贝多芬的歌剧《菲德里奥》等的剧情皆如此。 法国作曲家MEHUL(1763-1817)。梅于尔的歌剧曾名噪一时,交响曲则影响了贝多芬的早期作品。 上方是歌剧院设计师CHARLES GARNIER查尔斯·加尼叶(1825-1898)塑像,下面则为巴黎歌剧院布局图。 巴黎歌剧院是查尔斯·加尼叶于1861年设计的,其建筑将古希腊罗马式柱廊、巴洛克等几种建筑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规模宏大,精美细致,金碧辉煌,被誉为是一座绘画、大理石和金饰交相辉映的剧院,给人以极大的享受,为拿破仑三世典型的建筑之一。巴黎歌剧院(Opéra de Paris)因而又被称为 加尼叶歌剧院(Opéra Garnier)。 <p class="ql-block"> 巴黎歌剧院演出普契尼歌剧《波希米亚人》(La Bohème)的公告,包含了以下信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演出场地:巴士底歌剧院(Opéra Bastille) ,它是巴黎歌剧院的主要场馆之一,常上演各类精彩歌剧演出。</p><p class="ql-block"> 演出时间:有两个时间段,分别是3月15日-4月11日、6月29日-7月14日,呈现不同场次演出。</p><p class="ql-block"> 音乐指导:由Daniel Oren负责音乐指挥,Jonathan Miller担任舞台导演(mise en scène),他们以专业能力保障演出音乐与舞台呈现质量。</p><p class="ql-block"> 购票信息:可通过巴黎歌剧院官网或拨打相应电话咨询购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波希米亚人》是普契尼经典歌剧,以19世纪巴黎艺术家生活为背景,讲述爱情与青春故事,此次巴黎歌剧院呈现,是歌剧爱好者感受经典魅力的好契机。</p> 意大利歌剧大师PUCCINI(1728-1800)。普契尼是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共有作品12部,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著名的有《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br> PHILIDOR(1726-1795)。菲利多尔是18世纪中叶法国国际象棋大师,作曲家。他重视“兵”在棋局内的地位。他试图把棋艺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被认为是第一个对国际象棋作出系统分析的棋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国际象棋分析》。在作曲方面,他是18世纪法国喜歌剧的代表性作曲家,作品富于戏剧性,贴近群众生活,在当时很受欢迎。<div> 本想进去参观,但每人10欧元的门票感觉有点贵,另外还有很多地方要去,于是老陈一家决定只在歌剧院外面看看,然后再去逛别的地方。</div>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派塞罗PAISIELLO(1741-1815)。 ROUSSEAU(1712-1778)。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CAMPRA(1660-1744)。法国作曲家坎普拉因开创了“芭蕾歌剧”(opéra-ballet)体裁而著名。 曾经在大巴上看到过的巴黎歌剧院青铜裸女灯柱,近观更显精美。 CAMBERT(1628-1677)。1659年诞生了法国的第一部歌剧,它是由康贝尔创作的在巴黎上演的《波莫纳》,这部作品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歌曲组成的具喜剧风味的田园剧。17世纪时,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法国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歌剧,这是一种把宣叙、歌唱、芭蕾融为一体的称为“抒情悲剧”(Tragedie lyrique)的法国歌剧形式。 