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逐光循雁影 云帆正举话耕耘

杨帆领雁工作室

杨帆领雁工作室“青年教师成长故事会”暨“暑期集体读书启航仪式” 六月的风裹着蝉鸣与花香,拂过惠济路小学的实验室窗台。2025年6月27日下午,一场以“成长”为底色、以“共研”为纽带的教育盛会在此温暖启幕——江岸区杨帆领雁工作室全体成员齐聚一堂,用“青年教师成长故事分享”串联起专业精进的点滴,以“暑期集体读书交流”锚定未来研修方向,在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传递中,让“领雁”的羽翼成为青年教师振翅的力量,凝群雁翱翔之力书写科学教育人“共成长、同奋进”的生动篇章。 成长叙事:青春在实践中拔节抽穗 <p class="ql-block">  活动以“青年教师成长故事分享”启幕,四位青年教师用最质朴的语言、最鲜活的案例,讲述了从“课堂新手”到“教学能手”的进阶之路。四位教师结合教育实践回溯专业成长轨迹,从初登讲台的摸索到深耕教学的突破,以真实案例串联教学理念更新与师生共情历程,展现了在挑战中坚守、反思中成长的职业态度,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鲜活范本。</p> 叶琳蕊的成长故事 <p class="ql-block">  育才小学叶琳蕊老师的十年成长,是跨学科教学的“破茧之旅”。从《游戏里的中国智慧——陀螺》课程中“矿泉水瓶陀螺”的简单尝试,到“土豆陀螺”的趣味升级,再到“鸭蛋形实木陀螺”的最终定型,她在教具创新与跨学科融合中不断突破,而每一步蜕变的背后,都有校科学教师专家团队的支持与点拨。“是团队让我明白,教学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互相托举。”她的话语里满溢着感激之情。</p> 刘畅的成长故事 <p class="ql-block">  沈阳路小学刘畅老师的课堂创新,则是“魔法与科学”的奇妙相遇。在“三优好课堂”《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学中,为了让教学更贴近低年级学生,她在智囊团的建议下,以“哈利波特服饰”搭配“魔法棒”推动“鸭子小车”,用“魔法课堂”激发低年级学生兴趣。同时,优化实验记录单,将画图改为贴纸操作,采用过塑纸与无痕胶搭配,制作实验记录单并标注拼音,提升实用性;课堂尾声融入AI技术拓展教学场景。“当孩子们举着贴满磁极贴纸的记录单眼睛发亮时,我突然懂了——好的教学,是让科学变成孩子们们眼里的‘魔法’。”这份教育的温度,正是领雁工作室传递给青年教师的珍贵礼物。</p> 叶宇的成长故事 <p class="ql-block">  长春街小学叶宇老师讲述了自己参加“三优好课堂”的《导体和绝缘体》打磨史,从最初的“触电救援”情境到“电力小镇断电”主线,从脱离生活的案例到融入人工智能的互动设计,在专家指导与成员研讨中不断调整。以修复电力为主线,通过双重检测突破难点,并借助豆包APP实现学生与虚拟角色互动,教学能力在持续优化中显著提升,展现了“取舍与创新”的智慧。“磨课的历程教会我:好的教学,要扎根生活,更要拥抱时代。”叶宇的成长,正是领雁工作室“以研促教”理念的生动注脚。</p> 赵诗楠的成长故事 <p class="ql-block">  育才可立小学赵诗楠老师以“三优好课堂”的《日食》一课的打磨过程展现自己的成长历程,她用“自制教具”打开了天文教学的新维度。她设计的“日食观察仪”含轨道模拟装置和可活动月球轨道,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日食成因、类型及月球公转特点。教具将抽象天文现象具象化,结合武汉日偏食的真实视频,帮助学生阐释轨道倾斜角度的作用,努力将“观察→建模→推理→验证”的探究路径刻进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具是桥梁,而科学智囊团是我搭建桥梁的‘工具箱’。”赵老师的总结,让“团队赋能”的意义愈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  四位教师的故事,如四粒种子,在“成长”的土壤里破土拔节抽穗;更像四面镜子,映照出领雁工作室“引领青年、同研共进”的初心。四个成长的故事传递着同一个声音:在领雁工作室的平台上,青年教师不是“独行的追光者”,而是“并肩的筑梦人”。 从教具研发到课程创新,从课堂实践到理念升级,工作室希望用“团队共研”为青年教师架起专业成长的阶梯。</p> 读写赋能:从“实践沃土”到“理论高地”的跨越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成长故事是“实践的注脚”,那么读书分享则是“理论的灯塔”。领雁工作室主持人杨帆老师介绍了学习“WU爱科学”公众号上,荣获武汉市科学专业论文一等奖的论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设计与思考》时的感悟,邀请论文的作者,领雁工作室的吴小慧老师为大家分享论文撰写的妙招。