巴黎歌剧院是世界上最大的抒情剧场,总面积11237平方米,拥有2200个座位。<br> <p class="ql-block"> 巴黎歌剧院(加尼叶歌剧院 )前的雕塑,呈现与艺术、音乐相关的主题。主体是一位带翼的女性天使般形象居于中央,她头戴花环,羽翼宽大舒展,右手高举,似在引领或传递某种艺术的感召,怀中抱有象征艺术或胜利的花环类装饰 ,姿态庄严又具动感,是视觉焦点。两侧各有一位身着古典长袍的女性,与中央人物共同构成群雕。</p><p class="ql-block"> 雕塑融合了新古典主义元素,人物造型典雅,衣纹雕刻细腻,通过写实的人体结构、流畅的线条,展现庄重优美的气质,呼应巴黎歌剧院作为古典艺术殿堂的定位。</p><p class="ql-block"> 中央带翼人物常被视为“艺术灵感”或“音乐之神”的象征,传递艺术的神圣性与感染力;两侧女性可能分别关联“诗歌”“舞蹈”等艺术领域,辅助烘托艺术主题,整体彰显巴黎歌剧院对艺术的尊崇与追求,成为建筑外富有艺术叙事性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 歌剧院入口处风格相近的群塑,人物手中大多持有乐器。中心带翼人物似象征音乐灵感或艺术之神,身披长袍,姿态昂扬,右手高举火炬状物件,寓意点亮艺术之光,左手抱竖琴,代表音乐旋律。两侧人物手持长笛、提琴等乐器,是音乐艺术的具象化,下方小天使增添灵动与浪漫,整体构建出艺术盛景。</p><p class="ql-block"> 雕塑属古典雕塑风格,遵循对称、和谐原则,人物体态优美、比例精准,细节刻画细腻,如衣褶纹理、肌肉线条,尽显庄重典雅,与巴黎歌剧院意大利晚期巴洛克风格建筑相呼应,融合繁琐古典雕饰,强化艺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 转到歌剧院的正面。下方有ROSSINI(1972-1868)的头像。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罗西尼一生作有大、小歌剧三十八部,其中《塞维利亚理发师》是十九世纪意大利喜剧的代表作。根据德国席勒的同名诗剧写成的歌剧《威廉·退尔》也是浪漫派歌剧名作,此剧的序曲(共四乐章)是音乐会上经常被独立演出的器乐名曲。</p> BACH(1685-1750年)。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尔和D.斯卡拉蒂齐名。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p class="ql-block"> 裸女塑像,身着古典长袍,衣褶自然垂坠,富有流动感。她手持葡萄串,头顶饰有精致发冠,整体造型优雅庄重。历经岁月,表面似有风化痕迹与青苔附着,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彰显古典艺术韵味,是巴黎歌剧院建筑艺术氛围中颇具代表性的装饰元素,传递出浪漫与典雅的法式美学。</p> AUBER(1782-1871)。欧贝尔是法国歌剧作曲家,1842年继恩师凯鲁比尼之后,就任巴黎国立音乐院院长之职,1857年起又兼任拿破仑三世的宫廷乐长。欧贝尔的歌剧作品,有四十七出,以华丽的戏剧效果与绚烂的音乐闻名。其大歌剧杰作有“波尔第契的哑女”(La Muette de Portici,又称“玛莎妮雅洛”Masaniello,女主角的哑女玛莎妮雅洛,不歌唱,只跳舞。1828年首演),喜歌剧名作为“泰拉基纳的客栈”,这两剧至今仍经常演唱,序曲也是音乐会上的常见曲目。 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的代表作有交响乐《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幻想》、《致爱丽丝》,弦乐四重奏《大赋格》等。其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在世界交响音乐界,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 巴黎歌剧院正面,莫扎特位于正中央。 奥地利天才作曲家MOZART(1756-1791)。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包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代表作有《唐璜》《费加罗的婚礼》等。 SPONTINI(1774-1851)。意大利作曲家斯蓬蒂尼长时间在巴黎和柏林活动,创作了许多典型的法国大歌剧,被称为“帝国作曲家”。 MEYERBEER(1794-1864)。德国作曲家梅耶贝尔虽然出生于德国的柏林,但却是19世纪法国式大歌剧的创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HALEVY(1799-1862)。法国作曲家哈勒维创作了著名大歌剧《犹太女》。<br> <p class="ql-block"> 巴黎歌剧院外墙装饰艺术融合古典与华丽风格,极具艺术价值。上方有精致人物雕塑,姿态各异、刻画细腻,传递出优雅气质,展现神话或艺术相关主题,增添建筑文化底蕴。像“POESIE LYRIQUE(抒情诗)”区域的雕塑,与歌剧艺术呼应 。</p><p class="ql-block"> 金色装饰华丽醒目,凸显高贵;浮雕、花纹遍布墙面,线条流畅、图案精美,从柱头到檐口,每处装饰都精心设计,营造出浓郁的浪漫主义氛围,尽显19世纪法式建筑的奢华与精致,是新古典主义建筑装饰的经典范例。</p> <p class="ql-block"> 巴黎歌剧院屋顶上的金色雕塑,主体是鎏金的天使造型。天使头戴放射状尖刺冠饰,面容庄严肃穆,双翼舒展,身披长袍,右手持火炬,左手似在传递某种艺术的馈赠,象征着艺术的光芒与指引。下方排列着戏剧面具样式的金色装饰,表情各异,呼应歌剧艺术,整体雕塑华丽大气,将艺术的神圣与歌剧的戏剧感融合,是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彰显巴黎歌剧院的艺术地位。</p> <p class="ql-block"> 巴黎歌剧院正面的雕塑《和谐》(也被称为《戏剧的和谐》)。以 “和谐” 为主题,中心带翼女性形象是核心,翅膀象征艺术的超越性与灵感传递,她高举物件,似在凝聚、引领艺术力量。周围人物与下方姿态,共同构建艺术创作、呈现过程中,不同元素(如力量、美、叙事等)融合统一的 “和谐” 意境,体现歌剧艺术综合性与协调性。</p><p class="ql-block"> 雕塑延续了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交融风格,人物造型写实且具理想化美感,肌肉、衣褶刻画精细,动态富有张力,又借夸张姿态、象征性元素(翅膀等)传递浪漫激情,契合巴黎歌剧院华丽、艺术氛围浓厚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作为歌剧院门面雕塑,直观诠释歌剧艺术追求的 “和谐” 美学 —— 音乐、表演、舞台等多元素完美融合,是建筑艺术表达的视觉凝练,见证巴黎歌剧艺术发展,也让观众未入剧场,先感受艺术和谐之美与崇高追求。</p> <p class="ql-block"> 巴黎歌剧院前的群雕《舞蹈》让-巴蒂斯·卡尔波于1869年创作,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作品以一个正在演奏手鼓的年轻男子为中心,他笑容满面,身体随着节奏摆动,仿佛正在为这场舞蹈演奏出欢快的旋律。周围环绕着一群姿态各异的年轻女舞者,她们有的轻盈跳跃,有的旋转飞舞,有的相互牵手,裙摆飞扬,头发也随着动作飘动,展现出舞蹈时的热烈与欢快。</p><p class="ql-block"> 在人物塑造上,卡尔波对人体的肌肉、骨骼结构有着精准的把握,人物的肌肤质感、毛发细节都刻画得极为逼真,如女舞者们身上的肌肉线条,随着动作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充满了生命力。在动态表现方面,作品突破了传统雕塑的静态模式,捕捉了舞蹈过程中最精彩的瞬间,让观众能感受到舞者们的活力与激情。</p> <p class="ql-block"> 巴黎歌剧院外的这座雕塑,以石材为载体,呈现出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雕塑主体是一位身着长袍的人物形象,长袍的褶皱处理极为精妙,顺着人体轮廓自然垂坠、堆叠,细腻地刻画出布料的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那柔软又厚重的质地,每一道褶皱都像是时光流淌的纹路,承载着岁月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人物双手环抱着一把竖琴,竖琴的造型古朴典雅,琴弦、琴箱等细节清晰可辨,虽无声却似能传递出悠扬旋律,象征着音乐艺术。