</p> <p class="ql-block">  实验博雅小学吴小慧老师以“书香启迪智慧 笔耕促进成长”为主题,结合领雁工作室近年来集体阅读的经历,分享了“阅读—思考—写作”的转化路径。“论文的选题从哪里来?论据如何更扎实?逻辑怎样更严谨?”吴老师用具体案例拆解文献研读技巧,从核心期刊的筛选到教育专著的精读,从教学问题的提炼到理论框架的构建,为成员们破解“论文撰写难”提供了“操作指南”。</p> “阅读让我学会思考!教育既要扎根课堂,也要仰望星空。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升级。”吴小慧的分享,让在场教师深刻体会到:工作室不仅是“实践研修”的基地,更是“理论提升”的沃土——在这里,青年教师既能在课堂中锤炼教学能力,也能在阅读中厚植专业底蕴。 赠书仪式:书香启智润心 领雁育思铸魂 成长故事分享会的余温未散,一场温暖的赠书仪式为活动再添温情。工作室主持人杨帆老师与工作室导师实验博雅小学陶钦老师共同举起《科学素养怎样教》,郑重交到每一位成员手中。“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份育人的责任。”杨帆老师说,“希望它能成为我们的‘教学指南’,让科学思维的培育真正融入日常课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科学探究中点亮好奇心。”书页翻动间,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教育使命的传承;捧书凝神时,是对专业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规划领航:研修启智,共谱“探索者的成长地图” 领雁工作室导师陶钦老师,带领老师们详细解读了《领雁工作室“五个一”研修考核评价方案》,让大家明确了暑期研修的具体任务:从读书分享的频次到论文撰写的要求,从实验设计的创新到教学案例的积累,每一项指标都细化为可操作的“探索者的成长地图”。 一场别开生面的《超级过山车》实验竞赛,将“研修规划”变得趣味盎然。成员们自由组合,分组协作、比拼创意,在实验中碰撞出培育科学思维的灵感。随后,比对小组的设计图和耗时情况,根据竞赛结果,明确了工作室暑期集体读书的领读计划。 总结寄语:夏木寻光共成长,锚定方向再启航 工作室主持人杨帆老师作总结讲话,她表扬了大家冒雨赴会的执着精神,肯定了本次活动的卓有成效。“暑期不仅仅是‘休止符’,而是‘加油站’。”杨老师的话语掷地有声,“我们要以‘叙事反思’沉淀实践经验,以‘读写融合’厚植专业底蕴,以‘规划落地’驱动持续发展——让每一步成长都有迹可循。”杨老师寄语成员,要以暑期研修为契机,深耕教育理论与实践,在科学素养教学、团队协同研究中突破创新,为工作室发展与区域科学教育提质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接近尾声时,工作室为本学期表现优秀的学员颁发了证书,以此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在同学共研的道路上携手成长。 这场以“成长”为主题的盛会,定格在全体成员的合影里,每一张笑脸都写满期待。这场盛会不仅是一次经验的分享、智慧的碰撞,更是一次“领雁”与“群雁”的双向奔赴——工作室以专业引领为翼,托举青年教师振翅;青年教师以实践探索为笔,为工作室书写新章。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夏霁·领雁共研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雷裂苍冥雨脚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霞铺水镜接云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荷擎碎玉承新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蝉引清声唤同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芸案共裁星汉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竹窗同话海天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欲将雁阵衔光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拓晴川万里秋。</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通讯员: 李妍(实验博雅小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摄影:刘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视频:杨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杨帆</p>