人物姿态沉稳内敛,与竖琴共同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艺术氛围,仿佛在默默守护着巴黎歌剧院里即将上演或已经沉淀在历史中的无数音乐戏剧篇章。</p> 意大利喜歌剧的主要作曲家之一的契玛罗萨CIMAROSA。 <p class="ql-block"> 这座雕塑呈现一位身着古典长袍的女性形象,长袍褶皱自然流畅,尽显优雅庄重。人物手持书卷,姿态似在诵读或宣讲,传递出文艺、智慧的气息。历经岁月,表面有斑驳痕迹,增添历史厚重感,与巴黎歌剧院的古典建筑风格相呼应,是艺术与历史融合的具象体现,彰显着浪漫与人文底蕴。</p> HAYDN(1732-1809)。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海顿的代表作主要包括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和清唱剧等,其中最著名的有《惊愕交响曲》《告别交响曲》《皇帝四重奏》,清唱剧《创世纪》和歌剧《月亮世界》等。 PERCOLESE(1710-1736)。意大利作曲家乔瓦尼·巴蒂斯塔·佩尔戈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15岁即在洛雷托圣元音乐院任教,22岁时为那不勒斯大地震而作弥撒曲,大获成功。代表作《女仆作夫人》(1733年),26岁时去世。他是意大利喜剧歌剧的先驱,并对欧洲喜剧歌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p class="ql-block"> 雕塑人物头戴精致发饰,发丝卷曲纹理清晰,似被微风轻拂。面部神情沉静,微微仰头,似在凝望艺术穹顶。上身袒露部分与缠绕的衣料形成对比,衣褶如流水,从肩头倾泻而下,细腻勾勒出布料的垂坠感,每一道褶皱都藏着岁月打磨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她双臂姿态优雅,一手轻握飘带,似要扬起艺术的旋律,一手环抱躯体,衣料缠绕间,尽显古典人体美学。长裙垂地,褶皱层叠,如凝固的音乐节拍,与歌剧院的艺术氛围相融。静静伫立,等待懂艺术的人,聆听它与歌剧院共同谱写的艺术长歌。</p> <p class="ql-block"> 西方“现代音乐”之父巴赫。雕塑以精湛工艺展现了巴洛克风格。圆形浮雕框住巴赫头像,卷发细腻如真,侧面轮廓凝练音乐家神韵。周围装饰繁美,葡萄串、果蔬等雕刻,呼应歌剧艺术的人文滋养,上方构件的曲线与立体感,增添庄重华丽,将巴赫对音乐的深远影响,凝于石间,成为歌剧院艺术传承的具象符号。</p> 法国歌剧作曲家AUBER欧贝尔。 <p class="ql-block"> 巴黎歌剧院大门上的这组雕塑,尽显古典奢华。两侧小天使造型生动,卷发蓬松、羽翼舒展,合力托举椭圆饰框,姿态优雅又富有张力。饰框边缘雕饰精细,下方花叶、涡旋纹等装饰繁复华丽,与建筑整体风格相融,仿佛在以凝固的艺术,为歌剧院开启一场场浪漫歌剧的序章,传递着古典艺术的精致与庄重。</p> 巴黎歌剧院正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风格,装饰繁复华丽。其规模宏大,长173米,宽125米,总面积11237平方米,拥有世界最大的舞台,可容纳450名演员及2200个观众席位。大楼梯由大理石打造,在金色灯光下熠熠生辉,上方天花板绘有寓言故事;休息大厅奢华程度堪比凡尔赛宫大镜廊,四壁和廊柱布满巴洛克式雕塑、挂灯与绘画 。剧院结构复杂,有2531个门、7593把钥匙、6英里长的地下暗道,地下还藏有6米深的暗湖。<br> 作为艺术殿堂,巴黎歌剧院拥有举世闻名的芭蕾舞团和管弦乐团,近1100名演艺人员在此展现才华,它是法国歌剧和芭蕾舞的重要发源地,众多经典歌剧、芭蕾舞剧如《葛佩莉亚》在此首演,也是《歌剧魅影》故事的发生地。 <p class="ql-block"> 巴黎歌剧院外墙装饰尽显奢华与精湛技艺。顶部金色雕塑尤为夺目。建筑立面雕刻细腻,拱门处人物群雕栩栩如生,传递古典艺术韵味;墙面徽章、字母装饰精致,与鎏金构件搭配,融合古典主义与巴洛克风格,彰显浪漫主义建筑特色,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艺术的厚重与华丽,是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完美交融的典范,见证着巴黎歌剧院的辉煌历史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巴黎歌剧院屋顶《诗意》与《和谐》两座镀金女神像。主雕塑为带翼女神,身着长裙,姿态优雅,一手似要扬起,一手抱竖琴,仿佛正以音乐传递艺术神韵;下方辅以人物雕像,整体金光璀璨,造型生动,将浪漫主义与古典元素融合,彰显歌剧院艺术气质。<br></p> <p class="ql-block"> 巴黎歌剧院屋顶雕塑,是浪漫与艺术的高光凝聚。中央主像为带翼女神,头戴尖刺冠饰,身披垂坠长袍,左翼舒展、右翼敛藏,右手持火炬状器物,左手似作指引姿态,威严中透着神圣;基座两侧,坐姿女神雕像相伴,身形柔美,与主像共同构建出富有层次的空间感。通体鎏金赋予雕塑华贵气质,将古典雕塑技法与歌剧院艺术使命相融合,是巴黎歌剧院建筑美学中极具标志性的艺术符号,传递着对艺术、光明与美的永恒追求。</p> <p class="ql-block"><br></p> 歌剧院外墙的装饰艺术尽显古典与奢华。浮雕工艺精湛,“N”“E”字母徽章,以天使、葡萄藤等元素环绕,金色衬底添华贵;人物群雕姿态生动,女神衣袂、孩童身形皆细腻,石材纹理与雕刻细节交融,将巴洛克的华丽、古典主义的庄重凝于墙面,每处装饰都似在诉说艺术传承,是建筑与雕塑艺术共生的典范,彰显歌剧院作为艺术殿堂的厚重底蕴。 <p class="ql-block"> 巴黎歌剧院正面顶部的鎏金檐饰堪称古典美学的盛宴。以精致纹样与浮雕勾勒,如金色丝带缠绕建筑;墙面“N”“E”字母徽章搭配人物雕塑,天使、孩童形象灵动,石材与鎏金碰撞出历史厚重与艺术华丽。“ACADEMIE NATIONALE DE MUSIQUE”(国家音乐研究院) 铭牌庄重,欧盟旗帜与法国国旗高高飘扬,将建筑装饰与文化符号融合,尽显歌剧院作为音乐殿堂的威严与浪漫,每处细节都在诉说艺术传承与法式典雅。</p> <p class="ql-block"> 这处外墙雕塑装饰凸显古典艺术的精妙与厚重。拱顶之上,浮雕以 “SCULPTURE PEINTURE(雕塑与绘画)” 为主题,两侧人物姿态优雅,衣褶流畅自然,身旁小天使灵动俏皮,金色点缀为雕塑增添华丽质感。下方 “POESIE LYRIQUE(抒情诗)” 铭牌,呼应歌剧院艺术内核,整体雕刻细腻,将雕塑艺术与建筑空间融合,借神话般的人物造型,传递出对艺术门类的尊崇,是浪漫主义风格在建筑装饰上的生动呈现,见证着巴黎歌剧院作为艺术殿堂的底蕴与追求。</p> 巴黎歌剧院是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也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给孩子在巴黎歌剧院前留个影。 歌剧院原先是法国上流社会欣赏歌剧的场所,不管内部装饰和外表建筑都极尽华丽之能事。故地重游的老陈再次于此留下自己的招牌笑容。 换个角度再为孩子拍一张。 早在17世纪时,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称霸歌剧舞台。欧洲各国的作曲家因而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歌剧艺术,与意大利歌剧相抗衡,与宫廷贵族追求时髦的庸俗趣味进行斗争。就是在这一时期,法国吸取了意大利歌剧的经验,创造出具有本国特色的歌剧艺术,法国歌剧也由此发展起来。法国歌剧艺术风格的形成,决定了法国将建立自己的歌剧院。166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批准建立法国第一座歌剧院。1671年3月19日,由佩兰、康贝尔和戴苏德克负责建造了“皇家歌剧院”,它就是巴黎歌剧院的前身。后于1763年被毁于大火。1860年,年仅35岁的沙尔勒加尼叶承担了新歌剧院的设计重任,1875年新的歌剧院建成,这是举世公认的第二帝国时期最成功的建筑杰作,建筑正面雄伟庄严、豪华壮丽,透过歌剧院广场及歌剧院大街,可直视国王宫殿(Palais Royal)及卢浮宫博物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